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多想和手把手的训练,多半是废的
钟南山院士说,学好基本功很重要,基本功里语文又是关键。曲卫国教授认为,光指着多读、多写、多练,也是学不好语文的,关键还是要多想。
接受了学术训练和雅思的写作训练,再回头看,之前接受的语文教育,或者观察到的语文教育,却是如曲教授所讲,“不太鼓励学生多想”,不关注思维训练,而偏重文采和“大道理”。
先不要讲言外之意或是“文字的狡诈之处”,很多时候阅读理解能力都是非常欠缺的。之前在道法课上发现学生有这方面的问题:
回到错误率高的第13题和第15题本身再来看,似乎跟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更相关。只是正好选项是这节课需要学习的知识点而已。 钟洪蕊,公众号:智慧课堂面面观别说话,吻我
前两天做培训,也发现类似的问题。“所谓'导学’就是目标能够明确告诉学生,通过学习他应该学会做什么……”(目标陈述应有助于导教、导学和导测评)这段话的大意,竟然被理解成“导学就是指,通过学习他应该学会做什么”。
阅读理解能力差,输入肯定是低效的。不容易抓住重点,还容易曲解或者误解原文的意思。语文老师重视通读、精读,但还是没有训练出阅读能力,这就说明就阅读讲阅读的思路是有问题的。
还是要考虑以写带读(以写代读)。只有通过输出,才能够判定输入的是否正确。而且,没有输出,输入也会是无的放矢。
在写作方面,又存在重文采,轻条理的问题。
现在的作文教学只有赏析,没有动手。而我倡导作文中心,边缘阅读。作文不要有文采,要有条理,要把问题说清楚。能够把一个问题说清楚就是最好的作文,不要文采。有条理,比有文采更重要。梁启超说,中学生写作文不要有文采,先要有条理,通达比文采更重要。条理第一,文采第二。梁启超的文章第一有条理,第二不是没有文采。笔锋常见情感。但先要通达,不要先训练文采。 刘良华:教学变改的方向与方法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2e7a6d0102dtxb.html
写作指着讲一讲,就能写好,也是不可能的。以我自己为例,文献综述开窍,是王冬青老师拿英文论文文献综述部分具体分析的时候;翻译开窍,是师姐拿我初稿改了几段的时候。有样板在,再加上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想象力才有抓手,向上生长。院士也好,史学大家也罢,用的也都是些“笨方法”。
有幸得过这种指点,所以也愿意用这种方法待人。学王冬青老师,拿一篇论文做案例,来分析怎么改,怎么写,为什么这么写?只是多了一个小工具,比如说,然后呢,交替使用(教学案例的阶梯:从数据到智慧)。
训练还是要有手把手的意识,深入到文本,深入到细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只是指望别人手把手也没啥用,还是要自己有意识地反复。反复地背,或者画思维导图,都是一种反复的方式。但这只是基础,或者相对低效,关键还是要有研究的意识,切换场景,主动练习。
“研究re-search,指的是再探索、再考察,是在现存研究基础上的创新”(from @牛津-小裁缝)。
“反复提取胜过细化学习。重复学习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无效的,不如反复测试,因为测试时会不断的对记忆内容进行提取,提取又将促进记忆的巩固和重组。”(from @思维教学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