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怎么写作的?
这篇描述的是,我写作的过程。
写作这个话题,可以说的东西很多,市面上到处都是写作课。
但是我是怎么写的?
因为写作这个东西,有点玄幻,不到写出来的那一刻,可能不知道自己会写什么。
框架、思维是核心,这个不会变;
变化的是内容。
人人都可以写作
不是在灌鸡汤。
这个思想的建立,对于普通人写作,是一个很重要的心理建设。
我们从小学开始,到中学,到大学,
其实学习的文章,更多的是作家的著作,都是千挑万选的结果。
一个普通人凭什么写作?
大佬不是天生的,也是从菜鸟开始的。
作家,可能是需要天赋。
写作不需要。
小学就开始学习了,从词汇填空,到一句话描写,再到一段文字,最后形成一篇文章。
只看到最后一步,会觉得难。
鸿篇巨著,都是从一个词汇,一句话,不断组合而成。
如果有心理负担,那么想写的时候,可能一句话也写不出来,很玄,但心理就是如此强大。
会说话吗?
表达的出来的其实就是文字,从口音转换成文字,也写作的过程。
只要想表达,直接写下来就是。
日记、随感、不吐不快的瞬间,都可以记录下。
先入门。
写作的简单结构
任何写作的结构,都是输入、思考、输出。
婴儿呐呐自语的第一句:“妈妈”。
到底教了多少遍。
所以,输入是第一步,脑袋空空,是无法表达的。
人有五种器官:
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
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感觉到的、触摸到的,都是在建立与这个世界的联系。
人和动物不一样。
帕斯卡尔说:人是一根,会思考的芦苇。
所有的感觉,会在大脑神经中进行传输,刻画,形成思维。
这种逻辑性,可以抽象出来的文字。
这就是思考的过程。
输入、大量的输入,大量高质量的输入,原材料越多越好,大脑CPU可以处理的东西越多越准。
如同人工智能,需要大数据支撑。
如同厨师,需要瓜果蔬菜、鱼肉米面、油烟调料,才能搭配一桌好菜。
看得多,自然想得多,也就可以表达些东西。
写作时,我在想什么
写作的时候,我知道自己在想些东西,但不知道具体会想什么。
“文章本天成。”
大脑会冒出什么想法,是不可控的。
因为不知道输入的哪一部分内容,会和哪个疑问进行碰撞。
我当下的写作逻辑:
每天看到什么,遇到什么认可的东西,然后作为一个选题。
搜集素材,支撑论点。
然后写下来,直到完成的那一刻,才能知道原来是这样。
就是从一个触发点开始。
比如一个疑问,一个观点,一个思考,然后延展开来。
人都喜欢听故事,我也不例外。
但我很少写故事,即使脑袋里面会冒出许许多多的虚构场景,也不会写。
可能能力不足,可能有心理障碍。
但是自己写的东西,偏逻辑性强,这和自己的学习、工作上的经历有关。
很多时候,写出来才发现,
原来这个点,是很早的时候偶然看到东西,沉淀在脑海深处,在这一刻触发出来。
不逼一下自己,都不知道会有多少东西在里面。
写作时,我在做什么
搭框架,搜素材,展文章。
这些是写作的过程,是必需品,没什么好说的。
说点其它的。
可能对于我,对于写作,无关紧要,又重要无比。
首先是休息。
疲惫的大脑,创作很痛苦,身体的能量跟不上,脑袋会爆炸。
任何工作,都是如此: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其次是散步。
卡壳的时候,起身走动,把大脑从混乱中抽离出来。
让身体活动开来,慢慢的思绪会聚集。
最后给心理做建设。
《李诞脱口秀工作手册》,第一篇就是:首先,这是一份工作。
保持日更,需要完成的意念。
无论写的怎么样,都要写一篇,哪怕字写少,哪怕写得差,哪怕无人看。
无法保证质量。
因为不知道每天会想什么,也不可能一直等待有好的观点降临。
唯一可以保证的是:
无差别输入,只要自己感兴趣;
有节奏输出,停下来简单,再启动就难了;
尽量提升认知,框架可以保证输出的底线,认知越高,传达的东西越值钱。
最后
上面就是,我写作的一点点思考,不一定对,不一定适合所有人,仅供参考。
他们说人人都应该写作。
我不知道对不对,但是写作,其实收益很多。
最重要就是:梳理,从混乱到秩序。
所有大脑和情绪的问题,首先表现出来的就是混乱。
所有美的东西,都是充满秩序感,花草树木、鸟兽鱼禽,任何生命,包括人。
当下支撑我写作的东西,就这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