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新星(第116期)/王柯玮:虚构且现实,创新且好看
王柯玮
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现在任职职业学校思政教师,星火学院第二期学员。曾获冰心儿童文学新作奖、大白鲸幻想儿童文学奖、台湾林语堂文学奖、周庄杯全国儿童文学短篇小说奖等。作品发表于《儿童文学》、《少年文艺》、《萌芽》、《光明日报》、《人民日报》、《儿童文学选刊》等刊物,已出版长篇小说《逆时小特工》、《草系金丝谣》,入选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
王柯玮:第一篇科幻小说是在2014年的夏天写的,那时刚刚参加完高考,写了一篇小说《零度病毒》后来发表在了《超好看》杂志上。那是一个末日题材的故事。一种病毒肆虐全球,幸存者迁往集中地,最终发现病毒只是谎言。谎言看似是阴谋,背后其实是充满善意的。当时创作科幻纯粹是内心充满了好奇和喜欢,虽然作品写的有些稚嫩。
相较于其他同学,我对科幻的理解肯定比较浅薄。只是分享一下我心中对“科幻”贴过的几个标签,第一个是虚构且现实,第二个是创新且好看。
王柯玮:我觉得星火学院给了我们非常好的学习平台,让爱好者们可以齐聚一堂,让偶像、前辈们可以尽情分享与科幻相关的话题。尤其是能让我们系统接触到科幻写作和理论研究的前沿知识,这是我们个体“单打独斗”时无法深入了解的。
王柯玮:仍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今后会保持对少儿科幻的喜爱。现阶段也在逐步平衡工作和业余写作的时间。
王柯玮:很抱歉,在生活中没有原型。写《定制精英》是有感于目前的教育环境。内卷的现状让很多人感到焦虑。这篇小说基于虚构的假设,常规教育体制如同自然界的族群分化规律一样一定会造成学生的分化,不可避免地产生素质优异或素质落后的。而这些素质层面的差异久而久之会影响心理世界,最终激化这种差异。
在他们长大之后会按照幼年时期的分化惯性继续分化下去,演变成精英阶层和底层阶层。这种分化在某种道德层面来说是不被提倡的。所以加入人工智能特色的教育公平化项目应运而生。幼儿时期如果进入到一个由人工智能所构成的群体中,凭借他的水平和系统设置,学校可以轻轻松松让他成为群体中的精英。久而久之帮助他树立起精英般的素养。当然这只是一种稍显夸张的设定。
王柯玮:有一种较为深刻的感受。科幻虽然在很多人眼中是小众文化。但是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我感觉青少年群体中对科幻充满了好奇,对于新事物、新科技、新设想,他们有很强的兴趣。所以我个人也感觉在基层学校教育中可以今后多渗透一些科幻科普教育。
王柯玮:当爸爸后,肯定会有点影响,感觉自己的童心被重新点燃了。哈哈,风格上可能会希望自己写的更加可爱一点吧,有趣一点。希望自己的孩子以后能喜欢我写的故事。
王柯玮:在写作过程中我习惯于遵循自己的思路。不会在设计情节或故事脉络时过多考虑读者喜好。但是在语言表达和叙事节奏上,会更多考虑读者感受。经常害怕自己讲故事的能力不够,让大家看起来很无聊。
王柯玮:喜欢的科幻小说有很多,上学的时候比较喜欢何夕老师、韩松老师的作品。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刘维佳老师的《高塔下的小镇》。第一次看这篇小说是在上语文课的时候(偷偷摸摸放在大腿上),男主角阿梓爱上了喜欢思考渴望进化希望走出小镇的女孩水晶,与此同时一个强大的掠夺部落正在进攻小镇,当时主人公面临了艰难的抉择,让正要面临高考的我深有同感,真的是引发了共情。让我明白科幻作品与现实之间存在着多维的联系。
王柯玮:谈不上原则,只能说作为一个初学者尽可能地追求创新和好看。但是有时候也会由于追求立意和表达,写出不是很好看的故事来(呜呜呜),还是要多学习。
心得就是我觉得写作的过程本身是枯燥、孤独的,需要沉下心,需要不断接受批评和内心的自我否定。如果慢慢享受这个过程,可以感觉到前所未有的满足,可能这就是科幻写作的魅力吧。
王柯玮:不知道工作挣钱算不算爱好(捂脸)。空闲时比较喜欢短途登山,走那种健身游步道,慢慢走,看风景,吃点垃圾食品。当然目前最大的兴趣还是逗儿子玩……
王柯玮:感谢高校科幻平台,感谢星火学院,希望中国科幻越来越好,希望大家可以热爱科学,自由幻想。
郭思芸 | 孙望路 | 吴贵煊| 宋子成 | 杨磊 | 沈子畅
谭钢 | 余人 | 陈震寰 | 侯似海 | 范恩正 | 柯昊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