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大湖轶闻|艌溜子
山东省滨州市作家协会
文学作品展示平台
2月18日,去麻大湖游玩。骑车到王圈大桥时,在大桥南侧偶然发现一件近年不常见、前些年司空见惯的湖区活儿——“艌溜子”。
“艌溜子”这门手艺,截止目前几近失传,即便是会这门手艺的人,也大都已年逾古稀,再很难见到年轻人的身影。
记得六七十年代的时候,生产队里每年到了秋收之前,都会组织一帮懂行的人或从外地聘请一帮人,把全队里所有的、大大小小的溜子都拖到岸上来,运到生产队的场院里,“一”字摆开,五六个人,抑或七八个人围成一个圈,开始艌溜子。
先是打磨。几个人用锤子或凿子“叮叮当当”地敲敲这儿,试试那儿,把船体上起鼓、翘起、膨胀、糟烂、裂隙等原因引起的将要脱落的油腻或松动的地方,都一一清除一遍。还要检查是否有船板损坏的地方,也都要逐一修补完整。从早到晚,除去吃饭的功夫,每个人都是兢兢业业,一丝不苟,恐怕哪儿做得不好,抑或有闪失,以免造成不良后果。
紧接着,就是艌溜子了。先把好蔴、桐油、腻子(一种用桐油与石灰粉和成的、比较粘稠的耐浸泡耐腐蚀粘合剂)和扁钉(一种连接船板的扁形铁钉,一般都比较大,两头有钩)准备停当,各种大大小小的工具放在手边,这时才开始“艌”。“叮叮当……叮叮当……”,一直响个不停。先抹腻子,再把被桐油浸泡过的好蔴,捋成一小绺儿一小绺儿的,一锤一锤地敲进船板的缝隙里。敲完这儿,再去敲那儿。一天下来,这些船工都累得筋疲力尽,腰酸背痛,可那时他们没有多么高的待遇,也没有高人一等的感觉,他们就是普普通通的人,一天得到的是10个工分。
一只溜子往往要艌两三天才会完成。一个较大的生产队,一般有十来只溜子,要艌完这些溜子,大约需要一个月的时间。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大车小辆的涌入,人们不再喜欢用溜子运输芦苇、蒲草等水产品。先是“小拖马”,后来换成农用三轮车,再后来变成农用四轮汽车。
直到今天,麻大湖被列为“国家级湿地公园”,溜子这种古老而又时髦的水上运输工具,才被人们又重新想起,也才有今天“艌溜子”的情境。
我坚信,随着麻大湖湿地公园的不断开发和利用,溜子这种小巧轻便而又经济实惠的水上运输工具,一定会前途无量,成为广大游客的首选。
作者:魏立永,博兴县老湖滨人。山东省自学考试山东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现为锦秋街道清河学校一名小学语文教师。爱好古诗词和楹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