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 | 如何修复一本古籍
莲子计划
“敦和·莲子计划”书院基金由书院中国基金会与敦和基金会共同发起,本文介绍的“中国书店古籍修复用纸研究及定制项目”是本计划中评的17家项目之一。
装潢旧籍有传人,粉白骇红气象新。变化神奇于腐朽,丛残整理更为今。
——历史学家、文献学家谢国桢为中国书店题
古语常言书有水、火、兵、虫“四厄”,古籍修复便是抢救图书于“四厄”。这些流传千年的古籍,正是由无数先贤的保护才历经历史的风雨走到如今,向你我诉说这逝去的波澜壮阔。在北京琉璃厂有一家百年老字号,他们以装裱修复碑帖、书籍、字画著称,斋号“肄雅堂”,即现在的中国书店古籍修复中心。
「大红案与糨糊」
大红案是修复的专业工作台,台面以大红漆成,用红色可轻易看出破损之处;学习修复古籍时,师傅们教的第一步就是治糊——视书页情况采用浓淡不一的糨糊
「检测」
以现代仪器检测古籍纸张成分
肄雅堂,开设于清光绪年间,是清末民初京城古籍修复装潢最负盛名的店堂。店主丁梦松,河北束鹿县人,除收售古籍外,以修复碑帖书籍、装潢书画最为著名。许多闻名行业的古籍修复师都出自“肄雅堂”。1958年公私合营后,中国书店合并了包括肄雅堂在内的111家私营古旧书店,书店里许多擅长古籍装订、修补技艺的老师傅汇集于此。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书店先后有三代装裱修复传承人,为博物馆、图书馆、文物单位以及个人,修复古籍40余万册。
「选纸」
古籍印刷用纸与修复用纸达上百种之多,修复不同的古籍应选取不同的纸张,要考虑纸张的功用、薄厚、质地、帘纹、色彩等因素
2008年,中国书店的肄雅堂古籍修复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然而,随着一批老师傅的离去,这项传统的古籍修复技艺也面临着后继无人的窘境。目下当今,中国书店已成立了“肄雅堂古籍修复技艺工作室”,并以师带徒的形式积极培养古籍修复人才,以使该技艺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
「各式修复工具」
与古为徒,凿楹纳书。肄雅堂修补破损古旧图书是一项特殊技艺,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脆弱的书籍经过聚散转手、天灾兵焚,许多遭受到损毁,有的甚至千疮百孔、破烂不堪,这都需要娴熟的技艺去修复。据了解,一部破损严重的古籍都要经过配纸、补破、溜口、倒平、衬纸、捶平、齐栏、打眼、下捻、上皮、包角、订线等几十道工序,一招一式甚为考究。这“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使得肄雅堂的古书修复技艺传承人被人们尊为“古书医生”。他们巧夺天工的古书修复技艺,被誉为古代典籍的“续命汤”。
无以计数的古旧书免于水火兵燹,得以典藏,为国家、民族留下永久的历史文化记忆。不仅需要高超的修复手艺,而且修复材料也不容忽视。待修复的纸质古籍,从南北朝到民国跨度1500余年。这期间,作为古籍物质载体的纸张,其制作原料与工艺均发生了很大变化(甚至部分纸张的制造工艺已经失传)。不同时期、不同原料、不同工艺的纸张,在性能与功用上千差万别。因此,古籍修复工作中经常会遇到缺乏适合破损古籍的修复纸张的问题。
「补书」
“裂薄纸如薤叶以织补,微相入,殆无际会。自非向明、举而看之,略不觉补……”
——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
「修复」
“须具补天之手、贯虱之睛,灵患虚和,心细如发,又须年力甫壮,过此则神用不给矣。”
——明·周嘉胄·《装潢志》
修复用纸是延续古籍生命的重要保障,选择合适的修复用纸,对于保护、延长古籍寿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解决修复材料匮乏的问题,中国书店古籍修复中心以明清古籍印刷用纸制作原料与工艺的分析为基础,计划与造纸机构合作制造用于古籍修复的专用纸张,为古籍修复行业贡献自己的力量,本次申报“敦和·莲子计划”书院基金的即为此项目。目前,已检测了200余种有代表性的明清古籍,总结出50余种古纸分析表,并对目前正用于修复的30余种现代纸张进行了检测分析,了解了当前造纸的优劣。
「修复前」
「修复后」
明代周嘉胄在《装潢志》中谈到:“为病笃延医,医善则随手起,医不善则随剂而毙…不遇良工,宁存故物。”古籍修复需要一双手,一颗心。这不仅仅是单纯的技术问题,更关系到祖国文化遗产的保存和利用。
「感谢中国书店古籍修复中心为本文提供图片及相关注解」
“敦和·莲子计划”书院基金由敦和基金会与书院中国基金会共同发起,以包含书院在内的传统文化教育、传播推广机构中的优秀项目为资助对象,以资金资助为主,辅以品牌传播、专家智力对接、运营管理能力提升等系列帮扶活动。最终有10个项目分别获得2万元、5万元、8万元不同额度的资助。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