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商不过是智商的一种表现罢了

最近知乎老给我推送诸如“什么时候你发现一个人的智商很高”,“有哪些智商高到不需要情商的案例”这样的回答,不知道是不是这个话题突然在知乎上火了起来。

一个挺有趣的回答:

截图自知乎

还有一些让人惊叹人与人的差异大于人与狗的,太长这里就不截图了,给个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65407029/answer/299115371。

那来聊聊智商吧,说到智商不可避免的会说到情商。记得小时候在媒体上能看到不少吐槽“高智商低情商”现象的文章,家长们也乐于教育孩子不要成为死读书的“书呆子”,戏谑一番陈景润袜子一脚一个样什么的。这导致了从小学到高中,号主自心底恐惧着“书呆子”这个意象,保持成绩有余力的前提下,甚至有意地培养自己一些不是很主流的兴趣——篮球尚算正常,唱歌也不算特殊,早恋已犯校规,饭局场面话可能有点超纲,游戏什么的主要天生手残强求不得(摊手),总之多有涉猎。结果是,号主侥幸地摆脱了“书呆子”的风险,从目的达成度来看,还算蛮成功的。

那为什么能成功呢?回头看来,什么“自控力”,什么合理安排时间的技巧等等,要说可以吹一个小时,不过那都是给高中学弟讲经验的漂亮说辞,整件事的关键就只有一句“保持成绩有余力”——无非也是消耗智商换情商罢了。

铺垫了这么久,本文的主题出来了:情商,不过是智商的一种表现形式罢了。无论从培养还是执行来看,情商都需要智商作为基础呀!

我们通常说的情商是什么呢?百度百科的简短解释“情绪、意志、性格、行为习惯组成的商数”,更简单地来说,就是一个人在处理不同事情时的表现。我们也可以粗略地将这种表现分为对人和对事。

先说对人,大概这个分支指的是人“待人接物为人处事的成熟、礼貌、有风度…(还可以加上许许多多形容词)”。这句话说得轻巧,实际上很多时候大家都忽略了它最本质的意思。这句话完整的表述应该是,在特定的社会组成和社会习惯下,表现得成熟、礼貌、如何如何。整句话的关键,实际上是在前面这个前提里。

这个前提有多重要?举几个例子,如果在印度用左手拿着食物递给别人,如果在中东国家烹饪猪肉款待当地人民,如果在欧美国家第一句话问对方贵庚,都可能会被打的。换个环境,某个行为是成熟礼貌还是粗鲁轻薄是很难说的,也就是说,所谓的成熟礼貌如何如何,本质是“是否距离这个环境的平均水准过远”。这个水准千差万别,那么对情商的评判标准也就千差万别。我们通俗讲的“这人情商不高”实则说的是“这人跟一般人不太一样”。

那么为什么不太一样呢?这个问题就残酷了。很多时候我们倾向于理解成“他们不懂得要迁就社会平均水平”,透着鄙视,但真是如此吗?不妨想想迁就社会平均水平目的是什么呢?是因为需要与他人保持良好的关系,保持自己的社会地位,那么是不是可以这么理解,如果不需要社会生活,就不需要迁(屈)就?

号主其实不理解那些高智商的人怎么想的,不知道他们是否也有强烈的社交需求,确实可能有时候会有天才因为孤寂、被排挤而自杀,被报导出来并被添油加醋宣传一番。但这种新闻往往影响大于实质,让人觉得全天下的天才都因为孤寂而难以生存。虽然没做过统计很难下结论,但号主以为,天才,若是找到了喜欢的项目钻研进去,与我等凡夫俗子开展社交活动的吸引力,自是微不足道的。智商一旦差距过大,双方就没有对话的必要,试问我们何曾想过与蝼蚁社交,与老鼠把酒?我们没想过,因为他们根本不懂我们说的话——那想想为什么天才给人的感觉总是孤僻的,难道不是因为我们听不懂他们说的话么?若硬是要说这是孤寂,倒不如说是一种高处不胜寒,无人能听懂的寂寞,这种寂寞,有情商就能排解吗?硬要他们降低谈话的智商水平来适应我们的社交,将这个定义为情商,对他们公平么,或者有必要么?情商于他们,又有何用?

恐怕前面那句“他们不懂得要迁就社会平均水平”,将不懂得改为不屑于要稍微贴切一点吧。

说完执行,再来说说培养。号主在中学时期“有意”培养一些也许能称得上“情商”的东西(小时候在农村没怎么见过世面,那些都不懂,中学才开始注意了),到后来场面话、客套话张口就来,一开口就“您”啊,“请”啊,成了自然。我们把这个叫做情商么?在目前的社会习惯下似乎是的,那这些怎么来?

且不说高中为什么能在学业之外腾出时间来搞这些,真要把情商当作一门学科,系统地学,想要精通恐怕需要强大的记忆力和急中生智的反应速度,这些技能怎么来?

曾经看过一个关于演员的动漫,女主是一个新晋的舞台剧演员,某天去向她老师请教演技。老师说“演坐公交”,女主马上抬起手作出拉着拉环的样子,身体微微摇摆,模仿汽车行进的晃动。老师又说了一句“演坐电车”,女主几乎是下意识地,手放低了一些,身体摇摆的方向和幅度也有了变化。女主对此惊讶不已,老师点了点头,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演技,就在你身体的记忆里。”

不是说人生如戏,全靠演技么?演技,就在平时收集起来的点点滴滴——看到别人茶杯空了就倒茶,别人问一句时事有观点就讲没观点就引述觉得还算靠谱的别人的观点,快要冷场自觉找话题,或者把自己满肚子倒背如流的冷笑话拿出来讲一讲,感受谈话中哪位伙伴受了冷落就委婉地伸出援手,遇到问题多找几个角度去想,揣测别人话里的话…

可怕的是,从最低级的端茶递水场面话到高级的思虑周全电子多,“情商”全是可以训练出来的,一套再简单不过的pattern,看得多,知道得多,自己举一反三得多,就全出来了。这些全都藏在记忆当中,都是“身体的记忆”,我们所谓的“脑回路”不过是过去经验对现实的一种映射。而所须的强大的记忆力跟迅速调动记忆片段进行对比分析的能力,怎么听,都是我们所谓“智商”的范畴。

换句话说,倘若天才发现情商有价值(实际上时刻表现得很有修养很有情商,是挺累的),真的把自己武装起来,稍微学习一下,任谁又能在所谓“情商”上胜他们一筹?在一些影视作品当中,诸如日剧《神探伽利略》,妮妮演的电影《福尔摩斯》等,主角都是高智商,情商是后学的,或者在某些行为上根本不屑于与世俗同,就是如此——智商高的人,若是想学学情商,甚至把周围的人耍得团团转,又有何难?

真正厉害的人,他就是“厉害”,而不是“某方面很厉害”,万物相通,拥有将一个领域推到顶峰的智商,想攀另一个高峰,也不会太过费力。高中时,“语文也可以用数学的学法”是老师常挂在嘴边的话,确实,都是pattern的重复和组合而已,有何区别?

说完对人的情商,那对事,也不言自明了。对事的情商主要是说对某些特定事件的反应,比如对新设备、新软件、新技能的迅速掌握和精通的能力,情绪控制能力、意志力等。

就挑情绪控制来说吧,通常的情绪控制教育都是教人看开一点,多想想事情的各个方面,开拓思路,发散思维。除了抑郁症的情况,大抵也是智商负责的工作。

所以,情商不过也是智商的一个表现形式罢了,“高分低能”是句傻话,其本质可能要么是这人智商不够高,要么是不屑于提高自己的情商罢了。庆幸的是,我们的教育出于种种原因,从没有鼓励过“智商不够,情商来凑”。

还想起来前段时间一篇关于奥数天才付云皓的文章,引起了很多争议。作者就是从一个“社会平均”的认识水平出发去理解付云皓的选择和遭遇,文中随处可见对付云皓空有很高的智商却情商不够,最终失败了的嗟叹。实际上却是没必要——天才在想什么,我们怎么会懂,怎么能以自己之心度天才之腹呢?

感谢阅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