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丨倪熊 一年四季只放一部老电影的影院
图文/ 倪熊
【作者简介】倪熊,曾为电视台记者,现为自由媒体人。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自从1980年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庐山恋》上映以后,竟然成为好几个吉尼斯记录之类的世界之最,比如“放映场次最多”,比如“用坏拷贝最多”,比如“单片放映时间最长”等等等等,而且这些记录并没有就此停止,还在持续不断地每日刷新。这都是因为,在江西庐山的牯岭镇上,有一座电影院,叫庐山恋电影院:一年四季,只放一部老电影《庐山恋》。几十年来,持之以恒,孜孜不倦,乐此不疲。
说起来这就是个奇葩,还不是一个奇葩,是两个。一个是关于电影的奇葩,一个是关于电影院的奇葩。
就电影本身而言,没有太多值得说道的。当时社会背景下,女主角张瑜以海外归侨身份在片中换来换去20几身服饰可以称之为一个亮点,尤其让女孩子们趋之如骛有个羡慕的对象有个爱美的示范。还有就是那句翻来覆去20多遍让人不得不学会的一句有复杂单词组成的英语短句:“I love my mother land.I love the morning of my mother land.(我爱我的祖国,我爱我祖国的清晨。)”
说是说有个爱情故事的主线,其实根本算不上,邂逅罢了,对男女双方而言都是一个意外的副产品而已,羞羞答答,朦朦胧胧,不过是青春期的懵懂萌动。就像这电影的产生,也是一个意外的副产品:编剧是江西九江作家毕必成,到上海电影制片厂文学部参加一个剧本修改,闲来无事弄了个《庐山恋》稿子。
现在说起来更像庐山旅游局委托做的宣传片赶时髦拍个微电影之类的东西,主要着力点在于展示庐山的美丽风光。以庐山主要景点:花径、仙人洞、含鄱口、芦林湖、白鹿洞书院、望江亭等十二处为背景,由情带景,由景传情。那个张瑜郭凯敏含糊其辞朦朦胧胧的爱情故事其实就是为了避免就事论事的枯燥,掺杂点儿似是而非的爱情人物,还有点儿牵扯上辈老人国共两党分分合合的斯皮轧账,门当户对的文化背景教育程度家庭生活等等的三观问题,顺便着歌颂祖国的壮丽河山。
没想到上影就拍了,没想到就成了传奇。与其说寄托着整整一代人的爱情旗帜与情怀,其实就是个因缘际会机缘巧合,原因只是那个社会比较单纯。我在90年代初上山度假疗养时,和同伴们晚上无聊还兴致勃勃走到东谷去又看了回,后来二零零几年上山就门口转悠了会想想还是去烧烤喝酒聊天了。这回也是,中午吃饭时还有兴趣说晚上没事要不去看个电影吧,下午走得地方一多,同伴是两个爸妈年龄估计都够不着张瑜郭凯敏的年轻人,反复纠结细细思量之后说还是找个好吃的地儿尝尝美食吧,那个剧情实在太Low了,估计进去之后也看不下去的。
值得一说的倒是那个执着的一根筋似的,好像一劳永逸永远只放映一本电影《庐山恋》的庐山恋电影院。
自从1885年英国传教士李德立来到这里,把庐山牯岭作为避暑胜地之后,英、美、法、俄、意等基督教会便纷至沓来,牯岭镇上教堂林立。河西路438号,建于1910年的庐山基督教礼拜堂,现在也算是庐山最古老的基督教堂之一了,也是目前庐山仅有的一所正在使用中的基督教堂,又被称为小礼拜堂,可容纳200人聚会。
这座礼拜堂原是英国基督教会医学会堂,后来被“牯岭美国学校”借作教室,解放前又被改作基督教小礼拜堂,蒋介石与宋美龄夫妇在庐山期间经常到这里做礼拜,至今保存完好。就在这教堂正门的右手靠河边,中间隔着一大片斜坡大草坪的,就是我们传奇般的庐山恋电影院。这还是一栋老建筑,是建于1897年的基督教协和礼拜堂。
1960年,教堂被改造成了电影院,取名“东谷电影院”。直到时至今日的不久之前的炎炎夏日,我已经第三次上庐山,仍然看到电影院每天晚上依然雷打不动的三场放映时刻表。当然,其间间或也有不放电影的时候。比如,2002年年底的时候,正值《庐山恋》在这开始周而复始连续不断单一放映20周年之际,上海“大世界基尼斯”总部曾颁给该片“在同一影院放映场次最多的单片”称号。而也就是在那年,本来这家只是在此前20年间以放映《庐山恋》为乐子后来渐渐地变成为己任的电影院,也借此机会趁腔势利大张旗鼓大动干戈彻彻底底改头换面装修一新,郑重其事正儿八经干干脆脆更名为了庐山恋电影院了。
这一晃,又是17-8年的过去了。因为影片还寄寓了海峡两岸人民渴望祖国统一的美好愿望,而且这一愿望至今依然还是个愿望,估计这庐山恋电影院就还得放映那个传奇般的电影《庐山恋》,并将继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