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中医,为什么要背熟《伤寒》《金匮》条文?
中医尊仲景为医圣,为医界圣人。有什么道理?为什么不尊《内经》的作者黄帝歧伯为医圣?因为《内经》只是给中医理论提出生理病理大纲,且以针灸治病为主。临床具体操作,尚未达到精密程度。到了东汉张仲景手里,才集古今大成,把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给人们辨证治病,给出了规矩准绳。如果能熟读条文,日久自能前后贯通。临床之际,面对纷繁复杂的诸多症状,自能理出头序,有条不紊。或豁然开朗,迎刃而解。
学象棋,有棋谱。不看棋谱,摸索一辈子,也是手下败将。学武术,必先练功,练套路,然后按套路练对打,然后才练自由散打。古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万赖声说:“熟练套路三十套,不会打架也会打”。我说:“背熟伤寒三百条,不会治病也会治”。
有不少人,讥笑背书为笨功夫。说只要理解了就行,不必背诵。好象他们才聪明,才知道投机取巧。其实这是真正的害人之谈。比如说,水气能引起几十几百种病,但是什么时候该用什么方?如果不熟记条文,到头来,只会一脸茫然。治水方剂很多,什么时候该用苓桂术甘汤?什么时候该用真武汤?什么时候该用大小青龙汤?泽泻汤?十枣汤?五苓散?只有在背熟条文的前提下,用心思索,认真比较,才会知道水气在什么情况下,该用什么方。
比如泽泻汤,其主治是“心下有痰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苓桂术甘汤的条文,则是“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一个头眩厉害,一个有气上冲,起来才头眩。所以高血压严重头晕,有时可以径用泽泻汤治之,每有良效。有冲气上冲的,则必须用苓桂术甘汤。至于五苓散的主证,则是“渴”与“小便不利”,十枣汤的主证,是水气充斥上下三焦,最为严重。“太阳中风,下利呕逆,……,头痛,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十枣汤主之”。总之,条文不烂熟于心,到应用之时,就不能触机即发,不能“见病知源”。只会一脸茫然,心无定见。
我有一好友,大学毕业,喜爱中医。据说到处拜师,花了好几万。可是每到临床,就满头雾水,不会治病。原因在哪?就是不肯去背诵《伤寒论》和《金匮要略》,胸中无物。曾经一起喝酒,劝他要去背诵伤寒金匮,反斥我为笨蛋。说只要理解条文意思就行,不要去死记硬背。其实不背是根本不行的。为什么不行?因为当时以为理解了,一到实际应用时,又腹中无物,忘得光光了。所以拜师再多,费时再长,到头来仍是“嘴尖皮厚腹中空”,误人误己而已。
至于治疗急性发热,即西医所说的急性细菌病毒感染性发热,如果熟悉了伤寒论条文,多能手到擒来,应手而愈。似乎没有不效如桴鼓、不立杆见影的。西医不知道《伤寒论》,所以不会治病。一个小小感冒,或头痛咽痛,也往往把人治死。我村一男子,30余岁,去年冬,因咽喉痛,去医院,被治成白血病。花了200多万之后,命就没了。当今一般咽喉痛,多属寒邪外束,一付麻附辛,不到一块钱,可以药到病除。四年前,一老妇忽然音哑,投以五六克麻附辛末剂,半日后,病如失。如果去医院,又来挂瓶消炎,寒上加寒,怎能不死?
所以说,医院是疾病制造厂,一点不假的。
熟读伤寒金匮,是学好中医的最佳捷径,是学好中医的秘中之秘。如果去学明清叶吴的温病学,去背汤头歌诀,去背药性歌诀四百味,那么穷其一生,永远只是不会治病的庸医。我在自学中医途中,因开始无人指导,瞎摸瞎撞,就曾因此浪费了大量宝贵时间。
民间中医陈彩声记于2020,10,31,凌晨。
手机微信号ccs138602,62364。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