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3-5分SCI的4个路径,专为临床医生设计

作者:叶子(转载请注明:解螺旋·医生科研助手)

对于医生来说,做科研很大程度上都是为了晋升而完成的任务。绝大多数医生也不可能成为科学家,能发个5分左右的就已经谢天谢地了,毕竟术业有专攻,医生都发CNS了,你让科学家吃什么。对医生来说,3分和5分的差别,真的没多少。因此,搞定3-5分的SCI套路,对于医生来说真是便宜又好用。

医生普遍长于临床而短于基础,但相比临床文章动不动就要RCT来说,基础文章时间更短,发表也更为容易。这类文章百花齐放,推陈出新,但有一种模式是最常见的——疾病、基因、表型、通路的组合,即在一个疾病模型中,发现了某个新的基因,存在某种有价值的表型,并明确了其介导的某条明星通路。

一、疾病

一旦在医院里定了科室,选好了研究方向,你毕生所研究的疾病基本就固定了,当你已经积累了几篇文章一些课题,再转换研究方向是极其费力的,所以一开始选择研究什么疾病是需要极佳的战略眼光。那些罕见病没有细胞模型也就算了,有些连动物模型都没有,这还怎么玩。

临床基础研究中可供深入的疾病也并不多,还有一大半人都在搞肿瘤。一个很现实的理由就是,肿瘤研究有无数可选用的细胞株,而且动物模型丰富,操作也不难,最最关键的,还是文章容易发表,读者受众广泛。有心在疾病对象上做点创新的朋友,没有足够的样本数量,缺乏可观测的客观指标,不具备可重复的体内、体外模型,开头的难就足以令你望而却步。

二、基因

临床的优势是组标本,通过标本进行各类芯片检测是家常便饭,筛选到一个新的基因,决定了你开始有了一个课题。如今高通量技术可谓逆流成河,芯片、测序横飞,从疾病和对照的组织样品中筛选差异表达分子的课题遍地开花,你面临的问题往往是手握海量数据不知道做哪个。也别纠结了,都差不多,人品好的话,一猜即中,人品差的话,看到那些抽不到SSR的没?基因嘛,毛估估有三万个,加上各种非编码RNA,蛋白剪切变异体,确实构成了课题中最复杂且最重要的变量,怎么挑基因,看看下面(科研真是个烧钱的活啊)。

三、表型

选好了基因,接踵而来的是对于表型的验证,疾病+基因+表型才是相对完整的故事。这个时候你就体会到研究模型的重要性,如果是研究中广泛采用的疾病模型就一定包含了稳定可靠的评价指标,即验证研究对象处于病理还是健康状态的实验方法。这里做肿瘤的小伙伴们笑了,各种体贴入微的试剂盒:凋亡、转移、血管形成、自噬……琳琅满目可供选购,按照protocol操作毫无压力。

同样是一个疾病的研究,也可以有不同的子方向,这就涉及不同的表型。脱离了具体功能表型,谈任何基因都显空洞,一个基因会存在多种表型,反之,一种表型可能涉及多个基因执行,其中排列组合所造就的Story潜力惊人。

论证表型最常用的是体外细胞模型,实验结果可重现性好,条件也相对简单。论证的方式往往是进行基因操作:假设靶基因有某种功能,将其表达上调可致使这种表型现象增强,而下调则出现表型作用减弱,则可以充分佐证该基因与这一功能之间的联系。也有些时候一个表型死活走不通,换个表型便柳暗花明了,这正是基础研究的虐心之处。

四、通路

具备了文章的基本结构,分子机制是拉分的关键。在明确了基因功能的前提下,如果回答Why的问题,则能够大大拓展研究的纵深。然而,机制研究纷繁复杂,要完全阐述清楚谈何容易,所以比较经济的做法是傍明星信号通路。所谓"明星",那就是万金油,往往出现这样那样的表型总伴随着某些通路关键节点的某种改变,揭示它们,或者说揭示其中一小部分就OK了,通过所研究基因与这些通路的相关性探讨,就可以华丽丽地写出有深度的Discussion了。

记住,我们的目标只是3-5分的文章。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