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四)

方名:

麻黄汤

大青龙汤

越婢汤

越婢加附子汤

越婢加半夏汤

方歌:

麻黄麻桂甘草杏,加膏姜枣大青龙。

越婢大青减桂杏,加附加半风水清。

方剂:

麻黄汤《伤寒论》: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 炙甘草一两杏仁七十个(去皮尖)

《内经》曰:寒淫于内,治以甘热,佐以苦辛。麻黄、甘草,开肌发汗,桂枝、杏仁,散寒下气。

大青龙汤《伤寒论》麻黄汤枣大青龙汤

=麻黄汤(麻黄六两(去节)、炙甘草二两、杏仁四十枚(去皮尖))+生姜三两(切)、大枣十枚(掰)、石膏如鸡子大(碎)

辛甘均为发散,然风宜辛散,寒宜甘发,辛甘相合,乃能发散荣卫之风寒。麻黄、甘草、石膏、杏仁,以发散荣中之寒,桂枝,姜、枣,以解除卫中之风。

越婢汤《金匮要略》:越婢大青龙汤减桂

=大青龙汤(石膏半斤、大枣十五枚)—桂枝、杏仁

越婢加半夏汤《金匮要略》=越婢汤+半夏半升

原文

麻黄汤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35)

此太阳伤寒也。寒则伤荣,头痛,身疼,腰痛,以至牵连骨节疼痛者,太阳经荣血不利也。《内经》曰:风寒客于人,使人毫毛毕直,皮肤闭而为热者,寒在表也。风并于卫,为实而荣虚者,自汗出而恶风寒也;寒并于荣,荣实而卫虚者,无汗而恶风也。以荣强卫弱,故气逆而喘,以麻黄汤以发其汗。

太阳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36)

阳受气于胸中,喘而胸满者,阴气不宜发,壅而逆也。心下满、腹满、皆为实,当下之。此以为胸满,非里实,故不可下,虽有阳明,然与太阳合病,为属表,是与麻黄汤发汗。

太阳病,十日已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37)

十日已去,向解之时也。脉浮细而嗜卧者,表邪已罢也。病虽已和解之,若脉但浮而不细者,则邪气但在表也,与麻黄汤发散之。

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麻黄汤主之。(46)

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太阳伤寒也。虽至八九日而表证仍在,亦当发其汗。既服温暖发散汤药,虽未作大汗亦微除也。烦者,身热也。邪气不为汗解,郁而变热,蒸于经络,发于肌表,故生烦热。肝受血而能视,始者寒气伤荣,寒既变热,则血为热搏,肝气不治,故目瞑也。剧者,热甚于经,迫血妄行而为衄,得衄则热随血散而解。阳气重者,热气重也。与麻黄汤,以解前太阳伤寒之邪。

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51)

浮为轻手得之,以候皮肤之气。《内经》曰:其在皮者,汗而发之。

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52)

浮则伤卫,数则伤荣。荣卫受邪,为病在表,故当汗解。

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55)

伤寒脉浮紧,邪在表也,当与麻黄汤发汗;若不发汗,则邪无从出,壅甚于经,迫血妄行,因致衄也。

脉但浮,无余证者,与麻黄汤;若不尿,腹满加哕者,不治。(232)

若其脉但浮而不弦大,无诸里证者,是邪但在表也,可与麻黄汤以发其汗;若不尿,腹满加哕者,关格之疾也,故云不治。《难经》曰:关格者,不得尽其命而死。

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发汗则愈,宜麻黄汤。(235)

阳明伤寒表实,脉浮,无汗而喘也,与麻黄汤以发其汗。

大青龙汤

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38)

此中风见寒脉也。浮则为风,风则伤卫;紧则为寒,寒则伤荣。荣卫俱病,故发热恶寒,身疼痛也。风并于卫者,为荣弱卫强;寒并于荣者,为荣强卫弱。今风寒两伤,则荣卫俱实,故不汗出,而烦躁也。与大青龙汤发汗,以除荣卫风寒。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为荣卫俱虚,反服青龙汤,则必亡阳,或生厥逆、筋惕肉瞤,此治之逆也。

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主之。(39)

此伤寒见风脉也。伤寒者,身疼,此以风胜,故身不疼;中风者身重,此以兼风,故乍有轻时。不发厥,吐利,无少阴里证者,为风寒外甚也。与大青龙汤,以发散表中风寒。

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汗出多者,温粉粉之。一服汗者,停后服。若复服,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

越婢汤

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越婢汤主之。(《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23)

越婢加半夏汤

咳而上气,此为肺胀,其人喘,目如脱状,脉浮大者,越婢加半夏汤主之。(《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13)

(0)

相关推荐

  • 远怀说伤寒(28)——条文卅八

    昨天 中医随笔 第104篇 文章字数: 阅读时间: 条文38.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按:本条 ...

  • 麻黄的功效及临床运用

    古代本草记载麻黄去节使用.在理论上这是有一定根据的,但在实际操作中难以执行.麻黄含多种麻黄型生物碱,主要在茎的节间,尤其在髓部.节中所含生物碱类型与节间相同,但含量较少,约为节间的1/3,但节中的伪麻 ...

  • 【她学伤寒】《伤寒论》条文解读 太阳病脉证33---34

    <伤寒论>条文解读 太阳病脉证33---34 文/敏敏 第二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篇 第33条 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这一条是承上条,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 ...

  • 【她学伤寒】《伤寒论》条文解读 太阳病脉证40---41

    <伤寒论>条文解读 太阳病脉证40---41 文/敏敏 第二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篇 第40条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 ...

  • 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汇方(十四)

    方名: 小承气汤 大承气汤 麻仁丸 桃仁承气汤 抵挡汤丸 三一承气汤 黄龙汤 方歌 小承大黄同枳朴,加硝即是大承方. 麻仁小承麻杏芍,桃仁调胃桂枝长. 抵挡汤丸分微甚,俱用桃黄水蛭虻. 三承合一名三一 ...

  • 《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27)两感

    两感 82 两感  一日太阳少阴病, 头痛口干渴而烦. 二日阳明太阴病, 满不欲食身热谵. 三日少阳厥阴病, 耳聋囊缩厥逆寒, 水浆不入神昏冒, 六日气尽命难全. [注]两感者,脏腑表里同病也.一日, ...

  • 蔡长福:解读《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阳明病节选)

    膀胱经散出来的热量,人一不怕苦,二不怕冷,这个人活的自在潇洒,吃什么都香,喘气都觉的心里舒服. 放屁多不是个好事,多了是大病. 这个屁是怎么来的,就是感冒没治好,误治了.伤寒论开篇就讲太阳病,&quo ...

  • 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五)

    方名: 麻黄加术汤 三拗汤 麻杏石甘汤 方歌 麻黄加术风湿痛,三拗去桂喘风寒. 加膏麻杏石甘汤,外寒内热喘收功. 方剂 麻黄汤<伤寒论>: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炙甘草一两.杏 ...

  • 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六)

    方名: 麻黄细辛附子汤 麻黄附子甘草汤 方歌 麻黄细辛附子汤,减辛加草甘草汤. 两感太阳少阴证,能发表水里寒凉. 方剂 麻黄细辛附子汤<伤寒论>:麻黄二两(去节).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 ...

  • 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七)

    方名: 小青龙汤 附子汤 真武汤 方歌 桂芍干姜辛半味,麻黄甘草小青龙. 附子术附参芍苓,真武无参有姜生. 方剂 小青龙汤<伤寒论>: 桂枝(去皮)三两 味辛热 芍药三两味酸,微寒干姜三两 ...

  • 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八)

    方名: 干姜附子汤 白通汤 白通加人尿猪胆汁汤 四逆汤 通脉四逆汤 茯苓四逆汤 理中汤 桂枝人参汤 附子理中汤 治中汤 方歌 姜附加葱白通剂,更加尿胆治格阳. 加草四逆葱通脉,加参茯苓四逆方. 理中参 ...

  • 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九)

    方名: 五苓散 春泽汤 五苓甘露饮 苍附五苓散 茵陈五苓散 胃苓汤 方歌 五苓停水尿不利,內蓄膀胱外太阳. 二苓泽术桂分用,虚渴加参春泽汤. 甘露寒水膏滑入,苍附内寒附子苍. 茵陈发黄小便涩,食泻合胃 ...

  • 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十)

    方名: 栀子豉汤 栀子甘草豉汤 栀子生姜豉汤 枳实栀子豉汤 枳实栀子豉加大黄汤 栀子干姜汤 栀子厚朴汤 方歌 栀豉加草加生姜,枳实栀豉加大黄, 去豉栀子干姜入,枳朴栀子厚朴汤. 方剂 栀子豉汤.栀子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