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名人系列: 背負骂名的"现代陈世美"
【留美学子】第2004期
国际视角的精选文摘
教育·历史·人物·旅游·读书·财经
作者导言
别崇拜文化名人
偶像宜远观
粉丝且莫近
前期已发表
本期内容为四位文化名人的第三位:余秋雨。
在我38年的记者生涯中,天时地利人和,历史机缘凑巧,我何其有幸,遍访海峡两岸三地及海外华人中的“大人物”,可谓「阅尽人间春色,风景这边独好」。其中包括我在这个文化名人系列中重点谈的四位人物:
夏志清 之一
顾城 之二
余秋雨 之三
李敖 之四
四位文化人在自己的领域都各有建树,被很多人视为偶像,但在现实生活中,他们都有人性弱点,有的甚至涉及人品和私德问题。
不过,我一向主张,评价一个人要客观公正,不能以偏概全,有些人虽然犯了“人性不能考验”的毛病,但瑕不掩瑜,不应因此而全盘否定他在文学领域的贡献。
2008年1月12日, 黄梅戏表演艺术家马兰,获纽约美华艺术协会颁发“亚洲最杰出艺人奖”。该会会长周龙章(中)在曼哈顿山王饭店作东宴请余秋雨(右)夫妇,并请曾慧燕作陪。(曾慧燕摄影)
(之三 余秋雨篇)
在中国,集作家、学者、大师于一身的余秋雨,曾经成为一种文化现象。
当代中国,可能没有任何一个作家能像余秋雨那样引发人们关注和持续性的争议。有段时间,他的每一本书几乎都能热卖造成轰动。2006第一届中国作家富豪榜,余秋雨以1400万人民币的版税收入,荣登榜首。
无论各种场合,现实中还是镜头前,余秋雨看上去总是那麽的温文尔雅、谦谦君子。他是权威的象徵,甚至有人认为他是智慧的化身。同样,在当代中国可能也没有任何一个作家,像余秋雨那样引发争议,尽管现在属于他的时代也许已经过去,但探讨文化名人背后不为人知的另一面,他应该是较有代表性人物之一。
余秋雨后来又陆续出版了《文化苦旅》、《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千年一歎》、《行者无疆》、《借我一生》、《我等不到了》七部散文集。在中国大陆公布近十年来全国最畅销书籍前十名中,余秋雨一人独占四本,使他成为中国当代最具公众影响力的学者和作家之一。
他的《文化苦旅》1992年出版后,立即引起很多人关注。在青年群体,余秋雨非常受欢迎,有人称他的散文写作像是一种“心灵鸡汤”。
余秋雨40岁就功成名就,却突然感到虚无,面对教授职称、院长头衔,以及一大堆的荣誉,他怅然若失:「难道我这一辈子就是做一个教授吗?直到老死都研究戏剧理论吗?」1992年,余秋雨对自己进行一次精神放逐,结果就是《文化苦旅》的诞生。当时《文化苦旅》还没正式出版,只是在《收穫》杂志以专栏形式刊出,立刻引起人们极大关注,称余秋雨的散文叫「文化散文」,为他赢得大量读者,特别是大中学生群体。
《文化苦旅》是余秋雨1980年代在海内外讲学和考察途中写下的作品,通过对国内外的文化进行考察和思考,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和对社会、历史,文化的深刻认识而撰写的系列散文。广受好评!
今天我们再回过头来看《文化苦旅》的成功,主要基于三点原因:一是笼罩全书那种低徊、伤感的历史文化氛围;二是散文创作中的戏剧性表现;三是雍容、典雅而抒情的文字描写,特别是众多一气呵成排比句式的运用。
余秋雨后来随香港凤凰卫视千禧之旅越野山队,跋涉数万里考察了人类最重要的几个古文明发祥地,以日记形式记录了这次考察的见闻与思考,这就是余秋雨的压轴之作《千年一叹》。但我个人认为《千年一叹》,无论是在思想的深邃,还是文字表现方面,均不及《文化苦旅》。
在完成《千年一叹》后,余秋雨的散文创作基本已接近尾声。他本人也多次声明「封笔挂刀」。然而,2004年,他又推出封笔之作《借我一生》,这本他自称「写时常常泪流不止」的书,是他对中国文化界的「告别之作」。此书涉及他及其家族诸多不为人知的经历,具有一定的自传色彩,此书出版,标志他已退出文化圈。
关于余秋雨的争议,主要集中在三方面:一是他在文革期间参加了四人帮御用写作班子,至今不愿意对此表示忏悔;二是他的作品存在许多“硬伤”,被指学养不足;三是他被指为“现代陈世美”,抛弃与他患难与共的前妻李红。这三个问题令余秋雨成为「众矢之的」。
置身于舆论漩涡的余秋雨,曾对这些争议表示“诧异”。他的父亲余学文曾在文革时遭关押迫害十年,叔叔余志士在安徽蚌埠割脉自杀。但有人认为余秋雨在文化大革命时曾是张春桥、姚文元麾下的「石一歌」写作组成员,余秋雨则辩称「石一歌」小组开了几百次会议,他一次都没有参加,而且其中相当长时间他不在上海。
1999年4月27日,《文艺报》发表余开伟文章《余秋雨是否应该反思》,大爆余秋雨的文革内幕。1999年《四川文学》发表张育仁文章《灵魂拷问链条上的一个重要缺环》,指余秋雨曾经是「红卫兵」。
余秋雨之后曾在《借我一生》一书中,详细回忆自己家庭当时被造反派打倒,全家老少八口靠每月26元救济求生的经历。
余秋雨的前妻李红,原为一个无忧无虑的乖乖女,天真又活泼,深受同学和老师宠爱。她的父亲是中学英语教师,母亲当医生,为她和弟弟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 境。她毕业后被留在上海,分配入纺织局。由于她从小热爱戏剧,容貌、身材、语言出众,作为业余演员被借调到上海市青年话剧团《年轻一代》剧组。
23岁那年,李红报考上海戏剧学院戏文系,从1000多名考生中脱颖而出,名列前茅。然而,在那个特殊年代,由于她出身知识分子家庭,不属于“根正苗红”,因此落榜。她气愤地去找学院领导评理,当时28岁的余秋雨负责学院招生工作,他非常欣赏李红的表演才能,但审查了李红的家庭出身后,他迟疑了,没敢贸然录取她,致使她与上海戏剧学院失之交臂,但余秋雨却因此看上她。
电影《春苗》选女主角,李红和当时还未出名的李秀明同时成为候选人,导演难以取舍。最后由于家庭环境原因,导演认为李红知识分子气质太浓,而李秀明比较粗犷,符合剧中人物性格。于是,李秀明一炮而红,李红与演艺界擦肩而过。
期间,余秋雨对年轻漂亮的李红展开追求,李红也被这个老实而有学问的“夫子”吸引。星期天,余秋雨会在傍晚乘车来到李红住在虹口的家,他们一起谈笑,一起看书,一起吃饭,一直到深夜。公交车没有了,他常常步行回他的住所。余秋雨的真情打动了李红父母,1979年,相恋整整5年的余秋雨和李红结婚。没有婚宴、没有戒指、没有婚纱,他们在大连路上一间陋室安了家。
当时余秋雨还是藉藉无名的穷文人,李红却不弃不离,从娘家带生活必需品资助他。
婚后有段日子,余秋雨事业遇到挫折,雪上加霜的是,又被查出患肝炎,可谓“屋漏偏逢连夜雨”。李红特意将娘家在天井里搭建的五六平方米的小房子,布置成书房,让余秋雨吃住在那里安心写作,他得以把所有时间都投入创作。
1984年,他们的女儿出生了。为了不影响余秋雨写作,小孩从出生开始就由外婆照顾,李红也住在父母家照顾孩子。
李红 (网络图片)
婚后,一穷二白的生活窘境没有改善,余秋雨又不能做重活,于是李红拼命赚钱养家,1989年,由于单位效益不好,李红觉得赚的太少,主动离职,想去深圳谋求发展,改善家庭经济状况,余秋雨也支持她去深圳闯一闯。
1992年除夕夜,在深圳辛苦打工的李红,兴高采烈回上海过年,在给余秋雨整理书桌时,却发现了多封丈夫写给安徽省黄梅戏剧团演员马兰的情书,宛如晴天霹雳,她才惊觉丈夫出轨了。
同年7月,余秋雨正式提出离婚,李红还不敢相信这是真的,两人相恋五年、结婚13年、总共18年的感情,说变就变,居然如此脆弱,不堪一击。
网传余秋雨前妻李红发表《我的流氓前夫余秋》一文,但据说是谣传,李红迄今没有证实是否出自她手。(网路图片)
李红不哭不闹,签下离婚协议书,争取到女儿抚养权。她的想法很简单,感情没有了,还要婚姻干什么?
没有了婚姻,没有了丈夫,没有了家庭,只剩下8岁女儿,李红再次踏上去深圳的列车,带着离婚的伤痛,欲哭无泪。而余秋雨则凭借《文化苦旅》的大卖,成功翻身。
插足余秋雨婚姻的是比他小16岁的黄梅戏演员马兰,在外人眼里,他们是才子佳人的完美组合。然而,很少人知道,他们的结合背后藏着另一个女人的眼泪。
很多人认识马兰,始于1984年的央视春节晚会,那时她整个人就像一朵清香的兰花。此后她的舞台形象更深入人心,从《龙女》、《红楼梦》、《西厢记》,到后来的电视剧《严凤英》等,观众记住了黄梅戏,也记住了马兰。
马兰出生在安徽太湖县,母亲是当地黄梅戏剧团演员,父亲从事黄梅戏舞台美术设计,受家庭熏陶,13岁的马兰,走进安徽省艺术学校的大门。
毕业后,马兰分配到安徽省黄梅戏剧院。在香港,马兰主演了黄梅戏经典曲目《女驸马》,一夜成名,迅速成为黄梅戏的头牌女演员。
在香港,马兰主演了黄梅戏经典曲目《女驸马》,一夜成名,迅速成为黄梅戏的头牌女演员。(视频截屏)
马兰主演的电视剧《严凤英》等,观众记住了黄梅戏,也记住了马兰。
1989年,马兰更凭借电视剧《严凤英》,一跃成为中国最知名的黄梅戏演员。
那时候的余秋雨,虽然已是上海戏剧学院院长,但在民间的名气却不如马兰。
有次,艺术界一位专家送给马兰一本余秋雨的理论著作《艺术创造工 程》,并叮嘱她:“艺术工作者一定要读读这本书。”就是这本书,让24岁的马兰认识了40岁的余秋雨,被作者的学识深深吸引和折服。
不久,马兰去上海演出《遥指杏花村》,两人第一次会面,就郎有情妾有意,余秋雨不顾已婚,开始追求马兰。
马兰也因为敬仰余秋雨的地位和名气,明知他有家室,仍心甘情愿做了小三,并争夺上位成功。
过不多久余秋雨就对马兰说:“我觉得,你做我的老婆挺好的。”马兰马上回了一句:“我觉得呀,你做我的老公也不错。”很快两人结婚了。
作家余秋雨和小他16岁的黄梅戏表演艺术家马兰的婚恋,在外人眼里是才子佳人的完美组合。可是,他们的牵手背后,藏着另一个女人的眼泪。(网路图片)
很多人感叹,夫妻共患难易,同享富贵难。
余秋雨抛弃髪妻李红,与马兰“老夫少妻”式的结合,曾经招致许多人的流言蜚语,面对的责备也随之排山倒海而来。
顺便一提,2008年1月余秋雨和马兰来美访问,马兰获纽约美华艺术协会颁发“亚洲最杰出艺人奖”。同年1月12日,该会会长周龙章在曼哈顿山王饭店作东宴请余秋雨夫妇,并请我作陪,我藉机访问了他们。席间,他们表现得十分恩爱。
他们回去不久,传出余秋雨与80后美女作家张丽华的绯闻,他与马兰感情一度受外界质疑,但余秋雨严正辟谣,认为张丽华是“碰瓷”行为。
绯闻中的女主角是1979年出生的网络写手张丽华,2008年9月26日,她公开在自己的博客发表题为《只想和余秋雨一夜情》的文章,毫不掩饰表达对余秋雨的崇拜敬仰之情,并直接表白:“我祈祷,有一天我能遇到余老师,能在一个浪漫温馨的场所,亲口告诉他,我爱他。如果没有别人在场的话,我也会将脸蛋遮起来,低声问他,是不是能和我一夜情?”
张丽华并在博客贴出裸照,公开声称要「意淫」余秋雨,被视为蹭热度炒作。
2009年4月6日,中国娱乐圈有名的「爆料大王」、导演宋祖德爆料:文化大师余秋雨与美女作家张丽华多次在上海某宾馆开房,被余妻马兰发现,马兰已经到法院起诉离婚。后续案情,宋祖德将及时跟进发布。…
当时就有人幸灾乐祸,说那些做过小三、成功上位的女人们,应该知道一个道理:这男人既然肯为你抛妻弃子,那也可能为别人抛弃你。不要以为自己是天地间独一无二的,如果以为自己不可替代,就太缺乏自知之明了,不是自恋就是无知。
马兰发表声明辟谣,并说“若有下辈子,还会嫁给余秋雨”。
就在网路疯传余秋雨和张丽华的绯闻,以及马兰的「离婚声明」后,2013年4月23日,知名剧作家、原上海人民艺术剧院院长沙叶新,在其微博发表一篇以余秋雨前妻李红名义的题为《我的流氓前夫余秋雨》的文章,掀起巨大波澜。
不过,24日凌晨1点,沙叶新迅速删除了该微博。
隔天(25日),余秋雨的经纪人金克林代表他正式回应媒体:「网络上出现的余秋雨妻子马兰已起诉离婚的新闻,为有人“故意杜撰”。」
这份据称是马兰撰写的《我的声明》,一度在网上闹得沸沸扬扬。其后,马兰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我不知道为什么会编造出这样的文字,我和我先生(余秋雨)现在正在香港游玩,那些无聊的造谣者,太无聊!”她并说若有下辈子,仍会嫁给余秋雨。
同一天,有媒体联系到发微博的沙叶新,但沙叶新不肯透露受何人所托,只说这人不是马兰。
记者问他为何很快删除这条微博?他答说:“我觉得这种东西很无聊,是别人的私生活。我后来删了,是因为我觉得弄脏了我的微博。”对于其内容真假,沙叶新说自己也不知道,“以前有段时间闹过,现在不知道怎么样。这都是八卦,哈哈。但是我觉得通过一个人的私生活,可以看出他的道德面貌。”
事后有人分析,「流氓前夫」出现的背景,主因是余秋雨在2008年6月5日发表了博文《含泪劝告请愿灾民》,其中的观点引发广泛批评。其后宋祖德乱传谣,是导致冒名者藉李红之口编造《我的流氓前夫余秋雨》一文的主要基础。接著张丽华也否认和余秋雨宾馆开房,根据张丽华和马兰的澄清,应可认定「流氓前夫」是冒名造谣的文章。至少,余秋雨和马兰恩爱如恆,迄今并没有分手。
不过,李红本人始终没有出面澄清《我的流氓前夫余秋雨》不是她写的。
无论如何,余秋雨作为有妇之夫,为了马兰抛弃李红母女,被指为现代“余世美”。李红在患难之中对他不离不弃,最后仍被他无情抛弃,当感情遭遇背叛,它所杀伤的,不仅仅是一颗心,即使因爱生恨也可以理解。
余秋雨和马兰结婚多年,虽然没有孩子,仍然恩爱。
古训「贪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历史从来都是歌颂坚贞不渝的爱情,但在感情世界里,没有对等与公平,你的付出,不一定得到回报,反而可能遭遇伤痛,体无完肤。余秋雨对前妻的所作所为,恐怕这辈子都要背负「负心汉」的骂名。
正是:自古文人多骚客,自诩多情吊无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