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振声原创散文丨见证“通天路”——“感受西藏”后记,诵读:明媚
见证“通天路”
——“感受西藏”后记
作者/李振声
诵读/明媚
在人们心目中,西藏远在天边,高悬云端,是个可望而不可即的神秘地方。人们之所以有此感觉,不仅因为它海拔太高,更是由于交通闭塞,完全隔绝了与内陆的联系。上世纪70年代我们部队在那里进行消灭“无图区”的测绘会战,年年赶着牦牛进测区,那时大伙的唯一期盼,就是在青藏高原修条铁路,让我们坐着火车进去测图。
然而,在青藏高原修铁路谈何容易!不仅需要巨额资金,而且高山缺氧,气候恶劣,地质结构复杂,生态环境脆弱,还需要攻克数不清的世界性技术难题。但是,天大的困难也难不倒共产党人。1953年,毛泽东主席亲点王震出任铁道兵司令,指示一定要把铁路修到喜马拉雅山。从1956年勘察设计,1958年开工建设,中间虽遇3年自然灾害暂时停工,但最终西宁到格尔木的第一期工程于1979年铺成通车。2001年2月,中央再次做出重大决策,批准建设青藏铁路二期工程并于当年6月开工,2006年7月1日青藏列车终于通到了拉萨。
通车那天,我是坐在电视机前收看实况转播的,热烈的场面令人兴奋不已。然而只有来到青藏高原,坐上天路列车,亲眼见识了这条飞天巨龙之后,才能更深刻地体验到它的神奇与伟大。
青藏铁路是人类铁路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创造了众多世界之最:它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铁路,最高点为5072米,其中海拔在4000米以上的路段长达960公里;它是世界上最长的高原铁路,仅格尔木至拉萨的总里程就有1142公里;它是世界上穿越冻土里程最长的高原铁路,冻土区里程超过550公里;它有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铁路车站,唐古拉山车站海拔为5068米;它有世界上海拔最高最长的冻土隧道,风火山冻土隧道海拔为4905米;它有世界上最长的高原冻土铁路桥,清水特大桥的全长距离为11.7公里;它有在世界高原冻土铁路上运行的最高时速,冻土地段为100公里,非冻土地段达到120公里……从1804年英国人德里维斯克制造出第一台蒸汽机车、1825年英国人史蒂文森修建成第一条双轨铁路以来,任何一个国家的铁路史上都不可能创造出如此众多的世界之最,它的建成通车,为世界铁路建设树起了一座丰碑。
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极端脆弱,一旦破坏可能就永无恢复。为了永久保住青藏高原的原貌,建设者们科学设计、精心施工,处心积虑地保护这里的山水植被和高原生灵。比如青藏铁路所经之处多是被称为“全球自然净土”的高原草甸,为了把施工对它们的破坏降低到最低程度,凡对必用之地的草甸植被先行切割剥离、集中保存养护,待施工结束后再填补回铺恢复原貌。再比如青藏铁路需要穿越一段65公里长的高原湿地,为保护这块“高原肾脏”,施工人员要先挖一块与湿地等深的洼地,再将原来的湿地连水带草一并植入其中,铁路建成后,湿地面积不仅没减,而且还有所增加。还有在铁路经过的可可西里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不仅在设计时尽量采取绕避方案,同时还专门设计了33条专用通道,以保证这些高原生灵自由通行正常生活。
在空气稀薄的青藏高原,人站着不动也有身背50斤面粉的沉重感觉,如果再进行高强度的施工作业,其艰难程度可想而知。党中央、国务院亲切关怀建设大军,按照“先生存、再生产”的要求,在沿线建立了144个医疗站,为参建人员定期体检、发放药物,确保生病职工能在半个小时之内得到有效救治。同时建立了17个制氧站,配置了25个高压氧舱,确保职工每人每天有不低于两个小时的强制吸氧时间。由于措施得法保障有力,数十万筑路大军在高寒缺氧的“生命禁区”挑战极限鏖战5年,53万人次就诊,却没有一人因高原病死亡的记录,这不能不说创造了高寒地区施工作业史上的又一个奇迹。
青藏铁路的建设,实现了一代人的梦想,完成一个世纪的穿越,它是中华民族巨龙腾飞的象征。然而更深层的意义在于,它体现了党对藏族同胞的深情关爱,为西藏结束了一个时代,开辟了一个未来。
【作者简介】李振声(男),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东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山东老干部诗词学会会员,退休前供职于山东省财政厅,曾任党组成员、纪检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