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登斯(Anthony Giddens,1938- )
《资本主义与现代社会理论:对马克思、涂尔干和韦伯著作的分析》《社会理论的核心问题:社会分析中的行动、结构与矛盾》《自反性现代化:现代社会秩序中的政治、传统与美学》吉登斯的著作可以粗略的分为几类(当然这个分类只是我便于介绍进行的一个并不严谨的分类):第一类,理论评析类著作。主要是对诸多社会学家及相关社会学理论的评析,从吉登斯的著作里能够看到这种理论梳理与整合的巨大作用,个人感觉吉登斯很多思想观点包括其建构自己的理论体系时受古典四大家——涂尔干、马克思、韦伯、齐美尔的影响很大,另外,还有其他诸多社会学家、哲学家都出现在吉登斯的理论反思著作中。在我看来,吉登斯的《资本主义与现代社会理论:对马克思、涂尔干和韦伯著作的分析》是目前对古典三大社会学家思想分析的最好的一本著作了。个人建议这本书应认真阅读,当然,前提是要对古典社会学家的著作比较了解。就小编来说,在快读完三大家的时候读了这本书,在读到吉登斯的时候又读了这本书。两次阅读的收获还是不一样的,所以我觉得,对于这本书老说,隔一段时间再读一遍也很值得。在这部著作里,吉登斯对古典三大家的现代性理论范式进行了评析,吉登斯认为,马克思是从资本主义角度对现代性进行解释和展望的。涂尔干则代表了另一个古典现代性理论的基本范式,工业主义范式。韦伯关于现代化的范式则被吉登斯概括为“理性化”范式。与马克思一样,韦伯认为现代性起源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但是与马克思不同的是,韦伯所探究的是精神动力(所谓“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对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据此,吉登斯也提出了自己的现代性理论范式:现代性存在四个制度性维度,即与阶级相关联的“私有财产”、与多元政治相关联的“监控”、与武装力量相关联的“军事暴力”和与人造的环境相关联的“特性的转变”。而后,吉登斯又在此基础上完整地提出其现代性理论范式,认为现代性是由资本主义(回应马克思)、工业主义(回应涂尔干)、监控(回应韦伯的官僚制思想)和军事力量(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古典社会学家理论分析的不足之处)四个基本维度组成的。此外,在《政治学、社会学与社会理论——经典理论与当代思潮的碰撞》这本算是论文集的著作中,吉登斯对韦伯的政治学社会学理论、资本主义发展观点,涂尔干的政治社会学、关于个人主义问题的观点,孔德、波普尔与实证主义,帕森斯论“权力”,马尔库塞的思想,加芬克尔、常人方法学与解释学,哈贝马斯论劳动与交往,福柯、尼采与马克思相关思想的对比进行了评析。小编目前只大概翻了翻这本书,读了前面关于韦伯与涂尔干的几章,其他还没有读。第二类,结构化理论著作。《批判的社会学导论》《社会理论的核心问题:社会分析中的行动、结构与矛盾》《社会的构成:结构化理论纲要》等著作都算得上是吉登斯为构建其结构化理论所撰写的系列著作。就我个人而言,我对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实在无感,大概是先读了布迪厄的缘故?说到这里,有时间的确想谈谈我关于吉登斯与布迪厄两位学者及他们的研究的不同感受。《批判的社会学导论》是一本内容并不多的著作,用吉登斯自己的话来说,这本书“检视了社会理论的基本问题——即社会学与所有社会科学共同关心的理论核心”,包括对工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这两种对立的现代化理论解释的分析、阶级划分与社会转型、现代国家、城市与日常生活问题、家庭与性别、资本主义与世界体系几个问题的探讨。个人觉得这本书的内容与吉登斯其他著作多有重复,如果打算读其他书这本书基本不用看。如果阅读的话,较为推荐第一章、第二章与第七章。在这本书中,吉登斯提出作为批判的社会学需要有三种社会学的想象力:历史的感受力、人类学的感受力和批判的感受力。第一种社会学想象力主要涉及历史感受力的发展,第二种想象力则是要培育人类学的洞识。第三种社会学想象力把对现存社会形式的批判作为社会学的任务。并且,批判必须以分析为基础。《社会理论的核心问题:社会分析中的行动、结构与矛盾》我还没有借到书,就不介绍了。《社会的构成:结构化理论纲要》我粗略翻了一下,接下来还得逼着自己细看一下,看完再补充介绍。第三类,现代性理论著作。主要有《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批判》《现代性的后果》《现代性与自我认同:晚期现代中的自我与社会》《现代性——吉登斯访谈录》《自反性现代化:现代社会秩序中的政治、传统与美学》《亲密关系的变革——现代社会中的性、爱和爱欲》《失控的世界——全球化如何重塑我们的生活》《自反性现代化:现代社会秩序中的政治、传统与美学》。就我个人而言,更欣赏吉登斯的现代性理论。吉登斯理论的精妙之处在于,既有对宏大理论体系的构建——现代性发展的四个理论维度、民族、国家、阶级、全球化、资本主义……又能够准确把握现代性发展的细微之处——家庭的变迁、传统问题、亲密关系、信任、自我认同、本体性安全、上瘾、存在性焦虑……吉登斯的现代性理论吸收整合了诸多学者的理论,对现代社会的方方面面有一个全面而又不失精微的把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批判——权力、财产与国家》是吉登斯三部曲中的首部(社会理论/历史唯物主义三部曲:《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批判》《民族、国家与暴力》《超越左和右:激进政治的未来》),这本书代表了吉登斯对晚期现代性批判理论的勾画和证明,旨在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某些主要线索进行批判性评估。这种批判理论必然具有以下三个组成部分。首先,从行动、结构和历史解释等基本问题的角度来看,它必须做到“方法论上恰当”。《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批判》将抛弃所有与人类个体联系在一起的目的论。与功能主义的观点相反,社会系统根本就不存在可以用来解释社会事件的“需要”,同时,它也与某些形式的历史唯物主义相反,历史并不存在何种总体性目的。在吉登斯看来,我们还必须彻底否定进化论,即使是那些不带有某种目的的进化论机制也不例外,社会和文化领域根本就不存在与同化、变异等生物进化的核心概念相对应的概念。其次,这种批判理论还必须与对现代性的制度性分析相契合。正如本书所表明的那样,现代性不是某种单一的制度性建构:现代社会是沿着一系列迥然相异而又彼此联系的制度性维度发展而来的。现代性扩展至整个世界的动力并不如马克思所认为的那样仅仅是或者主要是资本主义的竞争。资本主义的扩张性动力尽管极为重要,但全球民族国家体系、联系工业和管理的手段、军事权力也不能置之不顾。最后,在一个“历史”不再存在其目的或者总体演进图式的世界里,一种重构的批判理论还必须把握批判的含义,及如何证明其正当性。今天的批判理论必须抵制宿命论——认为“历史”既给人类造成了各种问题,同时也为它们的解决提供了方法。宿命论隐含了目的论的含义,但原则上又必须与它区分开来,宿命论的真实含义是:每一个问题总有其解决之道。因此,在马克思那里,它就变成了阶级斗争既是社会剥削的表现,也是超越社会剥削的源泉。(第二版序言)当然,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批判并不代表对这历史唯物主义的否定,相反,我个人在阅读过程中能够发现吉登斯在研究过程中深受历史唯物主义的影响。在这本著作中,吉登斯对马克思理论学说中所隐含的宿命论、控制论模式的经济组织、阶级斗争动力说、作为一种进化论方案的历史唯物主义进行了批判,对马克思的国家理论、对马克思理论中的功能主义进行了批判。吉登斯在反思批判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过程中,阐述了自己的结构化理论,并在理论分析中引入了时空关系对权力的分析、监控、对马克思关于非资本主义社会分析的批判、对被马克思忽视的民族主义与民族国家的发展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在《现代性的后果》一书中,吉登斯提出了一个不同于许多学者理论的观点,他认为,现代社会发展是“断裂论”的。吉登斯所说的断裂,是指现代的社会制度在某些方面是独一无二的,其在形式上异于所有类型的传统秩序。他认为,理解断裂的性质是我们分析现代性究竟是什么,并诊断今天它对我们产生的种种后果的必不可少的开端。在这里,吉登斯展开的依然是对社会进化论的批判,在吉登斯看看来,历史并没有一条“故事主线”。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识别将现代社会制度从传统的社会秩序中分离出来的断裂呢?这里涉及到若干要素:首先,是现代性时代到来的绝对速度。传统的文明形态也许比其他的前现代体系更富动力性,但是在现代性的条件下,变迁的程度却是更加神速。这一点在技术方面表现得最为明显,它还渗透进了所有其他领域。其次,断裂体现在变迁范围上。当全球的各个角落都开始与其他地区发生相互联系时,社会巨变的浪潮实际已席卷了地球的整个层面,第三,是现代制度的固有特性。某些现代社会的组织形式并不能简单地从此前的历史时期里找得到,例如,民族国家的政治体系的形成,生产的批售对毫无生气的权力系统的依赖,以及劳动产品和雇佣劳动本身的完全商品化;其他的只与前在的社会秩序存在一种似是而非的延续性。城市便是例子之一现代的城镇往往就是传统城市的所在地,而且看上去它们似乎仅仅是旧城区的扩展而已。但事实上,现代的城市中心,是根据几乎完全不同于旧有的将前现代的城市从早期的乡村中分离出来的原则确立的。(现代性的断裂)在本书中,吉登斯旨在探讨的,依旧是他一直关注的几个关键词:风险、时间、空间、脱域、信任、反思性、全球化、抽象体系、本体性安全、亲密关系。此外,在本书中,吉登斯所想回应的,是甚嚣尘上的后现代理论。吉登斯指出,把后现代性看成“现代性开始理解其自身”,而不是对其本身的超越,肯定是很有意义的。后现代性不仅与认识论上的原教旨主义的终结相联系,而且也与“历史的终结”联系在一起。而现代性远没有终结,我们今天仍面对着现代性的具有严重后果的诸多风险:极权的增长、经济增长机制的崩溃、生态破坏和灾难、核冲突和大规模战争。(理解吉登斯的相关理论,也可以参考论文《信任关系的变革——吉登斯现代性思想的再思考》《论吉登斯的信任理论》等文章,我就不多介绍了,其实主要还是因为我也处于那种吉登斯你说的都对状态,还没有办法很好的把握并清晰梳理出一个框架来的层次)《现代性——吉登斯访谈录》是一本皮尔森对吉登斯进行访谈的一本访谈录。我比较推荐这本书中马丁·奥布赖恩撰写的导论,以及《生活与知识生涯》《社会学经典著作及其他》《现代性》《从亲密关系的转变到人生政治学》这几篇访谈录,如果没有时间阅读《亲密关系的变革》,可以阅读《从亲密关系的转变到人生政治学》,吉登斯在书中表达的核心观点在这篇访谈录中都有陈述。不过如果其他著作都读了的话这本书也没有什么必要再细读。《失控的世界——全球化如何重塑我们的生活》是一本非常简单的小册子,探讨了全球化、风险、传统、家庭、民主这几个问题。比较推荐阅读传统、家庭、民主这三个章节。在传统这一章中,吉登斯提出了比较有意思的观点。他认为,传统这个观念本身就是现代性的产物。霍布斯鲍姆和兰杰就认为,被发明的传统和风俗都不是真实的。它们是被设计出来的,而不是自发产生的;它们被当作一种权力手段而使用;而且随着时间的消逝和远去,它们也将不复存在。无论这种传统具有何种的连续性,随着时间的流逝,它们都将被证明是完全虚假的。吉登斯指出,所有的传统都是被发明的。完全传统的传统社会是不存在的,而且传统和习俗会因为各种原因而被发明出来。我们不应认为,有意识建构的传统只能存在于现代时期。更重要的是,无论传统是以故意的还是非故意的方式建构出来,传统总是与权力结合在一起的。国王、君主、牧师以及其他人一直都发明传统来适应自己并使自己的统治合法化。传统是被发明的和不断被重新改造的。构成传统的与众不同的特征是仪式和重复。工业国家维持传统的进一步的理由在于现代性所标志的变迁主要局限于公共制度,尤其是政府和经济。在生活的许多其他领域包括日常生活,传统的处事方法倾向于坚持下去或者被重新建立起来。人们甚至可以认为,在现代性和传统之间存在一种共生关系。例如,在大多数国家,家庭、性以及两性之间的分工仍然在很大程度上充满了传统与习俗。在全球化的影响下,今天正在出现两个基本的变迁。在西方国家,不仅公共制度而且日常生活都在远离传统。而世界上其他一些仍然维持传统的社会也正变得非传统化。正如吉登斯以前就提到的,这是正在出现的全球社会的核心和关键。然而,当传统的作用发生变化时,新的动力就被引入我们的生活。这些动力一方面可以被归结为行动的自主性和强迫性之间的推拉力,另一方面可以归结为世界主义与原教旨主义之间的推拉力。凡是传统已经失去的地方,我们不得不以一种更开放和更能动的方式生活。自主和自由使得可以以更加开放的讨论和对话取代传统的隐藏力量。但是,这些自由同时也带来一些其他的问题。生活在自然与传统的另一面的一个社会(现在所有的西方国家基本上就是这样)与其他社会一样也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做出决策。决策的负面是成瘾和强制的出现。真正令人感兴趣的但也令人烦恼的某些事情在这里将继续下去。这个问题主要局限于发达国家,但是在其他地方的越来越多的富裕群体中也逐渐可以看到。我正在讨论的是成瘾这个观念和事实的传播与蔓延。成瘾观念最初只是应用于酒精中毒和吸毒。但是,现在活动的任何领域都可能受到它的侵袭和影响。人们可能沉溺于工作、锻炼、饮食、性甚至爱情。其原因在于,这些活动以及生活中的其他活动比以前受到传统和风俗的影响越来越少。与传统一样,成瘾指的是过去对现在的影响;而且与重复在传统中的作用一样,重复在成瘾中也起着关键的作用。被讨论的“过去”是个体的,而不是集体的,而重复是因焦虑而引起的。吉登斯把成瘾看作是被冻结的自主。每一种传统化的环境比以前提供了越来越大的行动自由的可能性。在这里,我们正在谈论的是关于人类摆脱过去的束缚。当因自主而带来的选择受到焦虑破坏时,成瘾就开始出现。在传统中,通过共享的集体信念和情感,过去决定着现在。瘾也受到过去的影响,但这是因为人们不能摆脱自己所自由选择的生活习惯。成瘾与自主之间的斗争是全球化的一个表现。另一个表现就是世界主义与原教旨主义世界观之间的冲突。人们可能认为,原教旨主义总是存在的。其实事实并非如此,原教旨主义是受到全球化影响而产生的。这个词本身产生于20世纪初,那时,它指的是美国某些新教徒尤其是那些拒绝达尔文的教徒的信仰。原教旨主义就是被围攻的传统。在寻求理性的全球化的世界中,原教旨主义就是以传统的方式受到防卫的传统(即指仪式真理)。原教旨主义指的并不是人们所相信的东西本身(如传统),而是为什么他们相信它或者他们如何为它辩护的。(传统)《亲密关系的变革——现代社会中的性、爱和爱欲》也是吉登斯对现代性下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研究,如副标题所示,在这本书里,吉登斯主要研究了现代社会中的性、爱和爱欲的问题。在导论中,吉登斯指出,亲密关系的变革的根本可能性是非常真实的。有些人宣称亲密关系可能是压抑性的。如果它被看作是长久的感情禁锢要求的话,那显而易见,情况就是如此。然而,如果将它看作是平等的个人纽带的相互协商,它的表现就完全不同,亲密关系意味着对个人关系领域的大规模的民主化,其方式完全可同公共领域的民主相提并论。还有更深一层的含义,亲密关系的变革可能对作为一个整体的现代体制有着颠覆性的影响,因为在其中情感满足取代了最大化的经济增长的社会世界极其不同于我们眼前所知晓的世界,对性现在产生影响的这些变化是真正的革命性的,而且方式深刻。这是吉登斯所持的核心观点,即亲密关系的变革与民主发展的紧密关系。在本书中,吉登斯对福柯等人关于性的观点进行了批判,吉登斯认为,福柯不顾及性别而过于强调了性,他对性和浪漫之爱的联系保持沉默,而浪漫之爱正是同家庭中的变化密切相关的一种现象。而且,他对自然性征的讨论主要还停留在话语的层面上—就这样停留在话语的特定形式上。最终,人们会质疑他的与现代性有关的自我观念。沿着这一批判理论,吉登斯考察了浪漫之爱与激情之爱的区别以及两性对爱情、性、婚姻、家庭的不同看法,并探讨了现代社会“上瘾”这一现象。在第六部分,吉登斯探讨了相互依赖的社会学意义,对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过程中,亲属、爱情关系由固定化关系向依赖性关系转变的重要意义,在这些分析中,吉登斯批判性吸收了许多精神分析与心理学理论(实话说我不是非常感兴趣,读的并不认真)。接下来,吉登斯探讨了现代社会中纯粹关系中的诸种矛盾,吉登斯认为,纯粹关系中存在着一种以忠诚为核心的结构矛盾。在纯粹关系中,信任得不到外部支持,必须基于亲密关系得以发展。信任是对对方充满信心,也是对共同抵制未来创伤的能力充满信心。所有这些都对异性恋关系发生了深刻影响。异性婚姻在表面上似乎保有其在社会秩序中的核心位置,使得前述的女同性恋关系充其量成为边缘现象。事实上,纯粹关系和可塑性性征的兴起极大地颠覆了这种表面现象。没有人知道纯粹关系的到来将在何种程度上比其产生的后果证明更具爆炸性而非整合性。亲密关系的变革与可塑性性征一起提供了可以导致两性和解的条件。然而,所涉及的不仅只是更大的经济平等和心理重建,尽管实现这一目标极其困难。在最后一部分,吉登斯分析了作为民主的亲密关系的问题。吉登斯认为,性解放可以成为对社会生活进行大规模情感重组的媒介。在吉登斯看来,谈论性解放必定谈论性民主。这里,关键的不仅仅是性。个人生活的民主化作为一种可能性从根本上引申到友谊关系,而关键的则是引申到父母、孩子和其他亲属的关系上来。民主是乏味的,性是刺激的。民主准则何以影响性经验本身呢?这是性解放问题的本质。在更宽泛的社会中存有一些结构条件,这些条件渗透到纯粹关系的核心;相反,这些关系如何决定涉及更宽泛的社会秩序。公共领域的民主化,而不仅仅是民族-国家层面上的民主化,为个人关系的民主化提供了本质的条件。但其反面也适用。在纯粹关系的语境中,自我的自治性发展对于更大群体的民主实践涵义深远。(书中还有关于个性紊乱,性烦恼,性压抑与文明等相关论述我就不多介绍了,感兴趣的可以自己阅读)。《现代性与自我认同:晚期现代中的自我与社会》《自反性现代化:现代社会秩序中的政治、传统与美学》这两本书我还没看,《现代性与自我认同》比较抽象,可能比较枯燥,但是读完收获还是会很大的。《自反性现代化》收录了乌尔里希·贝克的《再造政治:自反性现代化理论初探》、吉登斯的《生活在后传统社会中》、斯科特·拉什的《自反性及其化身:结构、美学、社群》以及三位学者撰写的回应与批评。第四类,政治学相关著作。吉登斯的一系列政治性论著可能比他的社会学著作有名多了。《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第三条道路及其批评》《超越左与右:激进政治的未来》《民族国家与暴力》《全球时代的民族国家:吉登斯讲演录》等诸多著作不仅提供了理论上的思考,还产生了广泛的实践影响。这也是我认为吉登斯的特别之处,社会学家诸如马克思·韦伯、布迪厄等人都透露着一种悲观主义倾向,吉登斯不同,他对社会现象与问题进行了广泛的批判性研究,却始终还是保持着乐观主义的积极态度。如果表面性的看吉登斯的著作及其相关理论观点,许多人可能不屑一顾的指责他又是在构建宏大理论,提供不切实际的乌托邦幻景,但是阅读吉登斯的著作,便可以发现,与许多学者不同,吉登斯提供的始终是一种带有理想化色彩但绝不是乌托邦的可行性方案,这也许就是其自己所说的“乌托邦的现实主义”。关于这几本著作我就不多介绍了,像《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第三条道路及其批评》都是纲领性著作,很简单。在《超越左与右:激进政治的未来》中,吉登斯提出了“重构激进政治的六点框架”。这六点框架的主要内容是:(1)修复被破坏了的团结,即重构个人生活与集体生活的关系,修复被极端利己主义破坏了的社会关系和家庭关系;(2)从左翼和自由主义的解放政治转入吉登斯提出的“生活政治”,关注人类在一个开放的和全球化的世界中如何生活的问题;(3)结合反思社会的出现,推行积极的信任,提倡一种能动性政治,使个人与团体、国家与公民社会建立起积极的信任关系,以便解决贫困与社会排斥问题;(4)在全球化和反思的社会秩序中,克服自由民主制度的缺陷,建立一种对话民主的社会制度;(5)为建立一种积极的和反思的福利国家做好准备,并将其与解决全球贫困联系起来;(6)通过对话解决包括战争、价值冲突和性暴力等在内的各种暴力问题。(这本书译者序言二《能否建构一个安全能动的社会》推荐阅读)第五类,其他相关著作。主要是方法论著作《社会学方法的新规则》、论文集《为社会学辩护》以及概念性著作《社会学基本概念》与教材《社会学》。在《社会学方法的新规则》中,吉登斯旨在解决三个相互交叉的问题:一个是建立一种批判的方法;另外一个问题是,探寻19世纪以来发达社会形成的理论建构主题的一些重要社会思想,并对此进行批判。第三,关注人类社会行为及其主体间性的问题。本书第一部分涉及的是“社会学的主题”:社会的生产与再生产;第二部分涉及的是能动行为的界限以及检视生产与再生产过程的方式;第三部分涉及的是“观察”社会生活以及形成对社会活动描述的方式;第四部分涉及的是在作为元语言的社会科学意义框架范围内对概念进行的说明。(1)社会学关注的不是一个“预先给定的”客体世界,而是一个由主体的积极行为所构造或创造的世界。人类社会性地改造自然界,而且通过“人化”自然改造着人类自身;但是,他们当然没有制造这个独立于人类存在而被构建为客体世界的自然界。如果说在改造自然世界的过程中,人类创造了历史并因此生活在历史中,这只是因为社会的生产与再生产并不像在低等生物中那样被“生物学规划”。(人类建立的理论可能会通过他们的技术应用而影响自然界,但是,他们不能像在社会世界中一样,来构成自然界的特征。)(2)因此,社会的生产与再生产必须被认为是社会成员的技能性实现,而不仅仅是一系列机械的过程。然而,强调这一点绝对不是认为行动者完全意识到这些技巧是什么,或者他们只是如何努力实施这些技巧;也不是认为社会生活的形式可以被完全理解为行动的有意图的结果。(1)人类能动行为的领域是受到限制的。人类建造社会,但是他们是作为具体历史情境中的行动者建造社会,而且是在并非可以由他们自己选择的条件下进行。然而,在可以被看做是有意图的行动和从法理学角度必须被视为一系列“事件”的行为之间并不存在稳定的界限。就社会学而言,法理学分析的重要工作将在解释社会系统的结构性特征时被发现。(2)不能简单地认为结构是对人类能动性的限制,它实际上也是对人类能动性的促进。这就是我所说的结构二重性。原则上而言,结构总是能够从结构化的角度得到审视。考察社会实践的结构化就是寻求对以下情形的解释:结构是如何经由行动构成的,反过来行动又是如何被结构性地建构的。(3)结构化过程包括意义、规范和权力的互动。从分析的角度来说,这三个概念相当于社会科学的“始基性”概念, 而从逻辑的角度来说,它们又暗含在有意图行动的概念和结构概念之中:每一种认知和道德秩序同时又是一种包括“合法性领域”的权力系统。(1)社会学观察者并不能使社会生活变成是仅供观察的“现象”,这种观察独立地把观察者自己关于社会生活的知识作为一种资源(由此,它被构成为 “调查的主题”)进行利用。在这一个方面,观察者的立场就与其他任何社会成员的立场没有任何区别;“共有知识”不是一系列可以更正的知识,而只是体现了社会学家和普通行动者为了“理解”社会活动——也就是,为了产生对社会活动的“可公认的”的描述——而使用和必须使用的解释图式。(2)必须沉浸于一种生活形式中,而且这就意味着一个观察者可以由此产生这样的描述。然而,比方说在与异域文化相对比时,这里的“沉浸”并非意味着成为这个共同体的“正式成员”,而且也不可能是这个意思。“去了解”不同的生活形式就是了解如何找到能够作为实践总体的一部分而参与其中的方法。而对社会学观察者而言,这就是形成描述的方式,这些描述必须被中介成(也就是被转化成)社会科学的话语范畴。(1)因此,社会学概念必须遵从一种双重解释学:①在一定意义上,自然科学或社会科学中的任何理论图式本质上就是一种生活形式,生活形式这一概念必须被理解为产生描述的特殊类型实践活动的一种模式。这已经成为解释学的任务,这一点在库恩和其他人的科学哲学中得到了清楚的证实。②然而,社会学探讨的是在社会行动者自身已经构建的意义框架范围之内的领域,而且,社会学在普通语言和专业性语言之间进行了协调,从而在它自己的理论图式中重新解释了这些意义框架。由于这种联系不仅仅是单向的,这使得双重解释学相当复杂;社会学中建构的概念存在连续的“滑移”,凭借这种“滑移”,作为最初分析对象的行为者占用了起先被创造出来的概念,因此,这些概念往往就变成那种(被描述)行为的整体特征(因而,这实际上潜在地损害了这些概念在社会科学专业性词汇范围内最初的用法)。(2)总而言之,社会学分析的首要任务如下:①在社会科学的描述性元语言范围内,对不同的生活形式进行解释性的说明和协调;②将社会的生产和再生产作为人类能动行为的结果进行解释。(结论:社会学方法的新规则)《为社会学辩护》个人感觉基本上不用看,如果要看的话,推荐第七章《社会思想史中的四个神话》。在这里,吉登斯对四个神话进行了分析与批判:(1)秩序问题的神话;(2)社会学起源保守性的神话;(3)大分裂神话;(4)第四种神话实际起源于对上述第一种神话——即秩序问题——的批判企图。《社会学的基本概念》《社会学》我都没看,没买又借不到。在阅读吉登斯的过程中,需要把握吉登斯思想的几个关键词(并不全):结构化理论;现代性;双重解释学;信任;时间;空间、权力、资源、自我认同感;民族国家;暴力;亲密关系;本体性安全;生活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