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真·三国志》第 272 篇文章
今天来讲 傅嘏
注:图片皆源于《三国杀》、《阵面对决》、《三国志》及网络,以文为主。
傅嘏(音同“古”),字兰石,又有一说为字昭先,今甘肃人。傅介子之后、傅巽(音同“训”)的侄子。曹芳继位的初年,傅嘏官至尚书郎,后又迁任黄门侍郎,当时曹爽一家独大,何宴为吏部尚书,傅嘏曾经对曹爽的弟弟曹羲说道:何宴这人啊,外表看起来虽清淡无比,但是内心阴险可恶,贪图私利,做事没有底线。我断定他一定会先迷惑你们兄弟两个,届时有正气的大臣都会离你们远去,而朝政也会因此而败坏,你们还是小心为妙。结果,这话传到了何宴耳中,何宴因此因为一件小事就罢免了傅嘏。之后,傅嘏又被拜为荥阳太守,但他还没来得及上任,就被太傅司马懿召为从事中郎。249年,司马懿发动了政变,政死了曹爽,让傅嘏担任河南尹。河南尹内掌帝都,外统京畿,辖区内人口众多,豪门也多,商人和胡人也都混杂其中,简直就是一个大杂烩,因此也是不法分子猖獗的地方。前任河南尹司马芝的管辖风格过于简陋,而接任的刘靖的管辖风格又过于繁琐,再后来的李胜,甚至还破坏已有的法律和制度来获取一时的名声。傅嘏到任后,以司马芝的规矩为纲领,以刘靖的规矩为圆心,逐渐恢复了被李胜败坏的法律。当时郡里有七百多个官吏,多半是没有经验的新人,而河南尹的惯例,是只授予本地人而排斥外地人,傅嘏疑惑地问:难道本地人都是人才吗?难道外地人都不是人才吗?于是,傅嘏只任用合适的人,因职位的不同而相应设立不同的KPI考核。傅嘏以德行教化为基础,持法讲究长久,审案的时候也合情合理,被大家称道。傅嘏的管理风格一直很低调,如果做了好事,傅嘏也不对外宣扬,假装不是自己做的,这就造成了在当时,傅嘏的名声并不显山露水,但在他的治理下,官吏百姓们逐渐走向了繁荣富强安定。后来,傅嘏又迁任尚书,傅嘏曾说:自从秦始皇废分封设郡县以来,汉魏基本继承了这套制度,但是那些死读书的儒生,想把三代的礼制熬成一锅粥,然后推而广之,其实这未必适合今天的形势。我想,这个可能就是天下一直得不到大治的原因,若想大力改定官制,依据古代正本清源,想法是好的,但是如今正值帝室多难,因此这些措施未能实施。252年,孙权去世,曹魏的征南大将军王昶、征东将军胡遵、镇南将军毌丘俭等都觉得应该趁此机会捞点便宜,上表请求伐吴,但献上的策略各不相同。朝廷下诏询问傅嘏的意见,傅嘏说:想当年夫差欺负齐国晋国,最终还是命丧姑苏,所谓善始不一定能善终,这是有道理的啊。孙权自从击破关羽夺取荆州后,洋洋得意,穷凶极欲,因此司马懿为此大为光火,极力筹划军事。如今孙权死了,将少皇帝托给了诸葛恪,假如他能矫正孙权的苛暴,广得人心,那么就算不能保证吴国的万岁,但至少还能在长江以南延长寿命。现在朝廷上下议论纷纷,给出的伐吴计策都不一样,诚然,这些都是破敌的常用方法。但先前我们就伐过吴,都没成功,证明了我军的力量还是有些不足。傅嘏端起旁边的福鼎白茶,喝了一口,随即说道:真TM好喝,我继续说了啊,那个吴国作为我们的仇敌,已经六十多年了,他们能持续这么久自然有他们的办法。他们如今死了主上,必定会加强防备,因此我觉得我们此次若是伐吴,自身力量是不够的,去了也是白搭,不如稳扎稳打,等待机会吧。总之,我不建议出兵。东兴之战后,诸葛恪扬言要起兵攻打青州和徐州,魏国开始准备防备,此时,傅嘏口干舌燥地说道:淮海并不是敌人敢于轻易进取的路径,想当年孙权派兵入海,结果遇上了海浪,死者无数。诸葛恪如今怎么敢把众多将士的性命寄托于海水呢?我想,诸葛恪不过是虚张声势,声东击西罢了,他的真正目的很可能是淮南!对了,把我的茶杯还给我吧,不还也没关系,我让余襄子再给我安排一个。254年,曹芳被废,曹髦继位,傅嘏也进封武乡亭侯。255年,淮南第二叛打响,毌丘俭与文钦在淮南起兵反司马,当时司马师的眼睛有疾病,因此有人就认为司马师不该亲征,大不了派司马孚去就可以了,只有傅嘏与王肃力劝司马师亲征,傅嘏分析道:淮南的士兵很强,毌丘俭也不是一个庸人,他的力量难以抵挡。如果别人去,各种情况都有可能会发生,一旦出了差错,您就完蛋了呀!司马师听完傅嘏的话,突然撑坐起来,说:我一定会抱病出征的!最终,叛乱被平定,司马师也在不久之后去世,傅嘏和司马昭一起返回洛阳。司马昭继任辅政之后,特别倚重钟会,钟会也因此而洋洋得意,有一次,傅嘏对他说:你的志向大于你的能力,怎么能不谨慎一点呢?然而,钟会将傅嘏的话当成了耳边风,一路边走边跳晃过了傅嘏身边:随风奔跑自由是方向,追逐雷和闪电的力量!随后,傅嘏以功进封阳乡侯,同年,傅嘏去世,享年47岁,朝廷追赠太常,谥号元侯,其子傅祗袭爵。
如果喜欢,欢迎帮忙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