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可乐的封杀,七喜如何实现逆袭?
上世界60年代的美国,正是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如日中天一统江湖的时代,而此时的七喜汽水,恰恰就是在这样激烈的封杀下,一举突破两乐的强大封锁,绝处逢生。
当时的七喜是如何在瓶子没变,里面的饮料也没变的情况下实现了逆袭?
先来看一个概念—库勒雪夫效应。
俄罗斯的导演库勒雪夫曾做过一个实验,他让被试看一个普通男性的照片。
这位男士面部并没有明显的表情,从他的样子来看也看不出明显的性格特点。
研究人员告诉被试这个人是盖世太保的头目。
接着,被试就能从没有任何表情的脸上看到邪恶和厌恶。如果告诉被试这个人是抗击纳粹的英雄,那么被试便能在这张脸上看到友好和勇敢。
同样,如果库勒雪夫让被试在看这张照片前看一个死去的女人的画面,然后再看这个男人的照片,被试会认为这个男人很伤心。
如果让被试看孩子们开心玩耍的画面,然后再看这张照片,被试会认为这个男人很开心。
这是常见的电影蒙太奇手法,当观众看见两段无关联的影像时,会下意识将两者连接起来,为零碎的影像赋予逻辑性,这就是库勒雪夫效应。
除了电影,库勒雪夫效应也常被商品广告运用,让你将某样商品和某项你欣赏或向往的特质产生连结。
七喜的逆袭策略
1967年,软饮料主要被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所主导。
这个时候还没有运动饮料(佳得乐)、瓶装水、维生素水、有机绿茶等,饮料类别——可乐、根汁汽水、水果类软饮料——非常少且全部是碳酸饮料。
在水果类软饮料中,七喜主打柠檬口味,但因为它不是可乐,在消费者心中,它被当作一种治疗胃部不适的药抑或威士忌的配料。
七喜在消费者心中没有被定位为软饮料,因为它不是可乐,而对青少年目标消费者的调查结果更是证明了这一点。
当青少年被要求列举出约前7种的软饮料品牌时,答案全是可乐。
所以此时,并不是某个品牌占据了市场的主导地位,比如赫兹租车,而是某种子类别占据着主导,即可乐(可口可乐、百事可乐以及皇冠可乐)。
经过深思熟虑和讨论后,智威汤逊公司的客户和创意团队意识到,如果他们不将自己与可乐联系起来,消费者绝不会将七喜看作饮料,而这种状况会继续大幅抑制销量。
当“非可乐”一词被提出来时,房间里有三个关键人物——客户奥维尔·勒施、创意总监比尔·罗斯、一名年轻的文案人查理·马特尔。
奥维尔知道他们必须想法与可乐挂上钩,比尔·罗斯建议把七喜称作“无可乐”。
每个人都认为这种叫法很有趣,接着查理做了一个微小的改动——“非可乐”。
每个人都认为他们创造出了某种重要的东西,但还是决定再好好想想。
查理在我的纪录片中讲述了这个故事,几天后,每个人都意识到,“非可乐”绝对会产生重要影响,它将七喜与可乐联系了起来,但在同一个单词中告诉了消费者,它是不同的。
他们推出了三个非常简单的广告来介绍“非可乐”,并且在谈论七喜时总要与可乐扯上关系。
七喜通过“非可乐”的策略,关联了可乐软饮料的品类,这个关联策略很特别,跟往常的关联策略不一样,七喜没有说是可乐第二,或者是可乐之一。
七喜直接站在了领导品牌的对立面,关联了可乐软饮料这个强大信号,让自己摆脱被当作一种治疗胃部不适的药抑或威士忌的配料的认知,通过关联软饮料的品类信号明确了品类认知,降低认知负荷,精准对接消费需求,成功挤入了软饮料的赛道。
然而,七喜本身并没有什么改变,瓶子没变,里面的饮料也没变,发生变化的是七喜在消费者心中的形象——不再是胃痛药或配料,而是一款软饮料。
广告推出的第一年,七喜的销售大幅增加。
(完)
本文作者:湘江品牌营销战略创始人,欢迎互加微信交流营销战略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