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古的中医

中医学,是中华民族六千多年集体实践的结晶,是经过长期集体实践的检验,充分证明中医是治病、防病、诊病、疗病和保健的真理。

中医学的起源:

中医学的出现,无疑与人类的发展、华夏民族的出现而同步,与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实践相并论。现在所言的中医起源,如:动物本能论、神学宗教论、圣人创制论、巫医转化论……,无疑从各方面论证了这种说法。

诸如,伏羲制九针,神农尝百草,轩辕论内经,禹益制酒、伊尹制汤液,以及,戏说的商纣王与妲己议论胎儿姓别故事,从另一角度看出,人们很早就已经关注孕妇体态与胎儿的性别关系问题,还有《山海经》中出现的一些病名,道人炼丹希望延年益寿等……。都是中医学理论的具体实施与体现。这些实践范例,都从各方面说明了中医学出现的时间和学说的高深。

中医学确实出现得很早,从伏羲、神农和黄帝时期,很多理论已经开始并广泛应用于世。到东周、或秦汉之际,中医学已经步入了成熟阶段。如:宴婴论疼病、扁鹊说病、秦国的医和、医缓,……

中医学的支柱:

从华夏民族成熟,到春秋时代的“百家争鸣”,以及《史记》、《吕氏春秋》、《淮南子》,《左传》等众多史料都表明,中医学理论与人类发展和生存环境紧密相关。

《内经》言:“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还说:“夫上古圣人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都在告诫我们,医病之根本所在。

应该说,《神农本草》、《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这五本古籍是中医学说的理论支柱,但它们真正的来源是先祖们的生活和生产实践。

近年出土的一些历史文物,有利地佐证了中医学理论的依据和基础。如:汉马王堆出土的《五十二病方》、《十一脉》及武威出土的《治百病方》等。

到了两汉、三国、两晋时期,医药名人倍出: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三国华佗的中医外科和麻醉散、晋王叔和的《脉经》,皇甫谥的《针灸甲乙经》(含《素问》、《灵枢》、明堂孔学针灸治要》),葛洪的《肘后方》。说明,这时期的中医学理论已经步上更新的台阶。

南北朝以后,更有陶弘景的《神秘农本草经集注》,隋代巢元方的《诸病原候论》,唐代孙思邈的《千金方》、《千金翼方》,王焘的《外台秘要》等。都在有力地推进,中医药学说的发展。

中医学的高峰阶段,应该在宋朝以后。其中,主要是宋代四部医学大书《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太平惠民和济局方》、《政和经只类证本草》,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等,都是流传千古的举世名著。

中医学的基本内容

中医学理论,包含了内外妇儿五各种医疗诊治的学科和专业;但是,其中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则应属针灸唯大。在有限的史料之中,可以查阅的有:

“伏羲制九针”

把针灸归于伏羲氏,说伏羲制九针,说明针在医之前。也许针法不是伏羲氏本人发明,至少也是伏羲氏时代,或以前出现的治病方法。不管如何,针法是伏羲氏时代的产物应该没错。

《内经·灵枢》解释:“九针之名,各不同形。一曰鑱针,长一寸六分;二曰员针,长一寸六分;三曰碮针,长三寸半;四曰锋针,长一寸六分;五曰铍针,长四寸,广二分半;六曰员利针,长一寸六分;七曰毫针,长三寸六分;八曰长针,长七寸;九曰大针,长四寸。鑱针者,头大末锐,去泻阳气;员针者,针如卵形,揩摩分间,不得伤肌肉,以泻分气;碮针者,锋如黍粟之锐,主按勿陷,以致其气;锋针者,刃三隅以发固疾;铍针者,末如剑锋,以取大脓;员利针者,大如嫠,且员且锐,中身微大,以取暴气;毫针者,尖如蚊虻喙,静以徐往,微以久留之,而养以取痛痹;长针者,锋利身薄,可以取远痹;大针者,尖如挺,其锋微员,以泻机关之水也。”

针这样充分的系统化,是因“用针之法”也同样是很讲究的。中医用针必用气,用针之法随病而移。《灵枢》说:“刺之而气不至,无问其数。刺之而气至,乃去之,勿复针。”还说:“凡刺之道,必通十二经脉之所别,五俞之所留,六腑之所与,合四时之所出入,五脏之所溜处,阔数之度,浅深之状,高下所至。”

十二经络(未包括任督二脉)的出处,应该是在古时所称的“十二原”。《黄帝内经》中,对十二原的内容是有明确说明和解释的。古人针灸与医疗,很重视人的肌体构成性质和四时变化及环境等影响因素。

针灸治疗,应该是先祖们在生产和生活的过程中,在社会实践的经验里得出的结果。因为按压、按摩,及把握、束扎、放血等都是最直接、最简单、最原始的扶平疾痛手段。必然会成为生产力低下的原始社会治疗病痛的首选方法。由此而产生的针刺疗法,一定在原始的医治疼痛中,起到很大的作用。

很明显,针刺治疗是中医的外部治疗方法

针刺的作用主要在于刺激人身的相关机体,特别是五脏六腑受到针的刺激,会有不同的反映。针灸正是利用这些反映来调理和治疗疾病。

《内经》称五脏:

“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其华在唇,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

称六腑:胆为清净之腑,胃为水谷之海,小肠为受盛之腑,大肠为传导之腑,膀胱为州都之宫,三焦(分上焦、中焦、下焦)为决渎之官。

可以说,五千年前,人体解剖学的理论已经在中华民族的体系中孕育和产生。人们已经知道五脏六腑,十二经络和任督二脉。华夏民族中,人体脏器的概念不是近代才开始的。中医学的理论从五六千年前就已经开始产生。中医的实践从针灸开始,与人类的产生同步。

可能会有人怀疑,古时没有解剖的概念,古人是怎么知道心、肝、脾、肺、肾和大肠、小肠、膀胱、胃、胆、三焦这五脏六腑?

此事并非奇特,古传《庖丁解牛》是那么神奇,“官知此而神欲行,依乎天理”。一把刀竟用了19年,依然锋利,并由此派生出“游刃有余”的成语。解剖牲畜尚且如此神通,可见解剖人的学问也必十分精通。古人的日常生活中是有很多机会看到人体内部构造的。如:野兽祸害,战争杀伤,剖腑杀害、野蛮刑罚,如车裂、凌迟、分尸、腰斩,甚至食人心等行为,都会造成人体内脏器官表露的现象。所以,医者明白人体内容构造的机会是极多的。

针之后,是“神农尝百草”。

尝百草的过程,没有丰富的植物知识和自然知识,是不可能完成的。神农氏尝百草,必须有尝百草的“必然性”和“全部过程的完整性”,以及“尝试结果的乐观性”。那么,是什么原因促使神农氏要施行“尝百草”这样的行为?一定是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时,社会有这种必然要求。只有社会急迫需要,神农氏,或者那时的人们才会去首先尝试百草的味道和作用。并且尝试结果,一定是人们所预期的结果;否则,不会成为留传后世的美誉。那时的社会,是从牧业、渔业和狩猎走向农业的时代,以粮食和蔬菜、鲜果为食已经广泛展开。人们一定是已经知道,有些不同的植物对治疗人体疾病有不同的疗效和结果,才会出现神农氏为了百姓尝百草的壮举。

《素问》言:“草生五色,五色之变,不可胜视。草生五味,五味之美,不可胜极。嗜欲不同,各有所通。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脩明,音声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先祖们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养生之道。他们知道:草生五色、五味,是人体津液相成、五气所养,精神所生的源泉。在先祖社会正常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必然会产生中医理论的基础。

有草药,必有医疗诊治的方法和手段。由此衍生的望闻问切诊病手段,应该与中草药同时产生。也就是说,炎帝时期,中医药事业肯定有突飞猛进的进步,才可能有中医药以后的发展。

“神农尝百草”的结果,是华夏民族得到了中医药的恩赐,民族的生活和生产得到了生理学的保证,也得到了人类社会的保证。

从此,由中医的针灸外部治疗方法,进入到内外治疗相辅相成的中医全面发展时期。神农氏的壮举,开创了中医药发展的新纪元,是中医事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黄帝内经》把中医药事业推向成熟。

黄帝执政以后,命歧伯主管医药治病的事业。歧伯不负重望,开创了华夏民族医药事业的更大进步,以黄帝内经为名的中医大典从此诞生。

《黄帝内经》与《伏羲八卦》、《神农本草经》三本典籍,并列为中国历史著名的“上古三坟”。有利地说明了《内经》的产生时代与背景,也说明了其中内容对中华民族的重要性。《黄帝内经》,虽然经后人多次补充,整理完善;但仅从其名称上讲,一定是始于黄帝或黄帝时期无疑。

《黄帝内经》内容广泛,道理深奥,论说明确;真正是“上穷天纪,下极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更相问难。”无所不及。不单是医学典籍,也是人生至理铭言。它包含有:医学、药学、易学、生理学、解剖学、植物学、养生学、哲学、天文学、地理学、气象学、心理学、社会学、材料学等多学科知识。其中重要的论说内容之一是:“生气通天”,是指人生之气与大自然的“气”有机相关,互为作用。人的气不谐调,或与自然之气不和协就会生病,因此治病必须考虑人体自身因素和环境因素。

《黄帝内经》中对各种病因、病理,和脏器机理、生理现象、精、气、神、血、津、液等生理机能和身体变化,以及诊断、医疗、治理、养护等各方面都有非常详细地论述,让读者无不惊叹其高深的论理。

黄帝时期的华夏民族医药事业,无疑是在充分地发展过程中。为以后夏商周时期中医药的提高过程,奠定了全方位的发展基础。妲己论体态与胎儿性别时,已经是中医学理论成型的时候。到扁鹊识别病在皮肤、病在肌肉,病在骨髓,可预知人的生死等,诊病水平之高已经超乎人们的想向。也标志着那个时期的中医治疗水平,充分说明了这一时期中医诊断和治疗的高超。

史料中留给后人的、众多的、高超的中医治疗范例和病案,都充分说明这一时期的中医诊治水平,甚至高于现代医学水平。后期的华佗等中医救死、刮骨、开颅、开胸各种外科手术,例例惊世骇俗。《三国志》中记载华佗施行的手术,从麻醉到结束都是一个人完成。对同种病例的医疗效果,远远超过现代医学中由复杂团队完成的严密手术。这样惊天地、泣鬼神的伟业,这些祖国医学的脊梁人才是怎么做到的?他们是人不是神,他们却实实在在做着神仙才能做的事。

中国两次冠状病毒广泛性的肆孽,都是中医技术起到了极大的挽救作用。充分说明了中国中医是医学理论和实践的完胜者,也给那些反对中医的跳梁小丑们当头一棒!

中医理论博大精深,能够登上中医学宝塔顶尖的人物并不在少数。中医学说的成就也决不是现代人看到的那么一点点,所以我们不能不向高深的祖国医学施以崇高的敬礼。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