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记略
飞机抵临咸阳上空的时候,天色有些苍郁,也有些朦胧。不过正合我意。在我看来,有些深邃,正该是这座古城应有的颜色。
刚下飞机,未进城,西安就给了我两个小小的意外。
来接我们的导游先生笑意殷殷,水草般软语,让人倍感亲切,便疑心他不是北方生长。一问才知,他又确是西安人。自古秦岭盛产粗犷的虬髯大汉,怎么能够生长出这样温婉的男子?这是意外之一。
导游先生说,旅游业内有句行话,叫“南方看山头,西安看坟头。”那些圆滚滚的小山,不是帝王就是将相的寝宫,坟头越大,身份越高贵。随眼一望,大大小小,目不遐接,就如福州随处可见的小小山头。这是意外之二。
平心而论,西安,这座城市的现代建筑的整体景观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太过一般。与国内类似城市相较,几乎没有个性和特色可言。楼群、小区、街道、设施、绿化、卫生、灯光等等,一切都过于平淡。与千年帝都的历史声誉和人文渊源真是相去甚远。这让我遗憾,也有些沮丧。
导游说:西安是座灰色的城市。
我们都知道,秦岭是巴蜀大地与三秦大地的分水岭。跨过秦岭,穿过秦巴山地,我们首先进入的是关中平原。越过广袤的关中平原,才能达到逶迤苍茫的黄土高原。现在,我就置身于这三秦腹地了。
陕西自有陕西的厚重和亮色。
陕西,有世界上面积最大、发育最典型的黄土高原,古称“八百里秦川”。黄河最大的支流渭河自西向东穿过关中平原,这里地理位置险要,为古代兵家必争之地。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炎帝和黄帝的族居地和陵墓都在陕西。考古证实,陕西是华夏文明最重要、最集中的发源地之一。大约100万年前,蓝田猿人就在这片土地上生衍。6000年前的半坡人留下母系氏族公社遗址。悠久的历史为陕西留下丰富的文物古迹,仅帝王陵墓就有80座左右,数不清的名人、将相陵墓散落其间,大量的古城遗址、宫殿遗址、古寺庙、古建筑依稀可寻。奇险壮观的西岳华山,六月积雪的秦岭主峰太白山,令人振奋的壶口瀑布,富贵华丽的骊山,是其自然景观的代表作。
西安自有西安的个性和辉煌。
西安,古称长安,地处关中腹地,是我国六大古都之一,有3000多年的历史。自公元前11世纪起,先后有西周、秦、西汉、新莽、西晋、隋、唐等13个王朝在此建都,历时1100多年。
公元前1134年,西周奴隶制王朝的文王、武王时期,在西安城西南10公里建立了丰镐两京。
公元前246年,秦始皇赢政在西安近郊咸阳定都,建立了统一的秦王朝。
公元前202年,刘邦打败项羽,定都长安,建立西汉,开辟了起于西安的“丝绸之路”。
公元618年,唐王朝在此建都,成为亚洲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李唐王朝无疑是西安历史荣耀的顶峰,但也正是随着李唐王朝的衰落和覆灭,西安永久地退出了中国政治中心的历史地位。
宋代设置陕西路。金代改为京府路。元代称安西路、奉元路。
明代改奉元路称西安府,这是“西安”第一次出现在历史舞台上。其实,自公元907年李唐王朝最后的灭亡,700多年以后,到了明末崇祯17年(1644),历史又给了西安一次机会。这一年的正月初一日,李自成在西安称帝,国号大顺,改元永昌。本来,按当时情形,如果李自成以西安为本部,是完全可以与在北京的朱明王朝抗衡,僵持,步步为营,好好运作,夺取全国政权是很有希望的。遗憾的是,李自成却亲率大军,直捣明王朝的权力中心,目标仅仅为了进京捞一把金银财宝,到明宫里过一把皇帝的瘾,然后想逍遥地回故乡炫耀。结果,历史不仅没有满足他这个天真浪漫的愿望,反而葬送了他和与他一块儿起事的兄弟们的帝王之图,同时也使西安彻彻底底地失去了这最后一次成为帝都的天机。李自成的玩笑开得太小儿科了。作为军事指挥员,李自成胆略卓越,是有两刷子的,可是,作为政治家,他是不合格的。千年帝都竟然被这个目光短浅的游寇逗了一回!
明末的这一闹剧,只能看作西安帝都之梦的回光返照。
在充满平淡的现代气息的都市霓虹中,我寻觅着曾经让我梦萦魂绕的秦砖汉瓦。我强烈地想要在西安城里穿行的本地人的眼神,言谈举止里探望汉祖唐宗的遗风。拨开见不着一点古风的市井迷雾,我当然见到了仍然保持着汉韵唐风的钟楼、鼓楼、碑林、雁塔、大清真寺等等遗迹,这些无疑都是古城历史文明的代表作,无疑都是独具魅力的瑰宝。
然而,深深地打动,强烈地震击我的,并不是这些精品与亮点,而是外表粗糙庞然的古城墙。那几乎整体完好的古城墙,才是西安城的极品!只有这样的庞然大物,才能够担当得起彰显西安的恢弘、厚度、大气的重任!
在狭长的回民一条街,到处飘荡着牛羊肉的香味。
这是西安给我的更大的一个意外。也许,这便是灰色之外的一抹亮色。在这样一个繁华的闹市,居然允许让这样一条似乎有些破败的街道存在,也许,西安之所以成为十三朝古都,主要在于她的包容吧。
西安的古城墙在市中心,平面呈方形,有四座城门,全长14公里,是拆掉的北京古城墙的三分之一的样子。我们见到的这座古城墙,建于明代洪武年间(1370-1378),历时近10年筑成,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眼前的城墙虽然是建于明代,但建城的历史则要追溯到隋唐。也就是说,现在的城墙规模是在隋唐遗迹的基础上形成的。史载:隋文帝开皇2年建大兴城,唐初改名为长安城,唐末毁于兵祸,唐昭宗天佑元年(904)缩小改建长安城。其后,历经五代、宋、金、元各朝,虽屡更城名,但城垣规模没有大的变化。明初,朱元璋命城名为西安,封其次子为秦王来此镇守,有所扩建,形成定格。
西安城墙高大厚重。城墙连垛墙高12米,墙基宽15—18米,墙顶宽12—14米,与拆掉的北京古城墙的宽度差不多。城顶上内有护墙,外有垛墙。四个城角各有一座角台,原有角楼筑于其上,沿城墙线,有向外突出的敌台98座,每座敌台上原有敌楼一座。城内建有登城坡道10处,每一城门左边有一坡道,可直登城楼。东西城各有一处等腰梯形马道,南北各有两处等腰梯形马道,战时,守军可以迅速登城,奔驰于城墙之上。
四座城门形制基本相同。城楼高33米,楼前筑有瓮城,上有箭楼,也高30余米。箭楼之前原来还有护城一道,其上筑有闸楼,又称谯楼,是门房最前哨。城外四周绕以护城河,河上吊桥,以通往来。四门各有城墙三道和门洞三重,城楼、箭楼、谯楼,三楼纵列,重楼叠阁,气势雄伟。
专家们说,这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城垣建筑。我想,在世界文明史上,恐怕也是一大奇观!
我想,14公里的古城墙犹如西安城的项链,这一款硕大无比又壮丽奇伟的项链,才是西安最具标志的建筑,是西安城众多历史文物古迹里精品中的极品。要是西安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缺了这一圈古城墙,那该是什么样子呢?因为有了这样基本完整的城墙,西安悠久深厚的历史文化的魂魄才不至于东躲西藏地到处飘荡,到处游曳。
我想起了梁思成、林徽因与北京那已经灰飞烟灭的古城墙。
梁思成终究没有保护好北京的古城墙,但他在西安留下了足迹。
站在西安的古城墙根下,仰望城墙的高大、朴实、雄厚的壁垒,仰望城楼的巍峨、嶙峋、壮丽的飞檐斗拱,我不断地敲问着那些浸染了历史风尘的厚砖。泱泱大中华国土,洒洒数千年文明,城池大大小小,何其多也,为什么西安城垣独存?在一代又一代,一茬又一茬的改造建设大潮中,西安人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代代相传地策划和参与了保护城墙的壮举?一如我在自贡恐龙博物馆触摸恐龙化石的时候,感觉得到1.5亿年前的恐龙是在以貌似冰凉实则温婉的蠕动,与我尝试着遥远而亲切的交流;触摸着古城墙的时候,我就是在特别小心地抚摩帝都文明的化石,并与之沟通,我仿佛径直走进了古城厚重积淀的纵深里,去温柔体贴,去辗转复辙,去吮吸古城跨越数千年历史的沧桑与文明!
大约是在“安史之乱”后,杜甫面对长安城唱道:“回首可怜歌舞地,秦中自古帝王州。”诗人的直觉实在是不祥的预感。直到现在,这样一个问题还在使我迷惑--从公元前11世纪周朝建都镐京到公元10世纪初唐朝灭亡,两千年间各大王朝都在此定都,扣除他迁的时间,西安作为国都的历史也在千年以上。为什么古人要执意选择西安作为国家的政治活动中心?一次次的毁,一次次的在废墟上重建,而最后又不得不放弃?我知道这是一个太大的题目,太多太沉重的历史需要我千万次地去访问去读。对于西安,我知道得实在是太少。但是,现在的我,至少已经有所觉:只有到了西安,只有用心去阅读西安,才可以知道什么是历史,才可以知道什么是文化。读不懂西安,就读不懂中华文化,就读不懂数千年的中华文明史。
最后一天的晚上,参观大唐芙蓉园。也许,西安的灰色是不属于盛唐的,于是,这座耗资近4亿元的大型园林显得与西安格格不入。在霓虹灯的强烈照射下,大唐芙蓉园似乎正在复制那个激情飞扬的年代,风情万种的杨贵妃似乎婷婷玉立于此,玉树临风的唐明皇好像频频举起杯……
西安,正掩藏在灰色的云幕下,那些沉重的历史,那些沉重的英雄,那些沉重的歌声,都在灰色云幕的映衬下,渐渐向人们走来,每走过一步,便留下坚实的脚印,脚印不断延展,远方是灿烂的阳光——西安,不仅仅是一座灰色的城市。
记于2009年1月
【补记】
十年后,重游西安,回民街已经变了模样,像极了福州的三坊七巷、成都的宽窄巷子、长沙的火宫殿、重庆的解放碑。
只有在陕西省博物院,在人潮散去之后,那些躺在橱窗里的帝王将相们的玩物,仍然散发着帝王之气!
还有,在钟楼小学附近的胡同里,5毛钱一个的馍馍,依然飘扬着八百里秦川的麦香!
2020年6月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