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游氏传奇(6.7.8)
滨州游氏传奇之六
百子庙
过去民间多数地方建有观音堂,俗称“百子庙”,有大殿三间,供奉送子观音。旧时每年二月十九日为观音堂香火日,远近数十里的善男信女纷纷前来求子、祈福。也有一说,百子庙也叫娘娘庙,送子娘娘是中国民间宗教信仰中掌管生子的神(道教)。神像安详端坐,怀抱娃娃。求子的信众摆上香果供品,拈香跪拜祷告,请求"送子娘娘"赐子于她。
送子娘娘
那些婚后久不生育、子嗣稀薄的妇女多向送子娘娘烧香求子,虔诚拜祭。得子后,还要怀有感恩之心奉上自家最好的果品、食物来供养还愿。为给孩子培福田,令孩子长命百岁,会在大殿之上真诚许愿,以存好心、说好话、做好事、当好人的善行善举间接弘扬了淳朴良善之风,延续了几千年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时过境迁,中游村西的百子庙是哪一种已无从可考,但送子娘娘寄托着那个时代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向往和追求。
古代百子图
中国古人认为“子孙满堂”是家族兴旺最主要的表现,多子是中国传统观念中有福气的象征,在民间,子孙满堂、多子多福是人们最朴素的愿望。封建社会,由于科学文化落后,人们不能正确解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某些现象,认为在人类和自然界万事万物之外存在着一个能支配万物的造世主。灾害、瘟疫、祥瑞、丰年都是上天赐予的,因而人们的一切行为都必须符合天意。生老病死虽是自然规律,但对生死轮转、世事无常的无奈心存敬畏,把家丁不兴、子嗣不旺等一些自己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从精神上寻找一个寄托。千百年来,妈祖、观音、财神爷、土地公、灶君、泰山奶奶等,便成为民间最普遍尊崇和膜拜的神像,因此百子庙应运而生。
中游村百子庙遗址
中游村西的百子庙也是过去人们宗教信仰的产物,庙内有一大殿叫百子殿,供养着送子娘娘诸神班,旁边还供着一百个泥娃娃。据老人们讲,当年的百子庙香火非常兴盛,周围百姓人家有大事或远行、婚嫁等都到庙里上香祈祷神灵保佑。
中游村书记游森恩在百子庙遗址
百子庙位于中游和后游两村中间的湾塘中,并与前游家前阁、杨大王后阁形成两阁夹一殿的布局,百子庙的地位由此可见。由于战火、自然风化和人为的原因,百子庙早已夷为平地,不留一点痕迹了。现在从所剩的老庙台遗址来看,百子庙规模不大,庙台上偶有青砖裸露。大殿前面有一眼水井,四周环水,只有西边一条小路与后游村相连,彰显些许神秘。
庙宇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几千年来,中国具有悠久的宗教文化历史,宗教信仰在民间普遍存在,宫庙寺院成为历史文化遗产。每座庙宇都有其历史渊源、传说和典故,民间信仰源自民众对历史人物的崇拜。百子庙承载着人们对多子多福、福禄绵长的美好祈愿,为一方信众带来精神慰藉影响深远。
中游村即将搬迁,百子庙也将逐渐被历史遗忘。但人们又怀有朴素的愿望,社会仍在进步,历史需要传承,全盘否定只会令后人成为无根的浮萍。期待千百年来的历史文明能够融入新时代元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中国古老的庙宇文化在百川故居大地上绽放,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做出应有的贡献。
更多精彩,请看下集...
滨州游氏传奇之七
百子淀
始祖游政生长于江西省,多年南征北战踏遍大半个中国,饱经沧桑、见多识广。落籍滨州后,引进了南方的一些先进生产生活经验。当年建立泗户游村时,依靠三面环水的优势,把防御的功能也考虑进去。在村子的四周修筑了外4米内2米多高的圩子墙,墙外是4至5米宽的圩子沟,相当于古城墙外的护城河。这样的建村布局在周围方圆几十里内没有同样,可见当时游政的身份地位、远见卓识之一斑。圩子沟、圩子墙于近年来随着村子人口数量增多、个人利益的无度膨大导致房屋建筑规模极度扩张,人们填湾建房,圩子沟和土圩子都被破坏殆尽,只留东北角一点残留的痕迹。
1972年出生的村委会成员,还能绘声绘色地叙说童年时在土圩子上攀爬戏耍的快乐时光。据描述,土圩子全部夯土筑成,非常坚固,从外面看最高处有4、5米,从村里看也有2米多高,墙体1米多厚,人在墙上能轻松自如的跑越活动。据说东北边的圩子墙上栽着茂密的树木,以荆棘棵子为多,人们不大常去的地方会成为小动物的天堂,因此各种狐仙、魔怪等神话故事应运而生,胆小的孩子们都不敢到此玩耍。
静谧传奇的百子淀湾
自古民间不乏各种传奇,但终归只是传说。然而百子庙前的百子淀水中青蛙从不鼓鸣,确是难以解释的现象。中游村以前三面被水包围,夏天青蛙等水生动物众多。每到夜晚或阴雨天,水塘里的青蛙就像大合唱一样,叫声连绵起伏。人们惊奇地发现,只有百子庙前的这片水域从来听不见蛙鸣。有人为了证实到底是什么现象,曾经多次查验,虽然水中、地上都有青蛙活动,但这里的青蛙确实从不鸣叫。难道是怕惊扰水下的一百个泥娃娃吗?人们不得其解,也一直没有解开这谜一样的神奇现象。如今将要带着这种遗憾搬离这块守护了几百年的家园,各种牵挂和不舍,不知这些奇闻异见是否还能继续流传?
世代更替、日新月异,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发展,曾经大片的湾塘已被修路、填湾盖房等肢解得七零八落。有的水面已经不复存在,只剩下30多亩的面积。没有了活水来源,曾经波光粼粼的水面上人们洗衣、捕鱼的场面不复存在了。现在的百子淀苇草丛生,一眼望去,满目寂寥,失去了往日的壮阔与深远。但是这片水面因了百子庙的福祉和土龙的灵气,仍被赋予了神秘的色彩。
苇草丛生的百子淀湾
历史见证了日月轮转,沧海桑田,百子庙也经历了从兴盛到衰败的过程。几百年来更朝换代、内忧外患,社会动荡、民不聊生,生活在水深火热当中的百姓自顾不暇,疏于对庙宇的修葺与维护。新中国成立以来更是经历了土改、破四旧等政治风暴,人们对庙宇和神灵的膜拜逐渐冷却。为和旧的社会划清界线,所有一切老旧事物都被当成封建遗毒割了尾巴,销毁得干干净净。百子庙也未能幸免,据说大殿供奉的100个泥娃娃被沉到了庙前的水湾里,因此这片水域又被称为百子淀。
不知是那些古老的传说赋予了神秘,还是多个事件的偶然巧合,中游、后游村的人们对百子淀有一种莫名的崇敬和膜拜。村里人说,百子淀西岸的游百川墓下有土龙,龙头伸入百子淀中喝水。龙脉之气,须水来聚之,因此不管天气如何干旱,百子淀的水从未干涸过,水里的鱼虾很多。有一年,中游和后游的年轻后生们,一块合计想把百子淀的水抽干捉鱼,由中游村出抽水机后游村出电费,合伙抽了两天两夜没能把水抽干。这件事越传越神奇,后生们不得不对这块水面心起敬畏,撤了抽水机械不敢再有任何非分之想。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六百多年来游氏后人在此安居乐业、休养生息,如今的百子淀平静无波,沉入水中的一百个泥娃娃也静静地守护着这片水域,不涸的水源滋养着周边的土地。2018年中游村面临着拆迁改造,人们即将迁入新的小区,生活轨迹会大大改变。
水面越来越小的百子淀
涵养了游氏几百年的百子淀是否还能维系原貌,或者与时俱进改换新颜?源于游氏家族忠厚的优良传统,老中游村人深明大义,牺牲小我顾全大局,成就了新时代城镇化建设的进程。依依不舍的只是那份深厚的故乡情怀,和祖先立村初始的殷殷厚望。祈愿新城镇的规划设计,能够照顾游氏宗族历史文化渊源,把古老的民风民俗融入新的元素,打造文化、宜居、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新风尚场所,令奉献之后的游氏后人仍能继承遗风,坚守精神的家园。
更多精彩,请看下集...
滨州游氏传奇之八
两阁夹一殿 代代出乡宦
如今的前、中、后游村看起来并没有什么特别,和周围的村子一样,年代不远的砖瓦房之间不时冒出几座二至三层的小楼,显现出与时俱进的时代象征。仅此而已,但也没有什么触人心灵的独特。要知道,这里曾是清朝末年国家重臣游百川的故乡,游百川晚年被朝廷罢黜之后回到了家乡,叶落归根的情怀令他终老故乡,长眠在中游村的土地上。村西百子淀西岸的游百川墓提醒着人们,这方土地曾经有多么的与众不同。
百子庙遗址
围着村子走一圈,游氏后人指着一片水面、一座土台、几蓬衰草,各种传奇故事娓娓道来。“两阁夹一殿,代代出乡宦”的民谣,是附近村庄代代相传并津津乐道的事,老人们随口都能讲上一段。村书记游森恩指着村西苇塘中央的一座土台子,说那是曾经的百子庙遗址。
送子娘娘塑像
何时起庙无从可考,因连年战乱,年久失修,他从有记忆起就见这座庙台和庙前的那口水井了。听老人们讲,这座庙叫百子庙,庙里有个百子殿,供奉着送子娘娘和一百个泥娃娃。相传乡里有新婚或久婚不育的到庙里供养送子娘娘,用一根红绳栓一个泥娃娃,不久之后就会怀胎生子。以百子殿为中心,南北大约2华里处各建有一阁。往南是前游家前阁,往北是杨大王村的杨家后阁,之间距离相等,形成“两阁夹一殿”的布局。
杨大王村95岁的杨维志老人,对村东头的阁还有很深的记忆。老人说杨家阁是前庙后阁,但是从记事起,后面的阁已经损坏严重,只留下面一层,从残留的痕迹还能看出二层檐的椽木结构(俗称二檐子),飞檐斗拱、雕梁画栋非常精美,是典型的中国传统建筑风格。
老人说,前面大殿一楼的墙壁上画着佛教因果故事,东面墙上画的是因不忠不孝、不廉不耻而造作罪业,最终受到地狱惩罚的各种惨象。有下油锅、抱铜柱、抽筋拔舌、刨腹扒皮、铁索铰链等等惨不忍睹。西面墙上画的是各种善行善果,祥云飞天、升官封爵、车马随行、歌舞升平一派天堂美景。由此看来杨家阁是民间传统文化的传播基地,过去人们接受教育受到很大的限制,勤劳聪慧的劳动人民把淳朴、传统的教育理念用直观的方式表达出来,杨家阁具有弘扬善恶因果的教化作用和意义。
飞檐翘角的楼阁
据史料记载,中国古代建筑保存最多的是佛教寺塔,经过考古发掘对佛寺建筑的研究得知,沿中轴线布置山门、佛殿,“两阁夹一殿”为寺庙的布局。唐诗中“双楼夹一殿,玉女侍玄元”的诗句也彰显了高阁在寺院中的布局由来已久。
破败的古庙
在村子和老人们聊天,无意中还引出一个神奇的传说。据说当年杨家阁和前游家阁是同时修建,本来是要建两个同样的阁,因此两个村子的建筑材料一样多。然而在建设过程中,前游家阁的材料不够使,而杨家阁的材料使不完,建成后前游家阁的规模比杨家阁小很多。具体什么原因呢?传说是皮猴子(一种能从地下钻土的动物)夜晚偷运过来的,故事虽然带有说笑的成分,但通过到前游家阁的原址考察,确实比杨家阁的占地面积小一些。
五脊六兽
泗户游建村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古时佛教盛行,根据民间信仰与习俗,建庙和阁也是寄予美好的憧憬。经考察,人们普遍肯定杨家阁和前游家阁都是集前殿和后阁一身的二进古庙。土木结构建筑,外墙青砖包皮,高脊飞檐灰色抱瓦,由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组成,统称五脊。在五脊之上安放六种人造的兽,合称“五脊六兽(当地人称蛤蟆狗子)。里面前后各有一些粗大的圆木柱子支撑,柱子立在一块块鼓面石上,屋顶的椽子榫卯交错结构巧妙。柱子朱红大漆,椽木五彩描金,墙壁上画着教人行善除恶的壁画,大殿内都供养着木塑泥胎的神像。
后面的阁破坏得都比较早,很难还原出当年的风貌,但两阁夹一殿这样的寓意,让人们对阁的原样和作用产生很大的探究心。期待有相关知识和爱好的有识之士能够深入研究,为探寻古风原貌做出应有的贡献。
古代官吏
游氏始祖游政建村后,随着世道安稳,百姓安居乐业,人们本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崇高责任感,用“两阁夹一殿,代代出乡宦”的建筑布局寄托了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愿望。
寄寓这种情怀,1862年(同治元年) 中游村人士游百川自幼刻苦读书,后官至总督仓场侍郎(清朝二品)。游百川一生在中国廉政文化史、治黄史、理学发展史、教育史上都做出了重大贡献,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作为清末重臣,在《清史稿》和一些历史文献中,对其生平和贡献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游百川的真实事迹更加深了人们对“两阁夹一殿,代代出乡宦”这一民谣的肯定。
世事沧桑
星移斗转,沧海桑田,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生活翻天覆地,人们的信仰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随着百子庙的损毁,前阁后阁也消失殆尽。因极速膨胀的村庄扩大化,庙宇、阁的遗址被侵占,有的已经找不到一点痕迹。
中游村即将整体搬迁,传承了几百年的优良家训、家风等传统文化逐渐淡化。长此以往,后代对祖先的历史风貌将一无所知。物质丰富而精神贫瘠,不知是时代的进步还是历史的悲哀。“两阁夹一殿,代代出乡宦”这样美好的传说和愿望,老人们还念念不忘,但很快也只能成为人们久远的念想。几多年之后,这首民谣还会有人记起,还会有人传唱吗?
剧 终
作者:王弘,山东博兴县人,公务员。滨州市作协会员。业余爱好摄影、旅行。喜欢文学,随笔记录身边的点滴,多篇文章获奖并在省市报刊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