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影:五年之内,下一个票房里程碑与港影的使命感
「在文字中证道。——唐泪」
十亿票房是内陆影市的一个门槛。
它也已经成为了香港影坛大咖的标配概念,有没有所谓票房号召力,一望而知。
若以主创角度来讲,一番过十亿票房的演员有周润发、郭富城、甄子丹、梁朝伟及刘德华五位,而如果以三番内计算票房,周润发、郭富城、甄子丹和刘德华各有三部电影超过十亿,古天乐和梁朝伟各一部,这就是香港影坛明面上的实力。
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视为商业价值第一梯队人选。
但票房十亿并不是没有条件的。
所谓无视题材、投资和档期的言论,只是一种彻头彻尾的假象。
不论是谁,都没有这个本事。
但号召力确实是有差异,这个也不用否认。
就港片而言,随便翻翻最近几年的数据,这个结论就可以得出。
目前港片过十亿票房的电影共有六部。
这其中最低投资额都超过两亿,分别是2016年的《澳门风云3》,2018年的《无双》,2019年的《叶问4》和《扫毒2》,2020年的《拆弹专家2》以及最新上映的《怒火·重案》。
不讳言,其中口碑最强的电影是《无双》,周润发与郭富城的双雄配置,最差的则是《澳门风云3》,是周润发领衔的群星模式。口碑差异问题说明,即便强如周润发这样的级数,不认真选片,照样会遭遇口碑的大败,而接拍《无双》也还幸亏有郭富城的灵光一现。
甄子丹的两部作品,《叶问4》和《怒火·重案》都属于动作片类型,剧情过得去,打得精彩即可。
《扫毒2》口碑相对前作算是崩塌,《拆弹专家2》中规中矩。
这六部电影其实都有共同点,大投资、强阵容以及港片传统优势(商业娱乐)三者结合。
虽然口碑有参差,但不妨碍一路冲高过十亿。
虽然那些一味扯单抗的影迷,其实根本不懂电影,也不懂票房。
并不屑与他们争论,但号召力问题确实是存在的。
根据演员的先天条件和后天努力,在职业生涯中会自然进行分化。
比如谈到商业电影的时候,有些人会疑惑,为何不谈梁家辉、刘青云以及吴镇宇?
原因很简单,演技挂的演员,几乎不具备对大众观影群的号召能力,普通人听到这些名字,大多数人都不会有太大反应。而像周润发、郭富城、梁朝伟以及刘德华这样的演员,他们在演员身份之上,还有一层更耀眼的光环,称之为「偶像」。
有他们的加盟,投资方就敢于加注,譬如当《无双》谈妥了郭富城,预算可以到一亿,再通过郭富城请到了周润发,投资额直接飙上了两亿,最后官方通告成本达2.6亿。而推及其他影片,但凡两亿以上的大投资情况,都大概率是由具备号召力的明星演员双雄领衔的模式。
这一点,待映中的几部大投资港片皆可为证,几乎都是双雄或者三线叙事模式。
譬如《风再起时》由郭富城和梁朝伟担纲,《风林火山》由金城武、梁家辉、刘青云加古天乐四线争雄,《金手指》是梁朝伟和刘德华双雄,《扫毒Ⅲ》由郭富城、刘青云和古天乐三线并驾,这几部电影成本都是两亿起步,而如果是单独一个明星领衔,则大概率投资会低于一亿,强调特效的情况例外。
当然影片票房与投资规模也不会完全对等。
譬如2012年叫好叫座的《寒战》,投资仅2500万,而有的电影干脆就投资和票房相等,甚至投资小于票房。
而内陆电影的票房也不是大家印象里那样,随意就可以爆发。
其背后照样和资本、团队有关,一日游、三日游电影大把,院线能上亿及格,五亿以上就算高回报,过十亿就是一方诸侯的概念。
题目所言的「十亿门槛」则指港片的一个趋势。
且仅针对大投资电影来讲,其他的小众文艺类型不在其列,也无须拿来与商业类型的大制作比较。
自2016年以来,香港商业电影冲破十亿的步伐在逐步加快,这就是一个趋势。
之前就讲过,香港电影的资源会逐渐集中到几个巨头级的演员手中。
这是一个双向的趋势,一则巨头级演员能获取更好的资源,二则大投资电影也只有他们才能撑起市场。
譬如2019年春节档的《廉政风云》就足以说明问题。
作为麦兆辉的单飞作品,在题材类型与档期「水土不服」的首因下,刘青云和张家辉两个演员也确实没有支撑起商业大格局电影的能力,甚至票房表现根本就和演员的演技能力毫无关系。同理也还有一部《赤道》,虽然电影本身存在一些问题,但张学友与张家辉的组合同样不是票房是的选择。
而2018年庄文强单飞的《无双》却豪取12.78亿票房。
当然,也有王晶式反向操作,即便阵容不差但也于事无补,譬如《追龙2》和《追虎擒龙》的表现,不但票房普通,更在透支香港电影的历史口碑。
基于这样一个判断。
香港电影最近五年的趋势,会频繁出现大投资与大咖级阵容的组合。
而为什么是五年?
因为五年后,大概率只剩下郭富城与古天乐两位苦撑大局。
其余几人要么转入幕后,要么退休颐养天年。
所以他们会有一种很迫切的使命感。
而香港电影的下一个票房里程碑。
必将在五年内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