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叙事:多样识字——《姓氏歌》教学
在上这节课之前,班里很多小朋友就已经会读会背《姓氏歌》了,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小朋友虽然能够比较流畅地读课文,但是把单个生字拿出来认读还是有一定的难度。而且大家对“复姓”也是比较陌生的,需要拓展更多的复姓让大家了解。在第二课时里,我让小朋友们同桌互相问一问,说一说自己的姓氏,但是还有一部分小朋友不太会表达,比如碰到两同桌是同一个姓氏时,其中一个孩子一下子想不出不同的方法来介绍;还有一些小朋友的姓氏比较特殊,难以介绍,比如“臧”。还有姓“赵”的小朋友说自己的“赵”是“走削赵”。大家在介绍时还是较多地运用“加一加”的方法来介绍姓氏,比较少用到“组词/联想”法来介绍。
这一篇课文呈现了识字多样化的特点,告诉学生识字可以有很方法,比如,熟字组合法、组词运用法、儿歌识记法等。整篇文章从学习姓氏手,让学生认识生字。学生通过不同的方法,可以提高自主识字的兴趣与效率。
读课文圈姓氏:
我让小朋友们读课文,圈出文中的姓氏时,好些小朋友没有读懂意思,把文中所有的“姓”这个字给圈出来了,后来我在屏幕上示范着圈出了一个“李”字,有了示范大家准确率就更高了。但是我发现很多小朋友对于第二自然段中的复姓并不了解,很多人没有圈或者没有圈完整,特别是“上官”、“欧阳”。
在这一环节里我还播放了一段舒缓的钢琴曲,也可能是刚开始的上课的原因,也可能是音乐的原因,在这一环节里小朋友们表现得比较专注。
集中识字教学:
接下来就进入到了生字教学环节,本节课的生字较多,尤其是“官、孙、钱、周、什、么、赵“这几个字对一些小朋友来说有些难度,经过课前的预习朗读,以及一节课的学习,我在开火车检查认读的时候,小部分孩子对这几个字比较陌生,还需要在第二课时以及后续的时间里加强巩固。
教学过程:
1.集中识字:学生分组合作,字宝宝的构字特点,进行归类识记,教师适时点拨,教学过程如下——
(1)识记独体字——减一减,“故乡”的“故”去掉反文旁,就是“古”字;“低头”的“低”,去掉单人旁和点画,就是“氏”字;画一画,画老虎时额头上会写个“王”字。
(2)加一加,如女生姓、木子李,把两个熟字合成一个新字。(板书:加一加)引导学生用这种方法识记“张”“吴”“孙”,这正是儿歌中介绍姓氏的办法。还可以认识其他生字,如“月土肚”“禾火秋”“田力男”……
(3)猜一猜,换一换。猜谜语记“周”字,11口人同时进门,把门框挤歪。与“同”字比较,第一笔是撇不是竖,框里上半部分是“土”不是“一”。
分析“官”的字源,宝盖头表示一座房,两口相连表示高耸的小山,所以“官”字最早表示官员的办公地点在高耸的小山上。
(4)用换一换/联想法,记“赵”字和“钱”字。
(5)借助“钱、赵、张”的字源,认识三个新偏旁。金字旁的字大多与金属有关,走字旁的字大多与行走有关,弓字旁的字大多与弓箭有关。引导学生分析汉字变成偏旁以后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2.生字组词,学生分组给生字找朋友。
学习“复姓”:
这一环节的集中识字之后,我就带着小朋友们读第二自然段的复姓,大家是第一次接触“复姓”,平常生活中也没有朋友是复姓的,所以对此比较新奇,我还出示了“诸葛亮、欧阳修、公孙胜、司马光、东方朔、上官婉儿”这几个人名,第一次读过之后,还是有一些小朋友没有“复姓”的概念,以为“司马光”姓“司”,“公孙胜”姓“公”,“上官婉儿”姓“上官婉”。但是很多孩子对于“诸葛亮”是熟悉的,只是刚开始不知道原来他姓“诸葛”。经过讲解和对答之后,大家对此有了更加清楚的认识。
在第二课时,我出示了一些中国历史名人,如“李白、欧阳询、诸葛亮、司马光、周恩来”。在回答姓氏的时候,大家都知道以上人物是姓“李、欧阳、诸葛、司马”,但是由于惯性和对于人物的不了解,小朋友们不由自主地就说“周恩”是一个姓氏。关于“姓氏”,大家想了解的还有很多,特别是自己的姓氏。
这两节课上的课前、课中、课后都进行了注意力训练,我发现全班小朋友在训练的当下是非常专注的,但是随着课堂的推进和时间的推移,依旧有一些小朋友开始走神。这两天在教室后面的黑板上贴了小组之树,和小朋友们约定一堂课下来表现好的小组可以在树上贴一片小树叶,集齐五片小树叶就可以换一个小苹果,这也意味着小组的每个同学就可以得到一颗大红星。小朋友们对这项奖励措施非常感兴趣,因此在课堂中可以适当提醒。通过这几天的观察发现,一堂课上我需要进行两到三次的小组激励行为,从而提高大家的专注力。
与君初相识,犹如故人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