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楼前辛安里20号——胡同轶事1
胡同里住着的人,生活上会有着很强的胡同特色,平房,大杂院,吃喝拉撒睡玩等等一系列生活都要在这小小的共有空间搞定,加上那个年代收入不高,生活拮据,生活处于一种简朴的原生态,却也充满着老百姓的智慧和乐子。
关于吃食
照片来自网络
那时白面少棒子面多,家家都想法子把棒子面做的更好吃些,做两面丝糕、锅塌子、菜团子、两面面条,楛嘞(用棒子面和上榆钱或是荤香上锅蒸的一种食物),后来发明了煮圆饼,这种棒子面的吃法是:将棒子面掺上一点白面,用开水烫面和好,然后用手指拍成一个个棋子大小的圆饼下入开水锅中,然后捞出锅,将葱花炸好的酱油汁浇上搅拌好,吃起来味道很好。那时蔬菜不知为什么有一段时间少的可怜,买点菜要先排好队,在空空荡荡的菜站门口等菜车来,有时一等就是几个小时,因而我又学会了做肉米饭,说是肉米饭,其实就是买上一、二毛钱的肉,用油煸炒一下,放上酱油,驱个锅儿而已,然后放上生米的焖饭。有时不做肉米饭,就做一大锅葱花汤,汤泡饭吃。那时冬天里买的贮存大白菜,各家连帮子都剁了做馅吃了,那个可不是包饺子用的,而是做棒子面菜团子用的。发黄的叶子还有冻了的叶子一律拿来剁了馅,然后放一点粉条放一点剁碎了的油饼再放一两匙猪油把馅和好,把棒子面放一点白面和好,想不到吧,当年小小年纪的我做菜团子是一绝,面团拍扁馅料装好,双手配合收口,薄皮大馅的菜团子就做好了。现在也还是喜欢吃的,只不过馅料面皮都比以前精致多了。(关于那时候的吃食另有文章记载)
关于洗澡
虽说鑫园洗澡堂子就在我家胡同马路对面的烟袋斜街,也不可能平日里都到那里去洗澡。除了冬天,我家的小夹道就是卫浴,家里有人洗澡,总有人坐在外边侯着,也好,缺了什么东西,外边的人儿就给递进去。也许是干毛巾,也许是一盆热水,也许是一件要换的衣服,若是母亲在里边洗澡,我们倒是乐意做这些事情。到了夏天,什刹海游野泳,女孩子去的时候自己在家穿好泳衣,外面罩上裙子,游完了泳,湿着直接套上裙子回家,到家又直接在院子里就着水管子打水冲个澡,男孩子就更省事了,小裤衩一穿,不管是游没游泳都可以大大方方的在院里冲澡。冬天洗澡比较麻烦,家家都有大洗衣裳盆,把煤火捅的旺旺的,家里人就在屋里头洗澡了。后来有人发明了大塑料浴罩,买回家来洗澡的时候挂在屋顶上,把大盆放进去,可以起到保温的作用,大人钻进去给小孩子洗澡要少穿些衣服,即使这样也会弄的满头大汗的。
关于恐惧
也许是冬日的夜晚来的太早,也许是夏日的晌午院里格外的安静,也许是小孩子发育到一定年龄知道了什么叫害怕,总之关于恐惧有许多记忆。
照片来自网络 以此照片呈现当年梦中飞檐走壁的房顶。
关于我家厨房坐落的小过道,我要格外单提一下,因为那是我成年后经常梦到过的地方。因为那一段三米长一米多宽隐秘在屋墙外的小小过道让我最初体验了什么叫恐惧害怕。梦与现实经常是混淆在一起的,我经常梦到什么人踩在过道搭起的顶子上咚咚咚地从我家住的院子跑向另一个院子的房顶;梦见猫嗷嗷嗷地叫然后撕打在一起,这其实是白天醒着的时候看到过的;梦见自己找厕所,怎么也找不到,就跑到过道去尿尿,其实是白天醒着的时候做过的;但梦见自己飞檐走壁爬上过道的墙然后轻松地跳到邻院的房顶上,就不是本人白天所能为的了。在成长的年代,我会无缘无故地害怕,院子里有时很静,我会听到小过道里有人在踏缝纫机的声音,嚓嚓嚓、嚓嚓嚓,整齐而有规律反反复复,我心里就毛骨悚然起来,家里没有人,我就把电子管收音机打开,把声音弄得很响,然后我就在屋里来回走动,以此战胜压倒那些有节奏的嚓嚓嚓的声音。也许那不过是自己的一种幻觉,也许真的是有人在踏缝纫机,只不过是从邻院传来,变得十分诡秘。
关于恐惧,我的妹妹比我反映更剧烈,一个夏天的中午院子里十分安静,不知是谁家做的水开了,小壶盖被蒸气顶的咔嗒咔嗒咔嗒地响,然而这家人并不把水壶拿下来将开了的水灌上,也许是主人不在家,也许是主人睡着了没听见,总之,水壶里的水就那么一直开着,咔嗒咔嗒咔嗒地任由它一直响在那个寂静的中午,妹妹突然吓得大哭,跑出了院外,说德国兵来了,那声音大概太像我们当时都看过的电影《宁死不屈》里德国兵大皮鞋踏在地上的声音,咔嗒咔嗒咔嗒地绵绵不断,真够惨人的。
作者近拍 令人惊恐害怕的小胡同。
关于恐惧,我还会转而想到我上小学时每天要经过的拐弯儿,这道拐弯里呈放倒的U字形狭窄处只能容纳两人并肩,我们家居住的地方属于小学招生范围的最北端,往往我们排着队放学走着回家,等到我快到家时队里就剩下马佳影、郝仲菊和我三个人了,那我们三个人就一定是跑着穿过这条胡同,在胡同的拐弯处只有一盏灯,灯光昏暗,如果有人从对面走过来是影子先投过来然后才看见人。我在班上当个小班干部,有时回家稍晚一些,一个人通过这狭窄的弯道真是胆战心惊,既怕路上没人,又怕路上有人,如果路上有一两个异性迎面而来,与之擦肩而过,我就会想到遇见坏人的事,有一次我碰到一个年青的男子,与我迎面走来,朝我笑,我吓坏了,我并不认识他,以为他是流氓,吓的我飞快地走过去,但他并没碰我一下,也没说一句话。有的时候一进拐弯发现一个人没有就飞快地跑过去了。别看那拐弯的胡同路并不长,只是因为害怕,所以才觉得很长。当然回家的路不止这一条,还可以直走出方砖厂胡同口到大街然后从街面的辛安里胡同西口走到家。这些都变成了成人后反复梦着的材料。
关于独处
那时候住房不宽裕,我家的小夹道也是一个很好的活动区域。夏天的时候那里最凉快,放暑假的时候一个人坐在夹道看书,有什么书,就看什么书,也就是大家当年都熟悉的那几本书:“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红岩“、高尔基的:“母亲、童年、大学”等等,家里有鲁迅小说集,纸页泛黄,竖排版,繁体字,装订线在右边,后边还缺页,父亲买的鲁迅杂文集是新版的独立成册,如:且介亭集、华盖集等,似懂非懂的没事就翻来覆去的读一下。忘了是怎么得来的了,稍大一些我还看过《红楼梦》早期的版本《石头记》,书比较薄,一册一册的好拿,封面是蓝地儿,书名白底黑字,里边的字是楷书,字比较大,哪里看的懂,有的字还不认识,生生地看下去,闲了就用透明纸伏在上边拓字玩,因为那些字写的很好看。看书看累了,后背靠在墙上,就把两条腿翘到另一面墙上放松一下,因为小夹道也就一米来宽,那块地方可能就是我青少年时期的露天书房了吧。小方凳当桌子,坐在小板凳上,抄老三篇、学毛著、写学习体会、刻剪纸、胡写乱画的一个人能呆好长时间,翻看过去的日记本,还能看到那时抄的红歌、还有朝鲜歌曲卖花姑娘,还有即兴写的革命小诗、乱画的小画儿。独处的习惯大概也就是那时养成的。
关于唱歌
寂静的院子里时不时地会飘荡着歌声,也许是炎热的夏天,也许是清冷的冬季,也许外面下起了绵绵细雨,也许外面是雪花翻飞银白一片,唱歌是必须的乐事。南屋里二胖子爱唱《回延安》,院子里就我们两个爱高声大嗓地唱歌,那真是一种好的享受,可以一连串唱许多歌,毛主席诗词谱写的歌曲《北国风光》、《答李淑一》,《长征组歌》、史诗《东方红》、《江姐》、《白毛女》等等,间或大声朗诵那里边的歌词。毛主席语录歌也是要唱的,《凡是敌人反对的我们就要拥护》、《革命不是请客吃饭》,《我们共产党人》那是语录歌里边最好听的了,后来才知道那首歌是李劫夫创作的,采用的是湖南民歌的曲调,怨不得那么好听呢,文革开始红卫兵小将住在了我家对面那个院子,那时候我还小,他们叫我唱个歌,当时我唱的就是这首歌。唱起歌来那真是不知道渴也不知道饿的,冲淡了那时候精神生活的匮乏和无聊。
(未完待续)
2019年9月
鼓楼脚下生命的欢歌
公众号内容简介
北京人的生活回忆,校园生活回忆,现代人的生活状态,同学情,朋友情,邻里情、家人亲情,各类生活趣事。长年征集老照片。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