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密关系中的依恋模式

在日常的工作室心理咨询个案中,因婚恋情感问题前来咨询的来访者几乎占了整个咨询来访者的60%左右,可见,情感这个东西在我们日常的柴米油盐的生活中经常被忽略了,为了生计,为了工作,为了生活,往往忽视了个人的情感问题,而真的情感出现问题的时候,却也是让人最为痛苦和挣扎的,让人觉得好像丢失了很重要的东西,迷失迷茫,不知所措,急需得到帮助。

恋爱中的亲密关系也是最能照出人原本样子的关系,在亲密的关系里真实的展现了我们身上所带有的印记,关于原生家庭,关于情绪情结,关于童年经历,关于成长中的积极体验与创伤......恋爱中两个人的关系也许是相爱相杀着,却还蛮享受着这样甜蜜的折磨,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

观察一下生活中各个小情侣,小家庭,在表面平静的关系下生活着,当你深入地去了解他们关系的时候,你会发现恋爱情感中有着一如我们婴儿一般的依恋关系,这一点也有心理学家在进行研究。你会发现,恋爱着的两个人之间的关系模式和婴儿的依恋模式有很多关联。

成人依恋理论

心理学家也研究了成人的依恋理论,说是“依附理论”也许会更准确,成人之间的依恋关系分为了:安全型、多虑型、超脱型和恐惧型。

他认为在恋爱的亲密关系中,人内心询问的依然是几个根本性的问题:

所依恋的对象在附近吗?

他接受我吗?

他关注我吗?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他/她就会在恋爱的亲密关系里感觉到安全、自信和被爱,然后可以自然探索周围环境和外部世界,与他人玩耍与交际。此为安全型依附的关系。

如果答案是否定的,则可能会焦虑不安,主动寻求跟随和呼吁。就像《我的前半生》里面作为家庭主妇的罗子君一样,习得性无助至精疲力竭,到失望抑郁的状态。则会是多虑型的依附关系

对这三个问题的自我内心回答除了外在的亲密对象的表现与表达,还有自我对自己的评价,自己是不是值得被爱的?自己是不是完全接纳自己的?自己是不是希望被关注的?如果自己对自己是不接纳的,觉得自己不值得被爱,则会容易在亲密关系中呈现恐惧型的依恋,想要爱又害怕对方不爱自己,因为自己就不爱自己。

也有的人不愿意去追求与单个个人的亲密关系,他/她的关注点更多的是在外界大自然或者某些自己感兴趣的领域,觉得亲密关系是非常麻烦的一件事情,要自己走一条独特的生活之路,此则呈现出超脱的依附关系

成人依恋 vs 婴儿与母亲的依恋关系

从成人的恋爱关系探索到婴儿与母亲的依恋关系,心理学家使用陌生情境实验将婴儿放置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中,让妈妈和婴儿在一起,离开,然后再回来。不同的婴儿会有不同的行为反应。

有的孩子会在妈妈离开时心烦意乱,吵着要妈妈,妈妈回来之后,安抚一下孩子的情绪就好,孩子还是会很开心的去玩耍,这是安全型依恋的孩子。这样的孩子占60%左右,统计出,这类孩子的妈妈大都会给予孩子的情绪和行为及时的反应。

有的孩子在妈妈离开和回来的过程中,内心很矛盾,既想得到妈妈的安慰又想“惩罚”擅离职守的父母。这类的孩子占比低于20%,据统计,这类孩子的妈妈通常对孩子的行为和情绪不太敏感,反复无常或是遗弃孩子。

有的孩子在实验过程中,不因与妈妈分离而过于痛苦,重聚时也会主动回避与父母的接触,注意力转移向他处。这类的孩子所占为20%,剩下的即为综合型的孩子。

对比一下,这样的亲密关系和婴儿时期对妈妈的情感依恋有什么区别?热恋的恋人之间巴不得“合二为一”,把对方吃到自己的肚子里,达到共生的状态,这和母婴关系有很大的异曲同工之处。心理学家Shaver将恋爱依恋的情感关系和母婴关系做了对比,总结出两者之间的关系:

  • 都会在另一方在身边和能够响应自己时,感到安全

  • 都有亲密、私人性质的身体接触

  • 当不能亲近另一方时都感到不安全

  • 都与另一方分享自己的发现

  • 都会抚弄另一方的面部,并都显示出相互间的迷恋和专注

  • 都会进行“身体交淡”

婚恋情感中的依恋关系与我们成长经历中的母婴关系、原生家庭、个人内心发展相关,所以,我们需要去调整自己的内在感受与联结,自我成长才能更好地促进关系的成长。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