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手记(十五)

昨天跟华总回来的路上,从上课的时候坐不坐,坐得多还是站得多,讲得多还是学生练得多,扯到了思维训练的话题。直给漫灌肯定行不通的,还是得给学生在思维的过程中训练思维。而且要时时留心TA思维过程中的障碍或歧路。

张五常的六条思考方法(《张五常:比知识更重要的,是思维方式》,1谁是谁非不重要,2问题要达、要浅、要重要、要有不同答案的可能性,3不要将预感抹杀了,4转换角度可事半功倍,5例子远胜符号,6百思不解就要暂时搁置),用得最多的应该是2和5,1的话也会尽量贯穿:

  • 不只是问事实性的问题,还问解释性的问题,用Why? How?引发学生的思考。

  • 再就是经常举例子,或者让学生举例子,造句,“比如说?”让抽象的规则具体化,或者从具体的例子中寻找规律。

  • 对于谁是谁非的问题,则直接将权威让渡给辞典。承认自己的无知,让学生自己去查。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名义,折腾学生,解放自己,何乐不为呢?

通用的思考方法,还要再结合具体内容,配套更细微的思考方法。这节课复习上节学习的内容,并做了变式练习。知识梳理的过程中,重点关注固定搭配,常用句型,并引导他关注课文中的“异常”,即跟之前学到的或者跟文中其他地方用法不同的地方。会找不同,自然就会有意识地积累更多内容。

“智慧技能由低级到高级分为辨别→概念→规则→高级规则”(吴红耘,2009)。分辨能力是最基础的,但是学生的表现还不尽人意,后面还要持续引导。

摘自吴红耘.(2009).修订的布卢姆目标分类与加涅和安德森学习结果分类的比较. 心理科学, 32(4).

讲解的内容吸收情况较好,遇到不理解的会主动提问。讲到宾格、物主代词等容易混淆的内容时,也会主动记笔记。后面会寻找合适的时机,教他使用思维导图梳理知识网络。上课之前就想着教的,但是没有合适的内容和问题引导,还是再等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