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四,扔掉穷接财神,呆在家迎灶神

今天是农历正月初四,财神、灶神到各家。祝大家三阳开泰四季发财!

传说正月初四是女娲创世神话中的"羊日"。晋人董勋《问礼俗》记载:"正月一日为鸡,二日为狗,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正旦画鸡于门,七日贴人于帐。"这一天牛羊肉铺要到马神庙烧香,因为羊王、牛王、马王均在马神庙内供奉,忌杀羊。“羊”与“阳”谐音,故常说的"三羊(阳)开泰"是吉祥的象征,民间在这一天要迎接诸神重返人间。从初一到初四,商店闭门歇业,妇女不用针线。

一、扔穷

从初一到初三,家家户户每天不是走亲访友就是人来客往,难免有剩饭剩菜。到了初四,全家人要在一起吃折箩。所谓折箩,就是把几天剩下的饭菜合在一起的大杂烩。饭后全家一起进行室内大扫除并将垃圾扔到院中,意为"扔穷"。一般商店要在初四晚上宴请伙计,分发红包。过去北京有句老话:"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初四晚上掌柜的说官话。"宴会有酒有菜,酒后惯例是吃包子。掌柜这时举杯祝贺,向大家道"辛苦",这就叫"官话"。官话讲完后包子端上来,掌柜的亲自夹包子,包子放谁碗中,暗示谁已被解雇,被辞退之人饭后自动收拾行李告辞,所以这顿便宴俗名叫"吃滚蛋包子"。

二、接财神

传说正月初四诸神要由天界重临人间,民间在这天要迎神送神。接财神是我国古老的传统节日习俗。正月初五是财神诞辰日,为争利市,故先于初四接之,名曰"抢路头",又称"接财神"。“路头”就是财神,据说财神菩萨共有五路,叫作“五路财神”,老百姓习惯上叫财神为“路头菩萨”,简称“路头”。初四子夜,备好祭牲、糕果、香烛等物,祭品须有羊头与鲤鱼,羊有"吉祥发财"之意,鲤鱼取“鲤鱼跳龙门”的好口彩,另外"鱼"与"余"谐音,寓意年年有余。敬财神要鸣锣击鼓焚香,要虔诚恭敬,因为“心诚则灵”。人们深信只要你足够心诚,财神就会显灵,这样便可发财致富。因此,每到过年,人们都在正月初五零时零分,打开大门和窗户,燃香放爆点烟花,恭迎财神回到人间。清朝人顾铁卿《清嘉录》中描绘迎财神的情形:"五日财源五日求,一年心愿一时酬;提防别处迎神早,隔夜匆匆抱路头"。

接过财神,大家还要吃“路头酒”。“路头酒”往往吃到天亮,从初四黄昏开始直到初五清晨结束,爆竹鞭炮整夜不息,热闹赛过除夕之夜。大家满怀发财的希望,但愿财神爷能把金银财宝带到家里,在新的一年里大富大贵。民国时,各商店于年初四午夜至初五凌晨敞开店门,灯烛辉煌,盛设供坛,接"财神",并蜂拥去财神庙"换元宝"。商店接过路头,初五早晨才能开张营业。第一位进店的顾客,务必做成生意,以示开门大吉。

三、迎灶神,忌出门

“灶神”,也称灶王、灶君、灶王爷,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司饮食之神,保佑百姓"五谷丰登,财源广进"。灶神的职责,除掌管饮食、赐以生活便利外,还是玉皇大帝派到人间考察一家善恶的“钦差”。灶神左右随侍两神,一捧"善罐"、一捧"恶罐",随时将一家人的行为记录保存于罐中,每年腊月23日晚上回去向玉皇大帝汇报人间功过,定人间祸福。据说灶神十分喜欢打小报告,百姓为了让他在玉帝面前为自己说好话,在送灶神时往往给它"好处",供品一般都是一些又甜又黏的东西如糖瓜、汤圆等,目的是要用糖粘住灶神的嘴,让它不讲人间罪恶,世称"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灶神正月初四日返回人间,此之谓"接灶"或"接神"。灶王爷回来后首先就是清查户口,所以人人都必须守在家里,准备丰富的果品,焚香点烛并燃放鞭炮,以示恭迎。

老北京有初四忌门的习俗,但是侄子可以去看姑姑,“姑舅亲,辈辈亲,打断骨头连着筋,不分彼此一家人。”姑奶奶在家有地位,是中国民俗特色。

四、福建莆田正月初四“过大岁”

春节习俗因地域不同而不同。在福建莆田地区有正月初四“过大岁”的习俗,并列入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这源于一段悲壮的历史。

1562年,明朝嘉靖年间,倭寇侵犯福建,当地军民奋起反抗。倭寇穷凶极恶,于农历11月29晚占领兴化府城(今莆田城),烧杀抢掠,时间长达两个多月。城内被焚毁殆尽,军民被杀害达万余人。

府城失陷,朝野震惊。朝廷任命俞大猷为福建总兵、戚继光为副总兵来莆抗击,兴化城才得以光复,倭寇弃城而去。于是逃亡在外的老百姓,陆陆续续于二月初二返回家中。家家户户相互探视伤亡情况,掩埋亲友,收拾家园。后来,为纪念莆田这段悲惨的日子,缅怀戚继光等人的英勇事迹,让子孙后代永远牢记家仇国恨,莆田民间相互约定,此后每年统一以除夕为“小年夜”,也叫“做小岁”,以正月初四晚上为“大年夜”,亦称“做大岁。初五同初一相同早饭每人一碗面。莆田地区正月初四“做大岁”的风俗一直沿袭迄今!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