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VP发生【骨水泥渗漏】,就是要抗凝!
骨水泥渗漏(CL)是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通过CT扫描确定的CL的发生率为63%至87%,虽然大多数CL的发生并不会产生明显的临床症状,但是CL的发生也会导致一些严重的并发症,如肺部水泥栓塞、脊髓受压等,甚至导致患者死亡,并且有报告显示,骨水泥渗漏患者出现临近节段新发骨折的发生率显著增加。因此确定其危险因素对预防CL的发生至关重要,下面就让我们通过几个病例来了解一下发生CL该如何处理。
一位63岁的女性主诉左腿轻微肿胀,腰骶部下部疼痛。患者L3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2 个月前成功接受了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我们科在入院时怀疑有新的椎骨骨折。
入院第2晚,患者洗澡时突然昏厥,经抢救,将其抬回床上并补充电解质液休息后,逐渐清醒,恢复正常。第二天,进行了脊柱磁共振成像、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和超声检查。没有发现新的脊椎骨折。超声检查未发现双下肢动脉或深静脉有重大异常。检测到水泥渗漏,从 L3 水平开始迁移至 L1 水平,并悬浮在下腔静脉(图 2),右肺动脉再次检测到骨水泥渗漏(图3)。 一般保守治疗4天后,患者情绪激动,左腿开始肿胀。每天使用 3000 单位低分子量肝素的一般抗凝治疗。再次进行相关血液检测,结果显示:D-二聚体浓度:9.45 mg/L(正常范围:0-0.55 mg/L);血红蛋白浓度:69 g/L(正常范围:115–150 g/L);红细胞计数:2.43 × 10^12/L(正常范围:2.8–5.1 × 10^12/L),血细胞比容:29.1%(正常范围:35%–45%)。患者随后诉左下腹轻微疼痛,无反跳痛,疑为急性腹腔出血。此后,对腹部进行了增强型计算机断层扫描。检测到下腔静脉和双侧髂静脉血栓栓塞,左髂腰肌周围也检测到下腹部血肿(图5)。
图2 CT显示,水泥渗漏从L3 (a)(白色箭头)开始,迁移到L1 (b)(红色箭头),然后悬浮在下腔静脉(c)(红色箭头)。
图3 CT显示在右肺动脉中检测到另一个水泥渗漏(红色箭头)。
图5 增强CT显示下腔静脉(a、b、d、e)和双侧髂静脉(c)血栓栓塞(红色箭头)。检测到左髂腰肌周围的下腹血肿(c)(白色箭头)。
在咨询我们的血管介入医生后,抗凝治疗暂时停止。进行了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进一步证实了我们的诊断。然而,由于血栓栓塞形成的范围很广,在手术过程中没有进行进一步的介入治疗,例如栓塞提取和过滤器插入。然后,我们安排了一个多学科团队来寻求帮助,并向我省著名的血管专家寻求帮助。专家根据经验建议,最终会形成一个广泛的静脉侧支网络。因此,推荐保守抗凝治疗。
患者随后被转到血管科进行进一步的抗凝治疗,并进行3天的输血和营养补充的保守治疗。病人的病情稳定了。在计算机断层扫描上检测到溶解并稳定的左下腹部血肿(图6)。因此,每天服用5000单位低分子量肝素进行抗凝治疗是正常的。幸运的是,患者病情稳定,左腿肿胀开始好转(图7)。她在第21天出院,开了一张每日10毫克口服利伐沙班的处方。该患者的长期随访正在进行中。
图 6 CT显示左侧髂腰肌周围有溶解和稳定的下腹部血肿(红色箭头)。
图 7 照片显示患者左腿肿胀减轻。
来源:Hu Y, Wang Y, Yu Z, Li X. Cement-associated thrombotic embolism in the inferior vena cava and bilateral iliac veins after 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 a case report.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edical Research. September 2021. doi:10.1177/03000605211046115
患者,女,58岁,于注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骨水泥的椎体后凸成形术(L2 L4)后第1天发生心绞痛和呼吸困难,怀疑急性冠脉综合征转至心内科治疗。
血液检查显示肌钙蛋白和D-二聚体水平升高。行冠脉造影无狭窄病变,但发现了无法识别的不透射光状物(图A)。
行胸部X线断层扫描发现因胸部骨水泥渗漏,致多处肺动脉栓塞(图B)。
超声心动图发现右心室处有细长致密心内容物,与水泥栓塞表现一致(图C)。
心脏内外科团队对病例进行充分广泛讨论后,决定给予保守治疗,予以抗凝。
4天后,行常规超声心动图和胸部X线断层扫描显示心包积液和右室壁穿孔(图D)。
转心外科急诊手术,行胸骨正中切开术,于右室壁穿孔部位取出一个5 cm×2 mm大小水泥栓子(图E、F)。患者住院一段时间后,转至康复中心。
来源:Patrick Swojanowsky, Maria Brinkmeier-Theofanopoulou, et al. A rare cause of pericardial effusion due to intracardiac cement embolism. Eur heart J.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