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疯了!这是每个人都有过的经历,如何重现这种完美状态?
在回顾过往的打球经历时,我们每个人都会有一两次“打疯了”的美好而深刻记忆。那一刻,自己的灵魂似乎已出窍、身体的任督二脉被打通,整个人处于无比的轻松和畅快之中,处理对方打过来的网球犹如庖丁解牛一般游刃有余,自己对网球的控制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可谓是“身心合一,所向披靡”。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怎么打怎么有”,整个状态可谓是“打疯了”。
遗憾的是,这种像着了魔法的状态持续时间并不长,没过多久你就如同从天上跌落到凡间,状态、手感、水平重又回复到过去时那样。我们总企盼“打疯了”的状态再次重现,可无论你多么刻意地去努力、去找寻,你都很难再次重现那种癫狂的状态。
美国著名网球教练加尔韦对这一现象作了近20年的研究,潜心分析“打疯了”的状态,力图找出其中隐藏的秘诀,帮我们找出达到“打疯了”状态的方法和路径。
就个人感受来说,“打疯了”的状态很难确切地描述出来,大多数人只知道那种感觉非常棒。在加尔韦看来,虽然你并不很了解这种状态中都发生了什么,却能够知道没有发生什么。既然我们对发生了什么难以分析和描述,那不妨去关注一下没有发生什么,这正是加尔韦与众不同的研究思路。
在“打疯了”的那一刻,你会记得你没有批评自己,也没有表扬自己;你没有去思考怎样才能正确地击球,或者不要怎样做;你没有回忆之前打得怎么样,也没有想象之后的比分、人们的看法乃至最终取得的成绩。对不对?
换句话说,你可能也不知道自己当时是怎么做到的,仿佛这一切自然而然就发生了。有的人会说,“这不是我在打球”、“有一种冥冥之中的力量在起作用”。到达这一状态时,你其实并没有刻意努力,却总是能打出不可思议的好球。
很显然,不要刻意地思考、不要刻意地遵照那些“应该和不应该”的规范,而要让无穷无尽的繁杂思想平静下来,这样你的身体才能本能地做出训练中学会的动作,而不会被意识妨碍。
分析到这里,你可能敏锐地发现了一个悖论。如果不让大脑思考,不让大脑去给身体下达指令,我们又怎么能做出正确的动作,更何况是如此精细准确的击球动作呢?
很多网球教学书籍和文章都反复强调的一件事情,那就是在学球和打球中,一定要让大脑去对身体施加控制。大多数人认为,学会打网球的第一步就是先让学员的大脑理解和掌握击球要领,然后再由大脑给身体下达指令,从而做出正确的击球动作。
而加尔韦却反其道而行之,认为这样的教球和学球方式其实是一个“陷阱”。在读完加尔韦《身心合一的奇迹力量》这本书之后,我根据自己的理解分析,觉得加尔韦之所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理由有如下三个:
其一,过于强调大脑对身体的指挥和控制是不当的,因为身体具备自我学习的能力,本能反应就是最有力的证据;其二,球员在“打疯了”的时候,似乎大脑的指挥是缺席的,起主要作用的是身体的本能;其三,一旦你开始思考,开始有意识地让大脑去指挥身体,开始有意识地遵照教练和自己定下的那么多“击球规范”,你将很快从“打疯了”的巅峰状态跌落到现实之中。
为了进一步说清楚这一点,加尔韦还举了两个例子帮助我们理解。
第一个例子是,大脑和身体是我们的两个自我,这两个自我是相互矛盾的统一体,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对此,我的理解是,学网球的过程犹如孩子的成长过程。在童年时代,孩子需要成人的教导去学很多东西,这个时候成人的教导占据主导地位。我们在学网球的初始阶段,教练的指令恰恰就像成人的教导,在学球中占据主导地位。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逐渐有了独立自主的意识,开始对世界有了自己的看法,进入了青春期之后的孩子最烦的就是大人无休止的“唠叨”。我们掌握了网球的基本技能之后,教练“过多”的指令犹如大人无休止的“唠叨”一般,有时候过多的说教反倒是无益的,最重要的是让学员在教练的指导下自我体会、自我感悟。
与以上道理相类似,让大脑不施加控制,听从身体的本能,信任自己的身体而不是大脑,你就会更加专注于当前,更加享受比赛,更容易延长“打疯了”的状态。
第二个例子是,“打疯了”的状态犹如一个滑溜溜的肥皂,你越是想要努力抓住它,它就越容易从你手中溜走。如果你把“打疯了”状态视为理所当然,你就会发现一受到干扰就会失去它。这种时不时消失的状态是短暂的、不持久的,但实际上它始终在那里。正如一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他的意识受到越来越多的干扰,各种各样的思想此起彼伏,但真正的自我始终存在于那里,如同我们的生命一般长久。
读到这里,相信你一定会想到一个词。没错,这个词就是“赤子之心”。当我们在历经沧桑之后做到返璞归真、去伪存真,你就能重新找回那颗宝贵的“赤子之心”。
就网球来说,这颗“赤子之心”正如我们苦苦追求的“打疯了”的状态。它其实一直都在,离开的只是我们自己。(来源:网球之家 作者:云卷云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