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名相周必大在安仁留下的如烟往事!

“美丽安仁”璀璨历史文化之一

——宋代名相周必大与湖南安仁飘散不去的如烟往事

“周必大,字子充,号平园老叟。少英特,父死,鞠于母家,母亲督课之。绍兴二十一年,第进士,授徽州户曹。中博学宏词科,教授建康府。除太学录,召试馆职,高宗读其策,曰:“掌制手也 …...淳熙十四年,拜右丞相;十六年,拜左丞相。庆元四年薨,谥文忠......”,这是《宋史·列传第一百五十》记载的《周必大传》中的句子。

周必大本是江西庐陵人(今吉安市吉州区)人,他与数百里之外的湖南安仁有何渊源,为什么要来安仁,什么时候来的安仁?百度上的解释是这样的:

一、《安仁县志》载:“南宋嘉定年间(1208-1224),境内建立玉峰书院(今龙市玉峰岭上)、清溪书院(今排山宝塔坳),宋丞相周必大(今江西吉安人)布衣时曾游学于此”;

二、周必大从政40多年,71岁退休,不荣归故里-江西庐陵,而执意要回“玉峰书院”讲学,给“玉峰书院”增添了极大的知名度,增添了辐射全国的亮丽光泽。周必大著书八十一种之多,均为不朽精华文萃,传世佳作,被后人汇编为《益国文忠公全集》,其中的不少作品就是在“玉峰书院”所著和整理的。他的《杂记》、《诗话》、《类稿》都冠以“玉堂”二字。“玉堂”者,乃“玉峰书院”这所学堂也。

对于这些解释,只要是涉猎过安仁志史的人都知道这肯定是立不住脚的:其一,据元明清三代地方志书载,清溪书院“咸平间始建在县治西北冷水塘”,“绍兴年间徙建于城之西南二百余步清溪之上崇真观之右”,“嘉定五年(1212年)县令王槐迁建于城之东南隅”。众所周知,周必大是绍兴二十一年考中进士的,嘉泰四年(1204年)卒,也就是说周必大布衣时所游学的清溪书院应该是绍兴二十一年之前的清溪书院,即“城之西南二百余步清溪之上崇真观之右”的清溪书院,怎么可能会是嘉定五年以后才迁建于城之东南隅(即排山宝塔坳)的清溪书院呢?其二,综合现有史料分析,周必大游息玉峰岭时,当地并没有玉峰书院,玉峰书院建立的确切时间今虽无考,但笔者认为这至少应该是在周成名或者过世之后的事了,是当时的邑人为纪念周必大游息玉峰岭这段历史才兴建的书院。其三,上述观点言及周必大71岁退休之后不荣归故里而执意要到玉峰书院讲学以及《益国周文忠公全集》大多数作品是在玉峰书院撰写或整理之事应属杜撰。据周必大年谱资料记载,周必大嘉泰二年(1202年)复任少傅时已到了77岁高龄,嘉泰四年农历10月25日即卒于家中,享年七十九岁。可以说,周必大几乎就是在宦任上去世的,根本没有退休后的闲暇时光来交游讲学。而且,周之文集冠名“玉堂”与今天龙市乡之玉峰岭也无什么联系。

接下来与大家探讨一下周必大为什么要来到安仁的问题。对此,李成秋先生在其《安仁龙市'益相里’的由来》一文中是这样解释的:“…...一个江西人,为什么来到安仁?原因是多方面的:安仁本与江西交界,相隔不远。在宋代,安仁由镇升县,江西人或避难或响应朝廷开荒垦山的号召,纷纷来到百业待兴的安仁。据考,大部分安仁人祖籍江西。尤其是南宋绍兴年间,岳飞与韩京平定了湖南、广东、广西的盗贼,影响很大,吸引了周围不少的人来安仁。另外,从族谱记载看,安仁多数姓氏来自江西,安仁人与江西人渊源很深,来往密切,互以'老表’称之。加之当时的玉峰书院名气很大,因此周必大来安仁游学就在情理之中了”。站在历史学去伪除莠还原真相的角度,个人认为,这些泛泛而谈的理由仅仅是上文作者个人一厢情愿的臆测罢了,并没有足够的说服力。下面,本文作者拟从三个方面入手,逐一论证一代名相周必大与湖南安仁那段虽已逝去但却无法割舍的历史:

一、安仁历代不乏周必大游学本土的文字记载和坊间传说。

根据古衡州和安仁的现有史料分析,周必大游学安仁的大致时间是在南宋绍兴年间。因宋元以来特别是明代以前的安仁县志资料湮佚,所以想要从更早的安仁县志中寻找到这方面的文字记载是比较困难的,但这并从意味着缺乏其他的佐证资料。如现存最早的明《(嘉靖)衡州府志》即载有前人文字:“清溪书院在县西清溪,宋周必大尝读书于此。后中宏词,孝宗朝入相,后人因建书院。至正间县尹王雪岩重修、陈元明记”,说明至少在元代以前,安仁就有了为纪念周必大游学兴建(重修)书院的相关文字记载。当时记下这件事的陈元明也不是一般人,他是安仁县元代八开科唯一登科的进士。明弘治八年,时任衡州府同知吉州人邓淮“以见文忠之所以宜祠及公所以风励后学之意”,倡导在县城内文庙门左兴建了周文忠公祠,并特意邀请他的好友当时的提学副使沈钟为之记。

在沈钟写的《文忠公祠记》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宋文忠公周必大,尝读书安仁,今都名益相,以文忠为相,封益相国也,其山名周家山以公所居也。旧有书院在清溪之上,今废为仓场”。这说明在明弘治年间,原清溪书院的旧址仍在,只不过当时已经改成了地方储仓。明代天顺年间,当时的安仁知县施善(吉安人)和教谕彭禄(吉安泰和人)也都写有追怀周必大往事的诗。其中,施善诗云:“闻说先生未仕初,争于此地构精庐。清心寡欲十分学,净几窗明万卷书。得志盐梅调鼎鼐,济时霖雨沃菑畬。愿寻旧址新轮奂,拜仰英灵问绪余”。彭禄则诗曰:“丞相书斋枕水隈,伊谁继踵讲筵开。百年废址迷芳草,一片残碑剩绿苔。前代已陈经济策,后人还仰庙廓才。遗篇继问无寻处,独有文光射斗魁”。当然,明代以后的安仁士大夫阶层和文人墨客追思周丞相的诗文碑刻更加是不胜枚举。另《安仁县志·外纪·游寓》亦为之记:“必大字子充,江西庐陵人。布衣时游学安仁,读书于邑城南之清溪,东之玉峰。后举进士,孝宗朝入相,封益国公。邑人建清溪、玉峰两书院,因名玉峰之里曰益相。元末书院倾圮。今残存瓦砾,规模难辨”。除此之外,自元代以后周必大曾经游学或者游息的两个地方(即清溪书院和玉峰岭)附近就慢慢衍生了一个新的地名——益相图、益相里或者益相都,其所辖区域亦正好覆盖了原清溪书院和玉峰岭所在地及周边地区,并且孕化了安仁历史上有名的“地方八景”之一:玉峰琴韵。

二、周必大家族与古衡州安仁结下的千丝万缕的联系。

据考证,周必大家族原本是世居郑州管城的仕宦家族。其祖父周诜(字仁叔)生于宋熙宁庚戍年(1070年),后中哲宗元符三年(1100年)李釜榜进士,与当时衡州安仁的沈公权系同榜进士;宣和七年周诜调任江西吉州通判,遇乱遂定居庐陵。周必大的伯父周利见、父亲周利健均于政和八年(1118)同登戊戌王嘉榜进士,与衡州安仁人黄与权系同榜进士。周父利健中进士后,先后担任过邠州教授、大学博士和湖南北路提点刑狱官等官职。他的母亲王氏则是靖康时期担任过平江府(今苏州)知府的王靓的女儿。周利健奉命出使湖湘前,曾挈妻至岳父处辞行,因夫人有孕在身,遂留岳父处待产。是年(1126年)农历7月15日,周必大诞生于平江府。必大出生后的第二年五月初一,康王赵构在应天府(今河南商丘)称帝,庙号高宗,改国号建炎,史称南宋。此后不久,高宗以巡幸江南为名,弃中原而下扬州。建炎三年(1129年),周必大的祖父周诜在吉州通判任上期满,获悉圣驾在江南扬州,遂前往觐见述职。

当时,金兵正大举南侵,宋军败走,高宗乘船入海出逃,扬州沦陷。这一年的二月初四,周诜和陪同他前往朝廷述职的二儿子周利健不幸在扬州遭兵乱同时遇难(一说利健染病身亡),当时的周必大才刚刚满四岁。周必大父亲周利健是不是到过安仁,暂无可以佐证的确凿史志资料。但他出使湖湘并担任过湖南北路提点刑狱官多年的仕宦经历是属实的,再之他与同时期的衡州安仁籍进士黄与权系同榜进士,三是他的家乡庐陵与当时的衡州安仁虽属不同省份,但两地相隔仅200余公里,自古以来两地官方和民间的文化商贸交流活动就一直十分频繁。周必大的伯父周利见自政和八年登进士后,先后在解州(山西)、同州(陕西)、长安、黔州、广东等地任职,最后“再知辰州”,列赠金紫光禄大夫。周必大之所以在后来的跋文中说伯父是“再知辰州”,并不是说周利见两度到辰州任过职,而只是因为他之前就曾在辰州附近的黔州作过通判的缘故。无论周利见曾经通判过黔州也好,后来“再知辰州”也好,衡州安仁都是他通往故乡庐陵绕不过去的必经之地,尚且这里还有一个与他有着同榜进士之谊的安仁人黄与权和绍兴年间正在此地任职的大儿子周必达。

再来看看周必大的叔叔周利谦——据宋史和周家族谱记载,周利谦(1106-1146)字君则,先任安福县丞,南宋绍兴年间辟衡州安仁令。再者,周利见的大儿子也就是周必大的堂兄周必达(公元1118—1183年),在绍兴年间也曾长期监衡州安仁县赡军酒库(注:宋代酿酒机构向为官营,时称'官库’、'公库’”或'公使库’;到南宋时,各地陆续出现以赡军为名目的酒库,又名'赡军酒库’;赡军酒监的级别不高,跟县级主薄差不多,大概是正八品,但不隶属于地方,直属军队或者中央户部管辖)。隆兴元年(1163年)的时候,周必大在朝廷还只是担任个普通给事中的职务,因为与金安节等人上疏回驳孝宗任命宠臣龙大渊、曾觌为知合门一事未获准奏,只得自请外出奉祠(即请假回老家供奉先祠)。翌年,赋闲在家的周必大在写给当时的名仕张震(字真父或甫)的书信中仍然提到“…某有长兄右从政郎监衡州安仁赡军酒库”一事。这说明,一直到隆兴二年(1164年),周必达都还在衡州安仁监赡军酒库这个位置上留任。这一年,周必大还十分高兴的收到堂兄周必正(字子中,周必达的弟弟)自衡州安仁发来的书信:“子中兄自安仁遣书云,将以重九登髙祝融峰。且有借琼佩霞裾之语,戏作满庭芳以解嘲”。说明在当时,周必大一家与湖南安仁的联系始终没有离断。

三、周必大究竟在什么时候到过安仁游学。

关于周必大到安仁游学的大致时间,历代史志和民间传说的口径基本是一致的,都说是在他“布衣时”,或者“未仕初”。通过查证《周必大年谱》可以知道,周必大是在二十六岁的时候,也就是绍兴辛末二十一年(1151年)携进士第的,所以周必大游学安仁的时间只能在此之前,而不会在这之后了。因为,周既然在绍兴辛未就中了进士第,在当时而言就算是入了仕籍,不再是普通老百姓也就是古人所说的“布衣”了。为考证必大先生游学安仁的具体年代,近期先后研读了现存的周家族谱、《周必大年谱》、《益国周文忠公全集》和《宋史·列传第一百五十》等部分章节,从一些零零碎碎的文字中似乎找到了一些蛛丝马迹:周必大布衣时应该是两次到过当时的衡州安仁。

周必大第一次到安仁缘于他叔父周利谦曾经担任过衡州府安仁县的县令。这在他后来(淳熙九年三月九日)整理伯父利见写给郑庶书信的说明中(《跋伯父为郑庶手书》)可以看出一些端倪来:“绍兴初,叔父静江府君为衡州安仁令,某时年七八岁,因侍行而识武尉郑几仲…”。这段记述应该是符合当时周家实情的,周必大自四岁丧父之后,虽然大部分时间寄居在外祖母家由“母亲督课之”,但有些时候亦由四处为官的伯父叔父们照管,并多次随同他们漂泊异地他乡四海为家。从周必大自写的这段跋文可以看出,周必大七八岁大的时候,也就是在南宋绍兴二三年间,他就曾跟随“辟安仁令”的叔叔周利谦在衡州安仁生活过一段时间,并得以认识了当时的安仁县尉郑庶(字几仲)。对郑庶这个人,虽然现有史料上的记载笔墨有限:“郑庶,字几仲,安仁尉,又曾官襄阳”,但通过他与周必大和周家人一路的交往来看,应该算是一个有爱心、重情义、具才情甚至不乏幽默感的官人,绝不是头脑简单的一介武夫。郑庶对少年周必大幼爱有加,并几度与周必大的叔叔伯伯们同僚,先是在他叔父利谦手下做县尉,后来又在其伯父利见手下做僚吏。而且,这个郑县尉(宋县尉以阅羽弓手、禁止奸暴为职责)也算个文武之材,不仅懂得些拳脚功夫,诗也写得不错,现留存下来的唯一一首《水调歌头》词,后人多疑似是写古安仁钓矶石的:“千古钓台下,老尽去来人。倚空绝壁,朝暮秀色只如春。高持瀑泉千尺,洗到云根山骨,无处著风法。秋尽玉壶冷,别是一乾坤。问当日,中兴将,汉功臣。云台何在,寂寞谁复记丹青。争似先生标致,长共清风明月,不减旧精神。无限兴亡意,舒卷在丝纶”。其时,绍兴二三年间的周必大还只是个七八岁的懵懂少年,他少儿时代的这一次安仁之行,除了给自己留有一丝模糊的童年记忆之外,不可能会给当时的安仁人留下什么特别深刻的印象,更不可能让后人理解为是在此游学,为此邑人对此事知之甚少,邑志亦无此类记载。

周必大第二次到安仁大概是在他二十几岁备考进士前的那几年,具体时间应该是在绍兴十七年至十八年间。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周必大后来在《书赠茶陵谷若霖》一文中曾经回忆道:“…其后伯父再守辰阳,几仲(即郑庶)实为僚吏,某时年二十余矣”;周家族谱亦存有与之相对应的相关记载:“…二十二岁,伯父利见再守辰州,必大随侍”。恰好也是在这个时候,伯父周利见的大儿子周必达正在衡州安仁监赡军酒库。可以想象,周必大自辰州返还庐陵的时候,正好顺道在堂兄周必达任酒监职的安仁,旧地“游学”一段时间。这个时候的周必大正值风华正茂的年龄,他饱读诗书,周游邑景,吟诗作赋,挥斥方遒,自然为当时的邑人所称道。四年之后,周必大得以在原籍庐陵考中绍兴二十一年赵逵榜进士,此后仕途一路攀升,直到晚年官拜左丞相,殁后谥文忠,封益国公。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一代名相周必大“布衣时游学安仁”一说是可信的,其具体的游学时间基本可定位在南宋绍兴十七年(1147年)至十八年(1148年)之间。

“春花着雨即尘埃,何似深秋耐久开。菊尚无多饶瑞质,霜如有意护香腮”。在此,借用周必大《重九竹园见梨花怀子中兄》中的诗句,用以缅怀这位南宋时期一度为安仁杏坛学林带来清新文风的杰出政治家和文学家。

参考文献:《(嘉靖)衡州府志》、《(嘉庆)安仁县志》、《(同治)安仁县志》、吉安网《周必大祖籍探考》、《周必大年谱》、《益国周文忠公全集》、《宋史·列传第一百五十》、《跋伯父为郑庶手书》《书赠茶陵谷若霖》、邹锦良著《三十年来南宋名臣周必大研究述评》、郭兰著《周必大研究》等。

●来源:王禅

https://mp.weixin.qq.com/s/YE6pHcfje52vYuhQEtzT_w

(0)

相关推荐

  • 南墅学生到产芝书院游学,参观进士府,诵读《论语.学而第一》

    南墅学生到产芝书院游学,参观进士府,诵读<论语.学而第一>

  • 周清溪:仁豐里賦

    遠山之巔,星穹之下. 邂逅君子,温其如玉. 周清溪:仁豐里賦 若夫文昌閣畔,存廣陵乎千載:小秦淮邊,集古韻於一隅.方圓數百米,隱於鬧市間.街通南北,直如魚脊,而諸巷列次,橫排左右,狀若魚刺之細.黛瓦以 ...

  • 周清溪诗词近作

    远山之巅,星穹之下. 邂逅君子,温其如玉. 周清溪诗词近作 春從天上來 春草初生.算漸了微寒,來漾新晴.柳下梅染,天際波平.騷客未解多情.放扁舟何往,惹多少.別緒離聲.怯東風,與流紅暗去,夜雨偷零. ...

  • 周清溪:仍記當時漫載醪

    周清溪:仍記當時漫載醪 勿用弱冠生日分韻得姿字 黃葉蕭蕭欲下遲,行藏已定自由之.憐他潘鬢無須白,信此書生別有姿. 一歲人添詩卓犖,幾杯春到眼迷離.被寒梅朵香微泄,報與西風莫笑癡. 祝高涼新婚步韻  細 ...

  • 缑乡风情丨宁海历史上功名最高的人竟出自这个村,难怪宁海、临海、天台、三门等地的卢姓人都赶来祭祖

    卢原质像 探花郎卢原质的文脉运气及其他 文/天姥老翁 2016年4月24日,暮春时光,天气雨转阴,来自临海.天台.三门及宁海本地的深甽.力洋等地的卢氏后代700余人集会桑洲田洋卢村,思祖祭祀,盛况空前 ...

  • 周清溪:楊壽采風五首

    远山之巅,星穹之下. 邂逅君子,温其如玉. 周清溪:楊壽采風五首 1 即興 飽聽蟬聲唱,悠悠共一車. 鄉情留遠思,詩興到農家. 地氣驕陽熱,南風稻浪斜. 路邊爭看處,木槿紫薇花. 2 登曉煙亭 且拾亭 ...

  • 南宋名相周必大与益相文化

    作者:李 琼 林 近年,具有地方特质的地域文化.乡土文化悄然兴起,如雨后春笋.安仁龙市就是一个典型代表.在仁人志士的大力支持下,有一批离退休老同志正在努力挖掘.精心梳理着龙市文化--"益相文 ...

  • 宋代名相范质:心中有万般无奈

    宋初,虽然赵匡胤仍然任命范质为宰相.首辅,但范质丝毫也没有欣慰之感.人家沐浴新朝,欢天喜地,他却郁郁寡欢,一直忍受着良知的问责与道义的鞭笞.士大夫最看重的是什么?名节也! 周世宗柴荣临终前将妻儿老小全 ...

  • 北宋名相与黄石的一段因缘 | 黄石往事

    故乡读书会 ◆  ◆  ◆ ◆  ◆  ◆ 挖掘历史资源,服务文化建设 ◆  ◆  ◆ 鲜为人知 今日沙村 梅山墨迹:北宋名相范纯仁留在阳新的风雅遗痕 文|余一梦 据说,宋人范纯仁在阳新县留有墨迹,不 ...

  • 弟弟来嫂子家吃饭,弟弟留下一盒烟就走了,嫂子打开后蒙了

    淼心娱乐送关注昨天03:03李大妈今年有60好几年,从小就是一直生活在农村,因年轻时,老伴走得早,所以李大妈一个人辛辛苦苦把两个儿子抚养长大,作为一个单亲妈妈来说,真的有不容易!时间过得也快,一晃就到 ...

  • 宋代最杰出的十大词人,呕心沥血留下十首诗词佳作

    唐诗宋词,总是让人沉浸在或温婉或忧伤或激昂的情绪之中,经常读一读这些优美的诗词佳作,会提升整个人的精神境界,让人在诗词的浸淫当中,感受到一种美好和优美. 1.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 ...

  • 北宋名相被贬后,即兴抒情写下一首词,还原宋代初年词坛现状

    北宋名相被贬后,即兴抒情写下一首词,还原宋代初年词坛现状

  • 宋代高僧一生只留下一首绝句,惊艳了世人

    在很多人的印象当中,古代僧人日常的生活,都是吃斋念佛诵经打坐,甚是枯燥无趣.但事实上,却也有一些僧人颇有风雅之趣,他们也喜欢舞文弄墨,吟诗造句.虽然关于他们的诗篇,流传下来的少之又少,可其中却不乏经典 ...

  • 宋代民间史书留下宝贵记载,能够流传要感谢技术进步,是什么技术?

    中国古代记录历史大多重视官方史书,但是作为中国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民间史书也是重要的参考资料,很多重大的历史问题,需要民间史书给予补充,没有民间修史,中国的历史就是不完整的. 今天我们要说的这部书就是 ...

  • 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在金陵留下诸多诗词

    2021年01月08日   16 :气象新闻/老南京   稿件来源:金陵晚报 李清照(1084一约1151),自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山东济南)人.中国宋代杰出的女词人.她的诗词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