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去世后,日本友人为他做了个脸模,无意间将其DNA保留至今

引言

清代《说呼全传》:“恩纶加惠全忠孝,呼氏流芳千古闻。”成语“流芳千古”便出自于此,指美名永传于后世。历史上很多人勤恳一生,只为了求得流芳千古。想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往往需要一个人对国家、社会作出巨大贡献。众所周知,在我国风雨飘摇的近代史中涌现出许多文学大家,其中能当得起这个词的却不多,但鲁迅先生绝对称得上千古流芳。

自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发现DNA双螺旋结构以来,越来越多的领域开始用到DNA技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英国遗传学家杰弗里斯发明了DNA鉴定技术,我国于1987年首次将DNA检测技术应用于破案。如今,DNA鉴定技术用于侦察、亲子鉴定等领域已经十分普遍,大部分国家也建立了自己的DNA数据库。

打开凤凰新闻,查看更多高清图片

▲DNA鉴定中心

01

现在我们从血液、头发乃至皮肤碎屑中提取DNA都十分容易,想要了解过去的人的DNA却往往十分困难,不过也是有特例的。这位为数不多地保留了DNA样本的已故名人,就是我国著名文学家、革命家鲁迅先生。他于1936年10月19日病逝,其日期远在DNA发现之前,更远在DNA检测技术出现之前。那么鲁迅先生的DNA究竟是如何被保存下来的呢?这要归功于一位日本人。

鲁迅,本名周树人,是我国近代文学奠基人,翻译文学开创者,现代思想解放运动先驱人物。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3月,鲁迅曾赴日本留学,期间受到触动决定弃医从文,并于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8月归国。在日本期间,鲁迅交到了一些日本好友,并对于日本文化有了深刻了解,也为他的作品对日本乃至整个东亚产生影响,奠定了基础。

▲鲁迅画像

02

在日本,鲁迅堪称“国民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大江健三郎曾说过:“我一生都在思考鲁迅”。日本作家藤井省三曾著有一本《东亚视域下的鲁迅言说》,其中称鲁迅《故乡》一文是“珠玉般精美的小说”,还在其中详细介绍了《彷徨》中每一篇文章。

比起《呐喊》,《彷徨》中的思考无疑要深入得多。鲁迅在《彷徨》中所刻画的人物,不仅适用于当时的中国,也适用于东亚每一个国家。东亚所有国家都属于儒家文化圈,在西学东渐之时,所有东亚人都在精神上感觉到了迷茫。而鲁迅对于儒家文化的思考和批判,在混乱社会中的迷茫与求索,写出了每一个东亚人在那个混乱年代的心境。其小说中刻画的种种情境也不仅仅见于中国,而是发生在东亚每一个国家。

▲《彷徨》书影

03

鲁迅的作品在中国近代思想史留下浓墨重彩一笔,对东亚各国,特别是日本和韩国的近代思想也产生了一定影响,因此他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他病逝后,许多普通群众都主动前来为他送行,第一天前来吊唁的人数就有近五千人。他生前的一位日本好友奥田杏花也前来吊唁,并表达了希望用石膏做成脸膜,留下鲁迅遗容的愿望。

在征得鲁迅家人同意后,奥田杏花将石膏敷在鲁迅脸部,拓下这位伟人定格的一瞬,随后将这个脸膜送给了鲁迅家人。但由于技术并不特别成熟,脸膜里不小心粘上了鲁迅部分胡须和眉毛。

▲鲁迅石膏遗容

后经查证,脸膜中共有20根胡须和2根眉毛。这22根毛发,也让鲁迅成为已故名人中,为数不多留有DNA数据的人之一。1951年上海鲁迅纪念馆建好后,鲁迅家人将这个脸膜捐给了纪念馆。现在,鲁迅先生的遗容还在其中供人瞻仰。

其实,鲁迅本人对死亡的态度向来豁达。毕竟这一生中,他经历过太多生离死别:七岁时幼妹夭折;十三岁时感情甚好的小姑产后去世;十七岁时,六岁幼弟因肺炎死亡。他的小说《白光》中描写了一位屡试不中后精神失常,落水而亡的书生,原型就是他一位叔祖。鲁迅生前面对死亡这个话题时十分从容,他不仅从容为妻子许广平留下遗嘱,甚至在去世前一个月时写了一篇文章《死》。在其中,他表示:“仆生长危邦,年逾大衍,天灾人祸,所见多矣,无怨于生,亦无怖于死。”

▲鲁迅葬礼旧照

结语

鲁迅先生曾表明:不得因丧事收任何人的钱;要赶快处理遗体;最后他希望所有人都忘记他,不要纪念关于他的任何事。现在看来,最后一条愿望显然是没能满足。鲁迅先生出殡之时,自发而来的送行队伍便有数十里长,可见大家对先生的钦慕。面对这样一位为中国文学事业和革命事业均作出巨大贡献的伟人,世人始终铭记他的贡献和功劳,先生的精神始终永垂不朽。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