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早发型炎症性肠病
导语: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是一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腹胀、腹痛、腹泻、粘液血便、粘膜脓便,可见于任何年龄。炎性肠病包括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 CD)和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溃疡性结肠炎仅影响大肠,而克罗恩病则可影响胃肠道的任何部位,多数克罗恩病常影响小肠末端和大肠的开始端。
图1 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
而极早发型炎症性肠病(very early onset IBD,VEO-IBD)是指6岁以下IBD患者,包括新生儿、婴幼儿及幼儿患者。其具 有“三高二低”的特征(患病率、致残率和癌变风险高,治愈率和发病年龄低),多表现为广泛性结肠病变。患病率约为14/10万,但目前炎症性肠病的发病率有逐年上升趋势,其发病群体趋于年轻化,且复发率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炎症性肠病成为当今最具挑战性的疾病。
1. 遗传背景
IBD 现被认为是由免疫、感染、遗传与饮食等多因素共同作用所致的结果,而VEO-IBD患者发病年龄早、环境暴露时间有限、具有较强家族史,提示与遗传因素相关性更大,单基因突变检出率更高(如图2)。VEO-IBD受累基因很多归为原发性免疫缺陷病,这些基因缺陷导致固有免疫、适应性免疫、上皮屏障等多方面功能损伤,从而导致VEO-IBD 的发生。(见表1)
图2 IBD样症状的发病年龄与单基因变异
表1 40个具有VEO-BID表型的基因
2.临床表型
发病年龄:多表现为广泛性结肠病变,发病年龄早,在6岁之内,甚至新生儿期。
消化道症状:常见腹痛腹泻、粘液血便。有些患儿会出现肛周病变,以瘘管形成、肛周脓肿为突出表现。
全身表现及并发症:患儿突出表现生长发育迟缓,为发病年龄早,病情严重难以达到临床缓解、营养摄入量有限所致。另外可见关节炎、虹膜炎、皮肤结节性红斑、皮肤湿疹等。VEO-IBD 因其临床表现、治疗效果及预后等方面有其特异性,因此,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和关注。对于出现表1情况的患儿需警惕VEO-IBD。
表2 怀疑单基因IBD的关键性临床提示
3. 诊断
实验室检查:需完善血常规、生化、炎症指标ESR、CPR;行粪常规、粪培养等排除感染。
内镜检查:胃镜及肠镜检查,同时活检以进行病理检查。
基因检测:随着基因测序技术的发展及全外显子、全基因组测序在临床的应用,患儿基因突变明确诊断已成为可能。一方面,单基因缺陷的IBD在临床表现、预后及治疗方面与普通IBD患儿存在差异,可通过基因测序技术实现早期诊断,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改善患者的预后;另一方面,明确基因突变可促使我们深入了解疾病发病机制,使精准、靶向治疗成为可能。同时,明确基因突变后,可以为这些家庭提供遗传咨询。图3为基因检测的选择提供了临床思路。
图3 诊断单基因IBD(原发性免疫缺陷病相关IBD)临床、免疫、基因检测流程
4. 治疗
药物治疗:IBD治疗以激素、5-ASA、免疫抑制剂、及生物制剂为主,但是VEO-IBD对上述传统治疗方式反应不佳。激素作用机制为下调促炎因子,对于存在IL10通路缺陷患儿炎症抑制功能缺失,进行激素治疗效果甚微。
手术治疗:VEO-IBD患儿对于传统的药物治疗反应差,同时肠道炎症严重且持续,故患儿接受部分结肠或结肠次全切除,回肠造瘘术,以暂时控制疾病发展。但是术后伤口愈合困难、易感染,对患儿造成很大痛苦,同时增加了进行护理的难度。
移植治疗:目前,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已运用于VEO-IBD的治疗,该方法不同基因变异导致的VEO-IBD效果存在差异。对于治愈IL10/IL10R突变所致的VEO-IBD效果较好,而对于上皮屏障功能障碍相关基因TTC7A、NEMO缺陷所致的VEO-IBD效果欠佳。可能的原因是这些基因位于肠细胞而非造血系统,故造血干细胞移植无法修复基因缺陷。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明确发病机制,寻找新的治疗靶点。
5. 案例分享
患儿,9个月,女孩,临床怀疑早发型克罗恩病。
结论:c.269T>C位点遗传自父亲,c.537G>A位点遗传自母亲,此基因变异为复合杂合变异,且受检者有与上述疾病相关的临床表现,该变异为疑似致病性变异。c.537G>A为同义突变,位点位于外显子4与内含子4连接处,即CG/GT突变为CA/GT,文献研究发现该位点突变后,PCR反转录产物缩短即c.519-537delGGTGCCGGAAACTTCAC p.LYS173ASNfs*7,证实为剪接突变。
图4 患者与正常对照cDNA测序图对比
总结:
1. 对于VEO-IBD患儿,若符合以下特点:发病年龄早、阳性家族史、早期出现肛瘘及肛周脓肿、反复全身感染、对传统治疗无效,需考虑单基因突变所致,完善基因检测,以明确是否由在基因突变所致。
2. IL10RA基因突变所致的VEO-IBD的特点:发病年龄更早,平均约5个月龄;多见肛周病变,及严重结肠炎症,表现为浅表及深部溃疡;在并发症方面,表现为反复毛囊炎,少数可见皮肤湿疹;在治疗上,较其他基因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疗效更好。
3. 警惕外显子区域与内含子交接处的同义突变。
参考文献:
[1] 许永彬, 陈玉冰, 曾萍, 等. 白细胞介素10受体突变引起新生儿期炎症性肠病的发病机制及基因诊断[J]. 中华儿科杂志, 2015 (005): 348-354.
[2] Uhlig H H, Schwerd T, Koletzko S, et al. The diagnostic approach to monogenic very early onset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J]. Gastroenterology, 2014, 147(5): 990-1007. e3.
[3] 孙利, 李一帆. 儿童炎症性肠病与免疫缺陷[J].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18, 33(1): 37-41.
[4] Kammermeier J, Drury S, James C T, et al. Targeted gene panel sequencing in children with very early onset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evaluation and prospective analysis[J]. Journal of medical genetics, 2014: jmedgenet-2014-102624.
[5] 叶孜清, 黄瑛. 白细胞介素10及其受体基因突变所致极早发炎症性肠病诊治进展[J]. 中华儿科杂志, 2017: 152-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