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吃苦:平庸者躲避痛苦,优秀者不怕吃苦,杰出者自找苦吃

知乎上曾有人问:

“哪一种底层能力非常重要,但是容易被人忽视?”

有一个高赞回答:“认知力。”

所谓认知力,是主观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应能力;而认知力的不同,也决定了人生的千差万别。

认知能力越高,对客观世界的反应,越接近事物的本质,看待问题的角度、处理方式也能更加清晰。

作家良叔说:

“认知能力决定了什么是正确的事,这比正确地做事重要100倍。”

一个人到底能走多远,归根结底,取决于他的“高认知”能力。

认知能力越高,越喜欢吃苦

钢琴家郎朗,从小喜欢“自讨苦吃”。

三岁时,郎朗进入钢琴世界,此后每天保持至少一到两小时的训练。

七岁以后,更把弹琴时间增加到了每日至少6小时,连节假日都从未停歇。

后来,郎朗到国外进修音乐,每天固定的练琴时长,让学校破例为他延长琴房的开放时间。

成名后,哪怕行程再满,他仍然坚持每天弹琴两小时。

因为这样的“自讨苦吃”,让郎朗的钢琴演奏总能保持超高水准。

于安乐中消弭,于忧患中成长。

在吃苦这条路上,郎朗看得通透,走得长远。

曾在网上看过一句话:

“平庸者躲避痛苦,优秀者不怕吃苦,杰出者自找苦吃。”

真正优秀的人,都是在苦难中修行。

认知能力越高,越喜欢吃苦。

吃苦,不是拥有受苦的能力,而是对一件事、一种生活方式有着异于常人的坚持。

这样的人,能够控制欲望,保持自律,能突破常规,也能跳出固有思维。

他们明白自己的目标,亦能坚持到底,达成自己想要的结果。

这个世界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本身。

人这辈子,也只有吃够了足够的苦,才能享受足够的甜。

与其被动承受等待,不如主动突破,掌握主动。

一个人只有忍常人不能忍,受常人所不能,方能得常人不可得!

认知能力越高,越明白自己的“无知”

万科创始人王石,曾受邀去到大学授课。

尽管讲台上的王石侃侃而谈,但他自己却明显感到力不从心,词不达意。

作为一名企业家,王石的生活都被工作所占领,几乎没有任何时间让自己充电学习。

他曾说:

“我是一名'工农兵学员’。我总觉得自己学习还不够,尤其是在万科的30多年。

如果有机会希望去外面的世界看看,去留学,去接受系统性的知识训练。”

2010年,59岁的王石接受哈佛大学的邀请,进修学习。

因为语言问题,在哈佛的第一年,王石直言“很糟糕”。

为了追赶老师的进度,他通宵温书,以至于在那一年里,王石的眼睛几乎看坏,散光严重,眼睛充血、视网膜硬化。

后来,他回忆这段经历时说:

“在哈佛学习期间犹如'炼狱’,比攀登珠峰还难。”

苏格拉底说:“我其实什么都不知道,但有一点,我唯一知道的是我不知道。”

人这一生,永远都在为自己的认知买单。

越是拥有高认知能力的人,越能接受自己的无知,而不是认为自己无所不能。

不断接触自己从没有接触的东西,才能更好地驱动自己不断前行,去学习思考,升级自己的认知能力。

就像前段时间刷爆朋友圈的一张图:

读书越多,越能看清这个世界,明白世界不只有黑白,更存在许多灰色地带。

认知越高,越能看破事物本质,即使偶有迷茫,也能窥探希望。

别把现有认知当成全部,也别再认为自己无所不知。

学习虽然很苦,但却是治愈“无知”的唯一良方;

承认“无知”虽然痛苦,却也是激励前行的最佳动力。

认知能力越高,思维越广

曾看过这样一句话:

“花一秒钟就看透事物本质的人,和花一辈子也看不清事物本质的人,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运。”

一个人认知能力越高,越能看得高,走得远。

他能站在更高层面,分析事物走向与变化,了解其间的利害关系。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具有“宏观思维”。

朋友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朋友在创业初期,曾联合合作方一起拉黑过一家供货商。

原因是由此公司财务在给供货商汇款时,一时马虎给对方多汇了几千块。

这本来也不是什么严重的事,朋友知道后也没有责怪那名财务,而是去找供货商的相关负责人进行沟通。

结果,对方认为这是朋友公司自己的失误,他们并不想管,也不会负责,并称“多汇的几千块就当自己交学费了”。

这样的态度让朋友十分生气,联合合作方一起断绝了与这家供货商之后的合作。

而这件事也慢慢在同行的圈子里传开,很多与之合作的公司也都一一取消了合作。

因为几千块,不仅失去了订单,也让自己在行业中无法生存,最后只能申请破产。

只顾眼前利益,不懂统筹全局的人,都无法走得长远。

古人云:“站得高看得远”。

任何时候,无论面对任何问题,打开格局,懂得思虑周全。

一个人,只有提升自己的认知能力,才能更加全面地看待事情,学会多维度的思考方式,做到有的放矢,拥有更好的发展。

认知能力越高,越能从底层出发

之前看过一道很有意思的面试题:

“如果有5杯水却来了6位领导,你该怎么办?”

有人回答:“抱歉领导,我迟到了,自罚五杯!”

又有人回答:

“把杯子摆在领导中间,让他们自由选择,转移问题。”

看似刁难的问题,背后考的却是应聘者对于岗位的匹配程度。

能够第一时间洞悉考题本质的考生,才能轻松赢得面试。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从本质出发”。

在这个信息泛滥的时代,每个人时时刻刻都在接收着无数信息。

学会从中辨别,吸收自己想要的,丢弃对自己无用的。

只有看透事物本质,学会从底层出发,才能在人才拥挤的时代脱颖而出。

还记得最帅高考状元杨晨煜么?

接近满分的高考成绩,让他轻松进入了梦想中的清华大学,并被号称“尖子生的塔尖”的清华智班录取。

作为专门培养中国人工智能方面人才的班级,杨晨煜周围的同学,要么是计算机专业的保送生,要么是在信息学竞赛中获得过金牌的“大神”。

而自己却从未接触过相关知识,这样的差距让他一度十分担心。

可结果却是,杨晨煜不仅适应了课堂节奏,而且在学习上不比其他同学落后。

杨晨煜之所以能够保持优秀,除了对学习的热忱,更是因为他对学习课程的方法技巧。

所谓万变不离其宗,只要掌握了事物的底层原理,寻找问题的最佳选项,一切都将迎刃而解。

真正的高手,也是在一次次的挑战中,抓住重点,切中要害,洞察本质,不断成长。

比如上面提到的这道面试题:普通人只会观察题目,而高手则善于洞察出题背后真正的核心考察点。

思考问题,只有剥开事物的表象,从本质出发,再从本质一层一层往上推,才能产生颠覆性的创造力。

《悲惨世界》中有这样一句话:

“脚不能到达的地方,眼光可以到达;眼光不能到达的地方,精神可以飞到。”

提升自己的认知能力,做一个高认知的人。

学会自找苦吃,尝试人生更多的可能性。

认识到自己的无知,保持终生学习的能力。

学会统筹思考,不困顿于蝇营狗苟。

做事善于抓住重点,不被眼前的乱象迷失心智。

升级思维,突破边界。

高认知能力,就像一把打开世界之门的钥匙,让你更快一步到达目的地。

一个人学会从微小事物中找到规律,懂得未雨绸缪,自然也就拥有更多可能。

点亮在看,与大家共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