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 读书、读书报告撰写与交流讨论
读书报告的三种内容形式——兼谈学术训练的阶段
读书交流讨论会的形式与意义
这篇文章是在讨论读书过程中与同学展开读书交流讨论的重要的意义与作用,以及我对于不同读书交流讨论会形式的看法,这些看法来自于我亲身的参与与体会,因而具有很强的个人主观性和独特性。之所以写出来,是因为虽然具有主观性,但是这一问题涉及到我一直在思考的几个问题:关于建立学术小共同体的可能性以及关于高质量、可持续的读书交流讨论会的组织问题。这两个问题其实与社会学本身息息相关,怎么在个体与小共同体之间寻找到较为完美的平衡点,建立一个基于情感,使得个人充分发挥主体性、在其中得到自由成长的小学术共同体,这是一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思考的责任不应该落在高校行政与教学工作者、学院与导师的身上,作为求学者,我们也应该思考这个问题。
我是如何整理读书笔记、撰写读书报告的
社会学经典著作阅读方法与精选书目
在这篇文章中我简单介绍了一下三种社会学经典著作阅读方式,并相对详细的介绍了自己采用的阅读方式的利弊。这三种读书方式没有哪一种是绝对完美和更为优越的,只是说对于不同个人来说,其所处不同的学术阶段与现实境况来说,可以选择不同的读书方式,并依据个人情况进行灵活调整。在此过程中再借鉴学习一下其他人、其他读书方式的优点。最怕的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虎头蛇尾,以非常浮躁的心态和非常功利主义的工具理性来对待学术著作的阅读。在文末我附上了自己这两年来社会学著作阅读书单。上“社会学名著导读”课受讲课老师的启发,我又进行了一下补充,对老师提到的关于读书方法作了如下简单的总结:从读书方法上来说可以细化划分为三种:泛读法-经典著作系统阅读训练法、精读法-专题式著作细读法(黄宗智等人倡导的阅读方法)、概念阅读法-学术概念脉络史梳理法(邓正来倡导的阅读方法)(还可加上一种理论史阅读法),泛读法是我们经典著作阅读训练主要采用的方法。我的看法是精读应建立在此基础上。还有一种概念阅读法,即根据一个个学科概念进行相关著作的系统阅读。我目前处于泛读的收尾阶段,准备精读这两年阅读过的部分经典著作,辅之以高质量的读书交流讨论。在此过程中,我会针对自己感兴趣的几个社会学关键词,如“现代性”、“理解与解释”等进行相关著作的系统阅读。并补充一些社会学史、哲学史著作的阅读梳理。之后再进行经验研究。
两年的经典阅读训练小记
未完成的经典阅读训练
学而时习:读书报告合集(2018.10-2020.10)
这三篇算是一份系列合集,是我在对两年的读书报告进行系统整理的过程中生发的一些感悟。我很想再引一下这三篇中第一篇文章中结尾引用的两句话,一句是齐美尔的:人是一种自身无边界的边界,但又是确定界限和超越界限的自我。生命的本质就是超越自身的界限,生命在超越自身中自我绵延。一句是叔本华的:在你必须跨越的生命之桥上,没人能够替你搭桥,只能靠你自己。不错,有无数的通道、桥梁和半神人物愿意带你过河,只是需要你为这些付出你的自我。你会把你的自我抵押出去,然后失去它。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有一条仅供自己走的路。它通向何方?不要问,走就是。这是我现在最大的感悟,也是我觉得自己能够这样坚持下去的意义所在。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