抹不去的记忆——朝内大街165号
咱们是老街坊 袁冬
每当开车路过朝内大街165号的时候,我都会抻着脖子往外看,直到看不见为止,泪水涌出了我的眼眶又顺着嘴角儿进入嘴里,咸丝丝苦涩涩的.....。
我毕竟在那里住了近十年!忘不了那不足十米的小屋,里面有我的初恋和......在那里办的婚事儿,在那里生育了女儿,女儿又在那里上了幼儿园。屋子虽小破旧,但是处处都是温暖和浓浓的人情味。
照片为1982年在朝内大街165号作者与女儿的合影
过马路就是朝内菜市场,不到三分钟就到了单位。菜市场里女职工很多,仅仅70届的姐妹就有40人,都是好姐妹。同一天报道、同一天领了16.08元的工资。心很齐,谁要是病了有个事什么的,姐妹都会牵手义无反顾的帮忙......!
我们的街坊更是没得说!三层的破旧简易楼没有煤气,生火做饭,上班时我就会把钥匙交给邻居,半截儿帮我加块蜂窝煤。有时候下雨下雪了,不用说,街坊就会找来苫布帮我把蜂窝煤盖上。筒子楼五家使用一个厕所,一推门推不开就证明有人使用了。上完厕所的人出来后就会喊一声:“上完了!来吧!”如厕的人就会慌慌张张跑去…………
都说这座楼文革前是“穷人大院”都是劳力者住的地方,别看人没什么文化,但绝对实在、可靠!钱、物、人交给街坊一百个放心!他们中许多人一生贫苦孩子又多,家庭妇女靠编织网兜、折页子、拆洗被子、砸松子补贴家用!他们心地善良自己吃不饱也不叫孩子们饿着......。杨大姐经常给我讲她:“从菜市场捡了葱叶儿用盐拌着就饭吃,吃的时候叉上门怕人笑话......”等许多人催人泪下的感人故事!我就是喜欢他们!就喜欢劳动人民的勤劳朴实......。
经历了文革走出了四合院,看到了院儿外的筒子楼式的大杂院的生活!许多事儿深深的感动着我......那种家家户户如亲人,真是质朴纯真!经常是做完好吃的东西互相送送......。他们也经常为点儿鸡毛蒜皮的小事吵架,可当对方遇到困难和急事儿时,忘记前嫌义无返顾地去帮忙.....头几天姚奶奶和张奶奶为了“占地儿”还急赤白脸地吵吵骂骂呢!姚奶奶突然血压高眩晕呕吐,家里又没人,张奶奶赶紧叫儿子找来平板车就往“隆福医院”跑......。女儿在隔壁的文化部托儿所,街坊都很喜欢我女儿,抢着帮我接孩子。有时候我下班晚,那也不用担心,女儿早在街坊家小肚子吃的鼓鼓的!街坊大姐就会说:“你家乐乐吃了8个饺子!!”女儿下了托儿所不愿意在家里带着,街坊四邻就是最大的游乐场!
照片为作者在当年不足十米的破旧小屋里弹吉他
后来落实政策了,我家搬到国际展览中心,搬家时几乎每户的壮劳力都出来帮忙,娘们儿(那里的称呼)负责做饭,屋子不大,破烂不少,没辙,还都有用。整整搬了一天!拥抱、泪水那是更别说了......!(住楼房煤气架用不上了,老周家留下了,白瓷大尿盆也用不上了杨姐拿走了,她也不闲我脏!)
在国际展览中心的三居室住了十年,人情礼道的差远了。不过也有几户见面打招呼的。对门705室的老张就不错,他家也是落实政策住这儿的,他家积了酸菜还送来,指着门口积酸菜的坛子说:“想吃自己拿!”
后来搬到了望京,哈哈!这下可好,鸡犬之闻,谁也不和谁往来。韩国人居多,一个楼层的倒垃圾碰面,彼此低头而过。住了近二十年谁也不认识谁!就认识物业那几个熟悉面孔。房子大了,条件好了,人情味没有了!好怀念那朝内不足十米的小屋。一个火炉子三块蜂窝煤全家暖哄哄。一张床上睡着三个人,挤挤插插倒也很温馨。全家一个大尿盆,夜里一偏腿儿床下就是尿盆儿。(进入了实际生活,初恋时那种羞涩感慢慢退去)早起往厕所一倒。现在去个厕所得走会儿。好怀念那朝内不足十米的小屋,人来人往,人气十足!玩琴的、唱歌的、下棋的、玩牌的不断。不过夜里十二点人不散。我也习惯了这些,尽管琴声、歌声、棋子声、争吵声不绝于耳,我倒在床的一角呼呼大睡,从来不失眠!
好怀念那里的人气,那里有许多帮助过我,对我好的人。那里的男女老少每个阶段都有我的朋友!好怀念!好怀念!
写于2017年8月
鼓楼脚下生命的欢歌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