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解酸化之基础知识(一)
生活污水厂的进水中往往含有一定比例的工业废水(来源于城市工业园区),而工业废水中的COD大多为难降解成分,往往需要水解酸化把这部分难降解的COD进一步转化为可降解的COD,继而提高生化池进水的可生化性。
1. 原理
一般污水厌氧生物处理包含四个阶段:水解、发酵产酸、产乙酸、产甲烷。经此过程后,进水颗粒COD可转化为溶解性COD,难降解COD转为CH4、CO2、以及可溶性易降解COD等。
1)水解:大分子有机物通常难以透过细胞膜(选择透过性)而无法被微生物细胞吸收利用,于是,微生物就通合成并分泌水解酶的方式,将这些大分子有机物在胞外转化为小分子溶解性有机物,使其可以顺利进入胞内并被吸收。如一些兼性厌氧菌或专性厌氧菌利用细胞分泌的水解酶,将多糖、蛋白质、脂类转化为单糖、氨基酸、长链脂肪酸等物质。下式是以依赖多糖水解酶而进行的化学反应:
C12H22O11(蔗糖)+H2O→C6H12O6(葡萄糖)+C6H12O6(果糖)
C12H22O11(麦芽糖)+H2O→2C6H12O6(葡萄糖)
(C6H10O5)n(淀粉或纤维素)+nH2O→nC6H12O6(葡萄糖)
2)发酵产酸:水解过程所形成的可吸收有机物进入细胞内,在胞内酶的作用下,继续转化为更为简单的小分子有机物(挥发性脂肪酸VFA,脂肪酸的一种,一般是具有1-6个碳原子碳链的有机酸,这些短链有机酸共同特点是具有很强的挥发性,故称挥发性脂肪酸),如乙酸盐、丙酸盐、丁酸盐、CO2和H2等。
在发酵产酸过程中,有机物很大程度上即作电子供体,又作电子受体。酸化产物的组成取决于厌氧降解的条件、底物种类和参与酸化的微生物种群。微生物也可以利用部分酸化产物进行厌氧增殖。
CH3CHNH2COOH(丙氨酸)+2CH2NH2COOH(甘氨酸)+2H2O→3CH3COOH+3NH3+CO2
CH3(CH2)14COO-(棕榈酸)+14H2O→8CH3COO-+7H++14H2
CH3(CH2)15COO-(17C脂肪酸)+14H2O→7CH3COO-+CH3CH2COO-+7H++14H2
C6H12O6(葡萄糖)→2 CH3CH2OH(乙醇)+2CO2
3)产乙酸:丙酸盐、丁酸盐可以继续进行发酵转化为乙酸盐、CO2和H2,但是该反应要求产物H2及时消除,降低对正反应的抑制作用。另外需要说明的是,有一种叫做同型产乙酸菌的微生物,可以利用H2和CO2合成乙酸。
CH3CH2COO-(丙酸盐)+3H2O→CH3COO-+HCO3-+H++3H2
CH3CH2CH2COO-(丁酸盐)+2H2O→2CH3COO-+H++2H2
2HCO3-+4H2+H+→CH3COO-+4H2O
CH3CHOHCOO-(乳酸)+2H2O→CH3COO-+HCO3-+H++2H2
4CH3OH(甲醇)+2CO2→3CH3COO-+2H2O+3H+
CH3CH2OH(乙醇)+2H2O→CH3COO-+H++2H2
4)产甲烷:由古细菌产甲烷菌来完成,产甲烷菌主要有两种:一种直接利用乙酸盐,将其分解为CH4和CO2;另一种将CO2和H2合成为CH4。厌氧消化产生的CH4约有72%源于乙酸盐;稳态条件下,最终反应器内的气体中约含65%CH4,35%CO2。
4H2+CO2→CH4+2H2O
CH3COOH(乙酸)→CH4+CO2
4HCOO-(甲酸)+4H+→CH4+3CO2+2H2O
5)其它:系统内的H2大多源于长链脂肪酸、丙酸盐及丁酸盐的氧化过程;一般有H2产生的反应,容易受到H2分压的影响;水解和产酸发酵一般互绑,因为两者为同一微生物种群按先后顺序来完成不同过程;产乙酸和产甲烷互绑,后者把产物H2消除,进而促使前者不受抑制。
2. 微生物
1)水解酸化菌:这些非产甲烷微生物由多种兼性和专性厌氧细菌组成,包括梭菌属、厌氧消化球菌、双歧杆菌属、脱硫弧菌属、棒状杆菌属、乳杆菌属、放线菌属、葡萄球菌属和大肠杆菌。兼性细菌可以把系统中的溶解氧消耗掉,进而可以实现严格的厌氧环境,对专性厌氧菌也是一种保护。参与水解酸化的酶类有:蛋白水解酶、脂肪分解酶、尿素分解酶、纤维素分解酶等。
2)产氢产乙酸菌:奥式甲烷芽孢杆菌S菌株,将乙醇发酵为乙酸和氢气;降解丙酸盐、丁酸盐的产氢产酸菌,分别将丙酸盐和丁酸盐转化为乙酸盐和H2。
3)同型产乙酸菌:利用H2将CO2还原为乙酸,如伍德氏产乙酸杆菌、威林格氏乙酸杆菌、乙酸梭菌、嗜热自养梭菌等。
4)产甲烷菌:产甲烷菌利用的有机底物只有甲酸、甲醇、乙酸。产甲烷菌分类上属于古细菌,是严格的专性厌氧菌,它主要又分为两大类:
氢型产甲烷菌:甲烷杆菌目、甲烷球菌目、甲烷微生物菌目和甲烷吡咯菌目,它们从氢的氧化中获得能量,使用二氧化碳作为碳源,但生物合成产率较低。
乙酸产甲烷菌:属于Methanosarcinales目,其下含有两个属具有转化能力,甲烷八叠球菌属和甲烷发菌属,它们将乙酸盐转化为CH4和CO2。前者细菌呈球团状,后者呈长杆状至细丝状。通常由于较长的SRT及较低的乙酸盐浓度,甲烷发菌属在厌氧反应器中占优势地位,但八叠球菌属具有更高的比生长速率和半饱和系数。
5)硫酸盐还原菌:可将系统内的硫酸盐还原为硫化物,而高浓度的硫化物对产甲烷菌有毒害作用。该类型细菌为专性厌氧菌,形态多样,但都具有将硫酸盐作为电子受体的共同特征,并根据电子供体的不同分为两类:以多种有机化合物作为电子供体,将其氧化成乙酸盐,并将硫酸盐还原成硫化物,如脱硫弧菌;将VFA,尤其是乙酸盐氧化为CO2,并将硫酸盐还原为硫化物,如脱硫杆菌属。
3. 其它
1)pH:水解酸化菌对pH的敏感度不及产甲烷菌,前者适宜范围为4.5-8.0,后者为6.6-7.4。从上述反应式可以看出,氨基酸分解过程中会产生NH3,进而导致pH升高,甲酸生成甲烷过程亦会消耗H+导致pH升高,而其它情况下,pH基本是处于产酸下降状态。反应器内酸浓度的增加导致系统酸化,进而会抑制产甲烷细菌的活性。一般主要通过CO2/HCO3-缓冲系统来维系系统的酸碱平衡。VFA虽是弱酸,但其酸性仍大于碳酸,系统需要HCO3-缓冲,其来源要么是进水,要么是氨基酸分解产生,要么是外部投加。至于两相厌氧消化中的产酸相,即通过调整pH为5.0-6.5来营造适合水解酸化菌的生长环境,淘汰喜好中性偏碱的产甲烷菌。
2)产率:由于厌氧反应的自由能变化相对较低,厌氧细菌的生长产率系数远低于有氧氧化的相应值。水解酸化和产甲烷的典型合成产率系数和内源衰减系数分别为0.06VSS/gCOD、0.03gVSS/gCOD和0.02g VSS/g VSS·d和0.008g VSS/g VSS·d。产酸细菌的生长速率较快,世代时间短,一般10-30min,而产甲烷菌生长缓慢,世代时间长,一般4-6d。对于两相厌氧消化中的产酸相,可利用较短的水力停留时间将产甲烷菌“冲出”系统,
3)温度:一般认为,产甲烷菌在35℃和53℃时,可以达到较高的消化效率,推荐温度是25-35℃。而水解酸化适宜温度区间较大,有研究表明在13-31℃下,仍能发挥稳定的水解酸化效果。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在较低的温度下,长链脂肪酸降解速率会下降,导致系统产生泡沫。当然,低温造成的影响,可以通过低负荷进水和较高的污泥浓度来弥补。
4)原本想多了解些水解酸化的内容,但看着看着发现水解酸化和产甲烷基本被捆绑在一起,进而涉及到完整的厌氧生物处理过程。上述内容算是简单的了解下厌氧生物处理过程中的一些基本知识,虽然与水解酸化的设计内容关联不是很大,不过先这样吧。
参考文献:
1. 贺延龄. 废水的厌氧生物处理.
2. 胡纪萃等. 废水厌氧生物处理理论与技术.
3. 王凯军等. 城市污水水解(酸化)—好氧生物处理工艺研究(一).
4. Metcalf&Eddy. WastewaterEngineering Treatment and Resource Recove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