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首望——琅琊王氏风水探秘(二)
琅琊王氏,中国历史上一个响当当的门阀士族!
2019年11月8日,大型堪舆纪录片《人文中国行》摄制组赴山东青岛即墨区皋虞、山东临沂等地展开考察。
王吉身历西汉昭帝、宣帝、元帝三朝,曾任益州刺史及博士谏大夫。元帝即位后,召王吉赴朝廷为官。王吉赴长安途中病故,葬于今温泉镇西皋虞村西北的小山坡上。
据《即墨县志》,王吉墓群为西汉谏大夫王吉、御史大夫丞相王骏、大司空扶平侯王崇及其子孙之墓。原有墓冢26座,现只存18堆封土,排列顺序已无法辨认。墓前旧有王公庙一座,公元1946年拆除。
王吉墓群位在今青岛市即墨区温泉镇西皋虞村西北的山坡上,诸墓朝向划一,坐子向午。
王吉墓太祖山为山东半岛至高大之山峰崂山。
崂山拔起于黄海之滨,王吉墓三面环山,东南临海,是一条火星起祖的龙脉。地带三山的皋虞,随同长眠于斯的王吉墓,终日回望太祖崂山。
若没有一定的思想准备,习惯于南方看山的人,绝对看不上皋虞古城北的这一座绵绵小丘。
海拔不过百米,比高不显,说它是山又不像山,言其不是山又不忍说出口,初临贵地,王吉墓穴山给人留下的就是这一种感觉。
在南方的某些省份,类似于王吉墓所在的小山包多如牛毛,实在是不值一提。不要说几座微微起伏的小山丘,几千、几万座各具形态的山丘亦俯拾皆是。
但换了一片天地,地处皋虞,就是这么几座看似平常的山丘,搅起了周天的风雨,无穷无尽。
“奇正相生,不可胜穷”,《孙子兵法》关于“兵势”的这一名言,适用于大气磅礴、锋芒深藏的王吉墓,造化与价值不容低估。
局散而形单,单一而缺乏变化,是中国大地上诸多省份常见形峦的风水通病。
相较于滨海之地,即使是状态完美的内陆山地,其力亦不可以同日而语,等量齐观。
何况,这里还是中干龙崂山主干尽结之一。
宏观上,崂山龙脉气势非凡;微观上,结作亦极尽巧妙。只是不加体察,这种细微之处极易被疏忽、遭漠视。
经四舍山而至刘家山的崂山龙脉,右伸一支红庙山向东南佯动,作王吉墓右前砂首,为前应。主脉腾挪西北,进入皋虞之西,衔接架子山,游移北上,连起塔山、青山。又北,有黄豆山、卧牛山。
连绵不断,龙脉北上了吗?
不是。这是龙脉虚晃一枪,实则在中途悄悄地“溜”走了。
再隐晦的龙行,都会留下蛛丝马迹,王吉墓亦然。
钱谷山,皋虞一方之主山,及时出现在架子山东北,自东北而西南冲皋虞而来,改变了龙脉北上的可能走势。
表面上,架子山走势不改,仍向西北,过社生河,折东北为塔山、青山;实际上,龙脉早于架子山出发北上之际,倏然闪身右前,朝东北迎向钱谷山,过社生河,横布作一字文星,为王吉墓父母山。
社生河,发源于温泉镇架子山西,东南流,在大海南村东北入鳌山湾。长约6公里,宽1——30米,属季节河。
对于龙脉而言,社生河完全不是什么障碍,轻松而过;对于王吉墓父母山而言,社生河则又另具特别的意义。
一字文星长逾千米,直指东北。峰顶起伏,犹如波浪般汹涌向前,末尾戛然而止,顿挫下连,中起一圆阜衔接承继,南为王吉墓穴山。
另一面,架子山西南,不远处特起垛山,予龙脉后靠支撑,证其转折。
一字文星距钱谷山约3公里,悠扬绵长,末尾突然转折向南,大幅摆布,呈现出一个锐角。
转折突然,一字文星东北,一丘凸起警戒,紧紧护住过脉束气要害处。整个变化过程干净利落,形态完美。
一字文星,乃木星所变,品类不一,外形容易混淆。张子微分别在朱雀和文星两卷详细予以论述。
王吉墓父母山虽非划一平直,但亦方长如尺,符合一字文星的本质特征。
父母山形如一字,作条木,先过社生河,得水之沐浴,秀拔清丽。其为文星,奠定了王吉墓文贵的出身。
崂山火星起祖,三标山少祖为木,父母山又为木星,王吉墓木文火禄,二者皆秀,结穴之山属性如何呢?
作势东北上的一字文星,耿直低小,纤细灵动,隽秀非常,为主尊贵的气度不争自有。高拔的钱谷山迅速行动起来,自东北赶忙往西南,止于皋虞河东,开面列侍,迎向一字文星。
发源于钱谷山西北的皋虞河,南流经东、西皋虞之间,入鳌山湾。长约6公里,宽1——15米。就其低洼地形,现有皋虞水库,介于王吉墓父母山与钱谷山之间。
王吉墓与钱谷山,一主一奴,情性了然。
皋虞河北,高丘、黄豆山、青山次第抬升,杜绝了河水北流的机会,也防止了莲阴河(旧称周疃河)贯顶侵入的可能。
一字文星造型俏丽,完成定式后南折,至王吉墓长约700米。穴山顶平微折,两傍垂下。条木作父母山的王吉墓,终归土穴。不过,作穴土星,仍兼眠木性情,有蛾眉之形。
蛾眉,文星一种。张子微分七格二类论述,有带曜蛾眉、反曜蛾眉、福寿蛾眉、清贵蛾眉等,主文章蜚声,显达著誉,名垂当世,后学宗师,具体视他山综合论定。
王吉墓土星带木,面南偏东,是蛾眉类别中较为罕见的一种,这是飞蛾眉。
飞蛾眉,张子微、蔡元定单独挑出,细加说明。
蔡元定曰:“飞蛾眉,两傍既断,而复有低平之形。下不为坪,高不为山,品字不为三台,起顶不为宝盖,以为文星则驳杂。主出人能文博记,飘荡无定,踪满天下,名著人间,而非专意功名,一心道义,无所不能,随波逐流,和光同尘,雅有晋人之风。此驳杂之文星也。”
“非专意功名”,“雅有晋人之风”,不知皋虞王吉墓与王羲之等文化精英相关联的蔡元定,其关于飞蛾眉的论述,可谓与王氏遗风神合矣。
王吉墓既是飞蛾眉,风水上亦为半月形。
半月,应星斗祥云流星之穴。下有条木架出的王吉墓,无满月之形,为偃月文星。
偃月文星如何扦穴?
经中,张子微举郗氏祖例,曰:“下魄穴,以不伤月取之。”并精辟总结道:“半月下魄或下角,圆月取弦向日贵。”
诚如经中所言,形为飞蛾眉的王吉墓,取半月之右,穴下魄角。
月必是山,魄必是坪。
自山至坪,距离逾500米,似乎太长了点。王吉墓自山顶南去一里,偏右而建,充分前出。
皋虞魄穴广大。墓群占地约50万平方米,核心区域近5万平方米。按坡地计,完全容得下王氏的数十、数百子孙。王吉墓群按前七后八、左五右六的方位排列共26座墓冢,庙后居中为王吉墓。
王吉墓朝案二山皆备。连绵高岗环绕左右,案山玲珑;前方4公里,刘家山如屏如诰,红庙山盖星耸立,座座低丘端圆小巧,联袂簇拥,横列正前,排若祥云;约15公里,高山诸峰东西横亘,咆哮而出,插入黄海;30余公里,崂山群峰粲然耸立于右前,与王吉墓遥遥相望。
前有祥云之形,完备河汉之水,一字文星开帐,贵人有簾幕、曹从,王吉墓大拜可期,前程似锦。
离半月形山尽量前出的王吉墓,除了魄角穴法所必须外,还有什么特别的缘故吗?
以上内容除考察照片外均出自桐源居士新著《千年堪舆——冠世文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