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汗=气虚 阴虚!一张方,补气养阴,改善...
盗汗,原因多种多样,治疗思路也是多种多样。
不过,今天我要和你说的这个,具备很强的代表性。
这就是,有些人盗汗的同时,出现了口干、皮肤发凉、畏寒乏力的感觉。
来, 看一张医案故事吧。
有一次,接待一个患者,年纪是41岁,男性,姓陈。
这个人啊,从两年前开始,就有睡觉盗汗的毛病。最近这段时间加重了。
怎么了呢?他不仅出汗量增大,而且醒来以后感觉到皮肤发凉,整个人畏寒怕冷,浑身关节酸痛乏力。常人醒来都是精神饱满,他呢,浑身恨不得直打哆嗦。嘴里边,还总是干巴巴的。
怎么办?这个难受劲儿显然无法忍受了,他就求中医治疗。
这么一看,发现患者口干,舌红,脉弦细。又结合他皮肤发凉、有冷感的现象,很快就开了一张方子。但见——
黄芪15克,桂枝9克,白芍15克,龙骨30克(先煎),生地12克,五味子4.5克,炙甘草9克,牡蛎30克(先煎),淮小麦30克,大枣5枚。
所有这些,水煎服。
结果,药用14剂之后,患者睡觉盗汗和皮肤发冷发凉的感觉,都好很多。这时候,在原方中加入熟附片12克(先煎),党参12克。
这方子,再用14剂,患者的毛病进一步明显改善。
随后,遵上方稍作加减,善后调养,直至完全恢复正常,诸证悉平。
医案的经过,很简单。我现在和你分析一下这背后的学问。
你看,这个人啊,都盗汗两年多了。天天晚上睡觉出汗,体内津液流失能不多吗?肯定多!所以,日久,他就形成了一个阴虚的问题。口干、舌红,这都是阴虚的表现。
津液,是能够载气的。汗水,作为津液的表现形式,它流失得过多,会导致体内气的受损。气受损日久,就形成气虚。患者乏力,关节酸痛、脉细,这些都是气虚、周身失养的表现。
气,有卫外之能。我们体表的卫气,一旦缺失,就容易感受风寒之邪。气,又有温煦之能。卫气不足,人的肌表就得不到温暖。所以,这个患者在每天醒来,盗汗之后,会感觉皮肤发凉,有冷的感觉。这个,其实就属于中医所谓的肌表“营卫不和”的范畴了。
因此,这么一分析,我们就可以看出来了:患者的问题在于气阴两虚,营卫不和、卫外失固。
面对这个问题,咱们看一下方子——
黄芪15克,桂枝9克,白芍15克,龙骨30克(先煎),生地12克,五味子4.5克,炙甘草9克,牡蛎30克(先煎),淮小麦30克,大枣5枚。
这里头,首先有补阴的。五味子、生地,这就是补阴的。小麦、大枣和甘草配合,这是甘麦大枣汤,可以补心肝之阴。阴虚的问题,通过这个来解决。
除了阴虚,患者还气虚啊。因此,这里有黄芪。黄芪,就是补气的。黄芪和炙甘草配合,健脾益气的作用更大。
补好了气阴,是不是该调节肌表营卫不和的事儿了?于是,用桂枝和白芍。桂枝和白芍搭配,模仿经方桂枝汤的意思。桂枝温通体表阳卫治气,散寒驱邪,白芍养阴,敛肌表的卫气。两者配合,使得肌表不再怕冷、发凉,恢复气对肌肤的温煦之能。
最后,加点龙骨、牡蛎来敛摄止汗,这个事儿就算大功告成了。
等二诊的时候,加入熟附片和党参,目的依然是增加体内的阳气,令体表阳卫之气更加充足、稳固。这就可以从根本上改善患者的体质。
这就是我对这个医案和理解。我不知道,我说清楚了没有。
我个人觉得,这张医案和验方,是很有代表性的。因为根据我的临床观察,我发现,常年盗汗不解,逐渐导致口干、舌红、肌肤有冷感、皮肤发凉的人,是很多见的。这个可以说是人在长期流失津液以后,容易出现的问题,符合人体疾病的发展规律。针对这样的现象,上文中开出的方子,就很有借鉴意义。
现在,我把它分享给我的读者,希望你也能从中受益。
非专业读者,我希望你能认真领会徐仲才老前辈的治疗思路和用药思路,将来有机会的话,在中医师的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专业的中医从业读者,您不妨也做个参考,日后为临证多开设一条思路。徐师的这个配伍,用药虽少,但是周正、恰到好处,没有壅杂多余的东西。尤其是甘麦大枣汤的嵌入,通过它来养心肝之阴,补心肝之气,同时还能安神,改善长期盗汗带来的神志烦扰之症,这是很见功力的做法。这篇文章希望能帮助你对盗汗,以及中医治疗盗汗的方法,有更深一步的了解。
(本文仅供学习、参考,不能替代医嘱和处方。文中所述配伍、方剂,必须在中医师当面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切勿盲目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