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鉴赏辞典》第四百七十一首《春山夜月》(于良史)
【篇目】
【作品介绍】
【注释】
【译文】
【作者介绍】
【赏析一~~赏析四】
【中唐·于良史·五言律诗】
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
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
拼音版:
[作品介绍]
[注释]
[译文]
[作者介绍]
壹/
文学赏析
此诗载于《全唐诗》卷二百七十五。诗的开头二句点出:春天的山中有许多美好的事物,自己游春只顾迷恋玩赏,天黑了,竟然忘了归去。这两句,提纲挈领,统率全篇。以下六句,具体展开对“胜事”与“赏玩忘归”的描述。一、二句之间,有因果关系,“多胜事”是“赏玩忘归”的原因。而“胜事”又是全诗发脉的地方。从通篇着眼,如果不能在接着展开的三、四句中将“胜事”写得使人心向往之,那么,其余写“赏玩忘归”的笔墨,势将成为架空之论。
在这吃紧处,诗人举重若轻,毫不费力地写道:“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此处描写堪称恰到好处:第一,从结构上来看,“掬水”句承第二句的“夜”,“弄花”句承首句的“春”,笔笔紧扣,自然圆到。一、二句波纹初起,至这两句形成高潮,以下写赏玩忘归的五、六两句便是从这里荡开去的波纹。第二,这两句写山中胜事,物我交融,神完气足,人情物态,两面俱到。既见出水清夜静与月白花香,又从“掬水”“弄花”的动作中显出诗人的童心不灭与逸兴悠长。所写“胜事”虽然只有两件,却足以以少胜多,以一当十。第三,“掬水”句写泉水清澄明澈照见月影,将明月与泉水合而为一;“弄花”句写山花馥郁之气溢满衣衫,将花香衣香浑为一体。艺术形象虚实结合,字句安排上下对举,使人倍觉意境鲜明,妙趣横生。第四,精于炼字。“掬”字,“弄”字,既写景又写人,既写照又传神,确是神来之笔。
诗人完全沉醉在山中月下的美景之中了。唯兴所适,根本不去计算路程的远近。而当要离开时,对眼前的一花一草不能不怀依依惜别的深情。这就是诗人在写出“胜事”的基础上,接着铺写的“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二句的诗意。这两句写赏玩忘归,“欲去”二字又为折入末两句南望楼台埋下伏笔。
正当诗人在欲去未去之际,夜风送来了钟声。他翘首南望,只见远方的楼台隐现在一处青翠山色的深处。末两句从近处转向远方,以声音引出画面。展示的虽是远景,但仍然将春山月下特有的情景,用爱怜的笔触轮廓分明地勾勒了出来,并与一、二、三句点题的“春山”、“夜”、“月”正好遥相呼应。
综上所述,可见三、四两句是全诗精神所在的地方。这两句在篇中,如石韫玉,似水怀珠,照亮四围。全诗既精雕细琢,又出语天成,自具艺术特色。
名家点评
《瀛奎律髓》:“掬水”、“弄花”一联,恐是偶然道着。先得一句,又凑一句,乃成全篇。于六句缓慢之中,安顿此联,亦作家也。
《唐诗成法》:结亦有余味。二联俗中传诵已久,故录之。
《瀛奎律髓汇评》:查慎行:三、四句法虽工,终属小巧。纪昀:五、六颇有新味,好于三、四。无名氏(甲):晚唐非无佳句,但看过杜诗,便觉纤细不足为耳。许印芳:小家诗多如此,其弊至于有句无联,有联无篇。大家则运以精思,行以浩气,分之则句句精妙,合之则一气浑成,有篇有句,斯为上乘。学者当以大家为法,此等不可效尤也。
《唐诗合选详解》:“掬水”二句,逸兴幽情,结成妙想,成妙句。
贰/
这首诗描写春山夜月之景。笔墨淡雅,意境清幽。
开头两句,扣紧题面,抒写作者对春山胜事的钟情与眷恋。“胜事”,即美事,这里指美景。“胜事”前面著一“多”字,则见出春山景物的无穷变幻,风姿异彩,各有千秋。唯其如此,才使诗人如醉如痴,流连忘返。这两句,起得平淡,内心感受直倾而出,但也体现了作者的艺术功力。正因“春山多胜事”,才逗出 “赏玩夜忘归”,前后句之间有因果关系; “多胜事”与“夜忘归”,对照体味,又写出白天游兴的浓厚,当然,这是虚写,虚写白天,实写夜晚,引领出下面对春山夜月的具体描绘,统率全篇。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这是作者用力最多,写得最好,也是最得后人称赞的句子。妙在何处?首先,二句相对,描绘出诗人忘情自然的神态。诗人完全为山间景物所陶醉了:泉水淙淙,山花烂漫,他忍不住掬一捧清泉,采几簇野花。“掬”字,“弄”字,固然写出诗人接连发出的两个动作,但更为重要的是勾画出诗人对水与花百般爱怜的神态。泉水清凉澄澈,山花芬芳四溢,这自然是乐事; 而就在“掬水”与“弄花”的时候,诗人又惊喜地发现,水是那样的清莹,一轮月影竟然倒映眼前,而花又是那样芳香,片刻间的抚弄,竟致芳香布满衣襟。这是大自然向人类显示的无穷魅力。江山风月本无常主,只要人们善于体察,随时随地都可以从中感受到美妙的情趣。两句诗,写出了诗境的层次感,表露了作者内在情愫在瞬间的惊喜变化。其次,采用情景交融的写法,字字写景,字字言情,人情与物态皆传神写照,完美地融为一体。而就每句来说,也有个物与物的交汇:水清与月白,花香与衣香,二者相辅相成,构成映衬和对比。作者长于造境,善于炼字,于此可见一斑。
三、四两句已经缴足题面,五、六句则把笔触荡开,稍作跌宕:“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前句表明愿去远处玩赏,而后句却又说近处还不愿离开,总见出春山 “胜事”之多和作者游兴的浓厚。正当诗人流连怅惘之际,一阵钟声从远处传来,悠远洪亮,这不但衬出了春山夜月的寂静,也使诗人的心境再起波澜。他循声南望,山色青翠,楼台隐约,夜雾笼罩下的远景更强烈地吸引着诗人。
此诗结构谨严,笔法开合有致。先总述,次近描,然后又写远景。欲去不去,一唱三叹,真切地表现了作者对自然景物的无限热爱。
叁/
如果说唐代的诗人犹如林木参天的森林,那么,于良史只不过是其中一株矮小的灌木;如果说唐代的诗歌犹如浩瀚无涯的大海,那么,《春山夜月》只不过是其中一朵小小的浪花。然而,正是这朵小小的而颇有特色的浪花,使得于良史这个籍贯、身世都难查考的诗人,能够在唐代诗史的剩余篇幅上挂个名字,在大森林的边角占有了一席地位。是的,经过历史的沉淀,《春山夜月》不仅没有因为诗人的名不见经传而被湮没,相反,它仍然散发出艺术的光彩。
“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春天的山里到处都是美好的事物,游春踏山,边赏边玩,直至天黑还迷恋忘返。山,本来是一个充满魅力,引人入胜的去处,何况是春天的山? 春天,到一个有山有水的去处,游山玩水,这岂不是一种人生的乐趣或享受? 诗人被春山的事物吸引了、迷恋了、陶醉了,竟至于夜色已浓而忘却归去,春山的美好,诗人的童真,都被写到了。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泉水清澄明澈,映着月影,以双手捧水,好象月亮被捧到了手里;满山遍野,异花奇草,把玩着春花,似乎芳香佇满了衣裳。这是被传诵的名联。为何有名?细细品味,主要是:一、在众多的美好事物中点出“掬水”、“弄花”句,以少胜多,以一当十,山静水清,月白花香,俱在不言之中;二、“掬水月在手”,把水和月合并,两物结而成一,“弄花香满衣”,把花香从花朵里分别出来,一体分而为二,这是何等细微的体察和独具匠心的运思;三、“掬”字、“弄”字,既写出了诗人赏玩的童真,赏玩的兴致,又写出了夜景的迷人,春色的动心,又写照又传神,不失为神来之笔;四、字句安排上,上下对举,严格工整,又显得自然贴切,举重若轻。诚然,此一名联,确实妙极。
“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沉醉在春山夜月里的诗人,随兴所至,而远近皆去;当要离开的时候,对眼前的一花一草又怀着依依惜别的深情。从白天赏玩到夜里,而在夜里又跑东跑西,足迹踏遍了远远近近的地方,夜深了还舍不得这良辰美景,这就把诗人“赏玩”之“兴”(致)淋漓尽致地、活灵活现地描绘了出来。
“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正当诗人欲去未去之际,夜风送来了钟声,翘首南望,远方的楼台掩映在一片青翠朦胧的山色深处。前面写到了景色,写到了花香,此处又写到了钟声,至此而使诗篇有色有声;前面写到了在近处“掬水”、“弄花”,此处又写到了远处的“钟声”和“楼台”,至此而使诗篇远近皆备。于是,增加了诗歌的情趣,拓阔了诗歌的画面。
《春山夜月》,这本身就是一个富于诗意的题目,读完之后,又觉得人情物态都有一种春天的活力,山峦的气息,夜月的美妙,全诗物我交融,神完气足。
肆/
从《全唐诗》录存的七首五言诗看来,于良史的诗作,风格清淡闲雅,善于描摹物态风光,笔下时有警策之句,如风兼残雪起,河带断冰流(《冬日野望寄李赞府》),雨洗山林湿,蛙鸣池馆晴(《闲居寄薛华》)等。五言律诗《春山夜月》之脍灸人口,流传千古,也是与篇中具有警策动人的诗句分不开的。
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意思是:春天的山中有许多美好事物,我去欣赏游玩,由于景色迷人,入夜了,竟然忘了归去。开头这两句,提纲挈领,统率全篇。以下六句,具体展开对胜事与赏玩忘归的描述。在一、二句之间,又有因与果的关系,多胜事是赏玩忘归的原因。所以,首句中的胜事又是全篇诗情产生的源头。从通篇着眼,如果不能在接着展开的三、四句中将胜事写得使人心向往之,那么,其余写赏玩忘归的笔墨,势将形同无梁之屋,成为架空之论。
在这吃紧处,诗人举重若轻,毫不费力地闯过了难关。他写道: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不能设想还有比这更为恰到好处的描写了:第一,从结构上来看,掬水月在手句中的月,紧承第二句赏玩夜忘归中的夜;弄花香满衣句中的花,紧承首句春山多胜事中的春,运笔如环,自然圆合。一、二句波纹初起,至这两句形成高潮,以下写赏玩忘归的五、六两句便是从这里荡开去的波澜。第二,这两句写山中胜事,物我交融,神完气足;人情物态,两面俱到。既见出水清夜静与月白花香,又从掬水、弄花的动作中显出诗人的童心不灭与逸兴悠长。所写胜事虽然只有两件,却以少胜多,一能当十。第三,掬水月在手,写泉水清澄明澈照见月影,将明月与泉水合而为一;弄花香满衣写山花馥郁之气染上衣襟,将花香一分为二。一合一分,上下对举,从字句到意境无不使人倍觉诗意盎然,妙趣横生。第四,精于炼字。掬字、弄字,既写景又写人,既写照又传神,不失为神来之笔。
诗人完全沉醉在山中月下的美景之中了,于是,唯兴所适,不计路程的远近;而当要离开时,对眼前芳菲的花草又不免怀有依依惜别的深情。这就是诗人在写出胜事的基础上,接着铺写的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二句的诗意。欲去的去字,在诗中虽与来字对举,却并不是来字的反义词,而是离开的意思。这两句写赏玩忘归,欲去二字又为折入末两句南望楼台留下伏笔。
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正当诗人在欲去未去之际,夜风送来了钟声。他翘首南望,只见远方的楼台镶嵌在一片青翠山色的深处。末两句从近处转向远方,以声音引出画面,展示的虽是远景,但仍然将春山月下特有的情景,用爱怜的笔触轮廓分明的勾勒了出来,并与一、二、三句点题的春山、夜、月正好遥相呼应。
综上所述,可见三、四两句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是全诗精神之所在。这两句在篇中,确如石中之宝玉,水中之珍珠,把四围都照亮了。《石林燕语》记载,宋太祖曾在宴席上让李煜念自己最得意的诗,李煜举出《咏扇》中的两句:揖让月在手,动摇风满怀。说当宾主相见、拱手为礼的时候,拿着团扇就象圆月在手;轻轻摇动就觉爽风满怀。李煜的诗,是有意的仿效,还是无意的偶合,没有人考辨;如果与《春山夜月》中的三、四句比较起来,李煜的诗句只工于形似,神韵远远不及,那是显而易见的。就凭这一联,《春山夜月》就可不朽了,更何况全诗在艺术上既精雕细琢又出语天成呢!
点击辑期图标,畅游古诗文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