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不科学?还是科学本身不够科学?

《易传·系辞下》: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
《三字经》:三才者,天地人。
三才思想在中国文化中可谓源远流长。
《黄帝阴符经》:天地,万物之盗。万物,人之盗。人,万物之盗。三盗既宜,三才相安。
万物盗取天地之阴阳二气而生,人盗取万物之气而养,万物盗取人之智慧灵气而延绵不息。
万物盗天地而生,人盗万物而养,万物盗人而成。
三盗只有适宜,也就是遵循大自然的规律,那么天地人才能三才相安,如果不遵循大自然的规律,过度盗取,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万物不遵循大自然的规律,就会无法繁衍生息。
人如果不加节制的利用万物,开发大自然,就会造成自然生态的破坏,最终遭到惩罚,也就是我们说的大自然的报复。
万物如果在人类的智慧下没有节制的被开发和繁衍,同样也会遭受大自然的惩罚。
在天地人三才中,万物是很规矩的,按照着自然法则去运行。人则是有灵性的,也就是说人可以不那么规矩。
《道德经》中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人亦大,说的就是人是有灵性的。
人如果遵循大自然的规律,去合理开发万物,就会三才相安。人如果滥用自己的灵气和智慧,不合理的开发万物,就会三才不能相安,引发系统的混乱。
中医理论下的中药,同样适用于三才理论。
《神农本草经·序录》:上药一百二十种为君,主养命以应天。中药一百二十种为臣,主养性以应人。下药一百二十五种为佐使,主治病以应地。
《神农本草经》同样呼应了天地人三才理论。为什么是365种药呢?因为一年有365天。法三百六十五度,一度应一日,以成一岁。
中国文化就是这样法天则地,先有天文历法,后有人文文化。文以载道,化成天下。中国文化起源于天文历法。为什么要对应天地呢?因为人也是天地的造物,天地是母系统,不遵循母系统的规律,就要受到惩罚。
一年365天,一天对应一度,所以本草经中有365味中药。
这是时间纬度对中药的影响。因为不同的时间纬度,对应着不同的天气气候,也就形成了不同的药材。这就是天对中药的影响。
现在为什么我们所掌握的中药远远不止365种呢?因为这是对时间纬度更加细分的结果。
包括对中药的采摘,都能细分到是上午摘,还是下午摘,亦或晚上摘,这都会对药性产生不同的作用。
同样的药材,长在不同地域,疗效就会不同。这就是地气对中药材的影响。
道地药材,就是某种中药,最初的发源地。因为不同的天地之气,会孕育出不同的中药。中药是在天地阴阳二气的共同作用下产生的。
同样的季节,不同的地方就会长出不同的中药。这就是天地人三才中,地对中药的影响。
后来人们逐渐不讲究道地药材了,随便选块地,大规模种植,看着是同样的中药材,其实徒有其表,而无其实,因为药中所蕴含的地气不一样了。
中药发挥作用,一定是以人作为参考物。因为最终需要用中药来治病的,是活生生的人。
比如拿小白鼠试验药性,再用到人身上,很有可能效果就会不同。
正如视频中所说的,中药发挥作用,是中药与人体的合象,产生的作用。脱离了人,无法谈中药。
天气和地气都对中药产生影响。而药物本身的头,身,尾,作用于人体时,也会发生不一样的作用。这大概就是天地人三才中的“人”对于药材的影响。
用生物分子学的标准去衡量中医,本身就是很愚蠢的削足适履。
一个化学分子式,如何表达上午采摘和晚上采摘对中药的影响?如何表达不同地域同样的药材,疗效不同?如何表达同样的药材,头身根的效用不同?完全没法表达。
因为在生物分子学看来,都是一样的分子式,都是同样的有效成分,但怎么就不一样了呢?
答案很简单。因为生物分子学研究的仅仅是一个小小的分子,或者说他们眼中的“有效成分”。
而事实上,真正的有效成分,根本不是所谓的那个小小的分子。
一个中药之所以发挥出那样的功效,是由天地人三才共同的作用力产生的。
一个中药材中,包含了天气,地气,人气(药材的头身尾的不同),三气共同作用,才有了中药的药效。
这才仅仅是一味药的药性。如果算上中药的配伍,不同的药材配合到一起,又将产生出千变万化的气的异化和作用,这个时候,你用现在的科学,一辈子也研究不出来到底是什么样神奇的力量,让这些看似简单的花花草草,很轻松的就把人们的疾病给治愈了。
中医不科学?还是科学本身不够科学?
好文推荐:
不是中医不科学,而是“科学”还解释不了中医
钱学森:中医是顶级的生命科学!
洛克菲勒集团的资本阴谋:打着“科学”的旗号消灭中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