薛宝钗进京,醉翁之意不在酒?
薛宝钗到底是几进城?
说薛宝钗十四五岁才来到京城荣国府,绝对是个天大的笑话。
薛宝钗进京干什么?最堂皇的理由是去参加竞选,成为才人或者赞善,成为公主或郡主入学的陪侍。
问题也就来了,公主郡主小小年纪读书,要这么大年龄的陪侍干什么?而这陪侍应当就是伴读之人了,在年龄上不一定要说是差不多一样大小,但是这个伴读之人的年龄也不能太大吧。又不是陪嫁。看宝玉的陪侍茗烟,也就跟他年龄差不多吧。薛宝钗十四五岁,竟也报名要去宫当那些个小小主的伴读,也就真的是滑天下之大稽了。
所以,说宝钗十岁左右进的京城,似乎才是较为科学的说法。
如果这还只是建立在推理上的空中楼阁,那么《红楼梦》第三回的倒数一二段,则就说明了宝钗进京的时间与黛玉进京的时间,实则相差不了多少时日。估计顶多也就相差个半年左右吧。
第三回那最后一段开头二字,写上的分明是“次早”一词,也就是承接上一段大家叙了一晚这个时间段。对于如此之关键字眼,我们怎么能够置若罔闻呢?为什么要主观臆断地说是有错讹呢?这也实则是滑天下之大稽。
这天一早,大家起床省过贾母,到王夫人房间里,就得知了宝钗要进京的消息。但是这个时候黛玉并不知道宝钗是谁?不知原委。假设黛玉已经在贾府住了个四五年,薛府来信了,黛玉还不知道薛宝钗,还不知道薛家与贾府的原委,她也就真的是个白痴了。林黛玉是白痴吗?显然不是。这此早一词就不是虚指。
林黛玉进贾府第二天就收到信,闻得薛府上下一干人要来,加上行程得时日,加上薛蟠胡作非为的影响,宝钗到达贾府也就顶多比黛玉迟半年。这也就是宝钗紧随黛玉进京的硬证据了。
宝钗来得如此迅速,也正是王夫人的安排,作者良苦用心地交代,我们真的不能置若罔闻,更不能怀疑其文字的真实性。
因为这一细节更有利表现出宝黛钗三人之间感情纠葛的主题,及其贾府为之而产生的争斗。贾母让林黛玉来了,王夫人又怎会不立马修书一封让薛宝钗来。这一点我上文已经交代过。
而持“黛玉早宝钗四五年进京”这一观点人士的硬的证据是:宝玉说:“第二件,你先来,咱们两个一桌吃,一床睡,长的这么大了,他(宝钗)是才来的,岂有个为他疏你的?”
但是这能够成为证据吗?此话中最有力的一句话也就是“他是才来的”。但是宝玉这话科学吗?薛宝钗真的是才来的吗?
秦可卿病、死之前,薛宝钗就来了;贾元春省亲之前,薛宝钗就来了。而这两件事情发生所持续的时间差不多也有一年吧。这还是最保守的算法,有人估计秦可卿从病到死,就持续了将近一年的时间。
宝玉说他(宝钗)是才来的,也就真的是睁眼说瞎话了。
那么宝玉为何要如此瞎说,显然是为了安慰林黛玉。贾宝玉有意缩短其与宝钗结识的时间,也就更加能够宽慰黛玉。在爱情面前,美丽的谎言从来屡试不爽。
最后说一下具体年龄,大家似乎公认黛玉6岁左右进贾府,且宝玉大黛玉一两岁,而宝钗也大宝玉两三岁的样子,所以我的推测是,薛宝钗10岁左右就进了京城。
宝钗进京,醉翁之意不在酒
黛玉前脚踏进贾府,后脚还没有站稳,就闻得宝钗进京,跟随得如此紧密,也真是醉了。
此种不寻常,还是林黛玉最先领悟到其中深意。要不然,她怎会为一个一心想进宫的女子而吃醋不休呢?细按之,实则是另有趣味。
纵观薛府上下,纵然薛宝钗在皇宫的部委挂了名,此次进京参选,却低调得不可思议。除了点明一下有此事,竟也无需作者再费什么笔墨。这也就是作者的不写之写吧。
反而是薛蟠在进京的路上捅了大篓子,这不是明显着给薛宝钗拖后腿吗?有关妹妹的核心前途,薛宝钗再蛮横,也不至于在此时添乱子吧。况且,往后的日子里,薛蟠那么无拘无束,前面又偿到了胡作非为的甜头,他却似乎痛改前非了,再也没闯出什么大的乱子。
由此观之,不由得人不大胆揣测一下:这是薛府的阴谋,有意而为之。因为他薛府怕什么呢?那“护官符”可是早就在民间流传,薛府干坏事,有底气。
因此,薛府名声坏了,天子又是圣明天子,薛宝钗的竞选自然也就泡汤了。这似乎也就正中薛府下怀了吧。
薛家在皇宫部委挂上薛宝钗的名字,进京参选,也就真的是醉温之意不在酒了。他们实则是想因此而长期入驻贾府。除了如此挂羊头欺骗众人,他们又怎能够找得到什么好的理由而长期入驻贾府呢?
那么他们为何要入驻贾府呢?还是薛蟠一语道破天机,那是宝玉挨打之后的事情,薛蟠说:“我早知道你的心,从先妈妈和我说,你这金锁要拣有玉的来配,你留心了,见宝玉有那劳什子,你自然如今行动护着他。”
薛蟠此番话语,除了道明了薛姨妈对他早有交代与暗示之外,更道明了他们自开始进京来一切行动的根本。
当然,也不是薛家一开始就想死皮赖脸地想跑到贾府,施展美人计,让宝玉娶了薛宝钗。王夫人的作用,实则也至关重要吧。薛府的行动,应当是受到王夫人的提点。
也不是说王夫人一开始就是想宝钗嫁给宝玉,但是二大美女不分先后,都来到贾府,也就不会使得某位近水楼台先得月而占尽先机。通过考察,林黛玉在王夫人那里很快就被淘汰出局。林如海都死了,王夫人还要林黛玉有何用,何况贾敏当初在家的大小姐气派,也可能是王夫人的心结。
只有贾史王薛,才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贾府是贵族,薛府是皇商,官商勾结,所向披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