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家风 | 中国武侠背后的传奇家族,如何兴盛600年

来源:最爱历史

作者:最爱君

据金庸回忆,他从小就钦仰范蠡、张良这一类高人。在他笔下,不少英雄侠士选择功成身退。

金庸小说中,陈家洛一心光复汉人江山,几经恩仇,退隐回疆。袁承志助闯王起义,后来隐居渤泥国(今文莱)附近。杨过在华山论剑后与小龙女绝迹江湖。张无忌爱美人,不爱江山。甚至就连韦小宝,金庸也让他在享尽荣华后隐姓埋名,弃官而走。

大闹一场,悄然离去,这是金庸的人生,一如他背后的传奇家族海宁查氏600多年来的命运——诗礼传家,大隐于市。

金庸先生原名查良镛,出身浙江海宁查氏,是海宁査家的第二十二代孙。

海宁查氏,是当地数一数二的名门望族。金庸终生不忘其家族生生不息的故乡,并将深厚的感情寄托于武侠世界中。

在金庸开始武侠小说创作的600年前,海宁查氏的一世祖查瑜发现了这一处人杰地灵的宝地,并迁居至此。

从海宁市区东行20公里,即金庸出生地,海宁查氏祖居所在的袁花镇。

元至正十七年(1357年),适逢元末农民大起义,查瑜为避战乱,携一家老小离开世代居住的皖南山区婺源,沿着新安江至钱塘江的水道辗转漂泊,来到浙北的嘉兴落脚。一次偶然的机会,查瑜经友人介绍,到海宁袁花一户人家任西席(家庭教师)。

袁花得名于晚唐的“袁花里”,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山间林木葱茏,溪水潺潺流过。查瑜发现,这一带依山面海、民风淳朴,有几分故乡婺源的风貌,而且邑名海宁与祖籍休宁的旧名也相似。

查瑜欣然决定,买地造屋,正式定居于海宁。

从此,查氏族人“勤恳耕作,敦睦乡里”,并“以儒为业,诗礼传家”。

自古到今,查氏家族从政、从商、从文、从医,人才辈出,学风兴盛,在当地士民的排行榜中名列第一。海宁有句民谣:查祝许董周,陈杨在后头。

作为江南望族,海宁查氏与其他家族多有联姻,关系密切,就像金庸说的,海宁地方小,大家都是亲戚。

到金庸这一辈时,他的亲戚里面有表哥徐志摩、姑父蒋百里、表姐蒋英、表姐夫钱学森以及表外甥女琼瑶。据金庸自己说,王国维的弟弟王哲安做过他的老师,建筑学家陈从周也是金庸的亲戚,比他小一辈。

有人说,这是在影射徐志摩,金庸本人却没有同意过这一说法。

金庸母亲是徐志摩的姑妈,年纪比徐志摩之父徐申如小很多。徐志摩去世时,金庸只是个十岁左右的小孩。他对徐家最深的印象是去参加徐志摩的葬礼时,一张大桌子摆满了热腾腾的菜肴,男仆在旁盛饭斟酒,心里想,大概皇帝吃饭就是这样子。

金庸说,他与徐志摩的干系到此为止,他只和徐志摩的儿子做过朋友,但徐志摩的散文、新诗对他教益很深。

不过,查家人对这位风流才子似乎印象不佳。1931年,徐志摩飞机失事后,查家送来的挽联是“司勋绮语焚难尽,仆射余情忏较多”。

历史上以文为业的海宁查氏,却多次身陷文字狱案。

这是查氏后人最心痛的记忆,也塑造了查家人在多次历史动荡中顽强不屈的适应能力。

明洪武年间,海宁查氏二世祖,查瑜之子查恕医术精湛,入宫受明太祖朱元璋封赐,授予太医院正使。

查恕有“查一帖”的外号,给人看病,经常在几日内药到病除,且常为穷人免费治病。这位闻名江南的神医进宫后,却因遭人妒忌,受到职场霸凌,死于非命。

朱元璋得知真相后不禁为之扼腕,下诏惩治真凶,追祭查恕。查恕之弟查慧扶兄长灵柩归葬海宁,从此韬光养晦、潜心求学,传承查氏文脉,开启海宁查家在文化领域的“开挂”之路。

到了弘治年间(1488年-1505年),查瑜的第五代后人查焕高中进士,海宁查氏就此在科场上势不可挡。

明代,查家在科举考试中最令人瞩目的成就,当属查秉彝祖孙三代连中进士。查秉彝为官正逢嘉靖年间,严嵩父子祸乱朝政,他仍刚正不阿,冒死直陈时事,查家的愤青属性在此时已初见端倪。

到了清康熙年间,海宁查氏进入全盛时期,人丁逾三百人,进士及第者就有十余人,其中有五人入翰林院,留下“一门十进士,叔侄五翰林”的美誉,一时传为佳话。

据学者对海宁查家的研究表明,查家在明清两代,共有800多人考中秀才,并有133人考中进士、举人、贡生。康熙帝曾为查家题对联:“唐宋以来巨族,江南有数人家”,并赐匾额“嘉瑞堂”。

同一时期,金庸的十三世祖,曾陪康熙帝伴读并成为近侍的查昇,入值南书房长达38年,书法超群,品性高洁。其书法与查慎行的诗、朱自恒的画被称为“海宁三绝”。

正当海宁查氏所受恩宠冠绝一时,一场危机正在向这个家族悄然接近。

金庸用文字描绘了一个成人童话般的江湖,但身为媒体人的他,没有忘记保持对现实的思考和批判,小说中很多情节也是现实的影子。

在小说《鹿鼎记》中,开头便描写了清代一起著名的文字狱——庄廷鑨明史案。这也是海宁查家真实遭遇的一次文字狱,其中提到的伊璜先生,正是金庸先祖查继佐。

查继佐精通经史百家、诗词艺术,与张岱、谈迁、万斯同合称为“浙东四大史家”。明清易代之际,他投靠南明朝廷,曾参与保卫钱塘江的抗清斗争。南明亡后,查继佐向清廷妥协,把自己姓氏的“查”字写成“楂”(自比为罪人),从此归隐讲学,不问世事,没想到惹上了明史案。

清初,双目失明的庄廷鑨编了本《明史辑略》,请许多文人帮忙修订,书中有不少抨击清朝的内容。庄氏书成之后,在修订者之中写了江南名士査继佐等十八人的名字。査继佐生性谨慎,并未答应署名。随着此书大量刊印,权臣鳌拜下令彻查参与编书的人员。

康熙元年(1662年),明史案事发,涉案者多达千余人,被杀七十人,其中十八人凌迟。

查继佐受牵连入狱五个月,本要以“大逆罪”被判腰斩。世传,多亏广东提督吴六奇出手相救,查继佐才死里逃生。吴六奇年轻时穷得揭不开锅,有幸结识慷慨大方的查继佐。查继佐当年对他厚待有加,吴六奇也心念旧恩,对身陷囹圄的查继佐大力营救,为他开脱。

海宁查氏逃过一劫,但几十年后,他们就没那么好运了。

雍正四年(1726年)的江西科场试题案,才真正给海宁查家带来毁灭性打击。这一年,海宁查氏的查嗣庭被派往江西担任主考。

后世传闻,他当时出的试题是“维民所止”,出自《诗经·商颂·玄鸟》中的“邦畿千里,维民所止”。这句话的本意是国家广袤的土地,百姓都可居住,大有爱护天下子民之意。

可有人不怀好意,弹劾查嗣庭,称“维止”二字正好是把“雍正”的头掐掉了,这是大逆不道。

实际上,查嗣庭身陷此案的关键,是因为他为隆科多一手举荐,雍正帝正要铲除隆科多党羽,而查嗣庭早年又做过与雍正争夺皇位的八阿哥的入幕之宾。如今抓住把柄,查嗣庭在劫难逃。

雍正在上谕中称,查嗣庭“语言虚诈,兼有狼顾之相,料其心术必不端正”,并以“讽刺时事,心怀怨恨”等罪名,将他逮捕。

所谓查嗣庭案,不过是雍正铲除异己、树立威望的举措罢了。

四月,查嗣庭全家被押送刑部,大受拷问。查嗣庭次子查克上,原来已官至内阁中书,次年三月病死狱中,这给早已绝望的查嗣庭莫大刺激,很快他便自尽于狱中。

尽管如此,查嗣庭仍被戮尸,他的儿子16岁以上处斩,15岁以下流放,又因涉案的查嗣庭等人是浙江人,雍正帝下诏,停止浙江乡试、会试三年。

在此案中,查嗣庭的哥哥查慎行和查嗣瑮受到牵连。查嗣瑮全家被流放至陕西蓝田,最终客死他乡。查慎行本已告老还乡,还被迫带着查家老少赴京投狱。

查慎行是黄宗羲的弟子,以诗闻名于世,一生作诗万首,堪称清代一流诗人。金庸的《鹿鼎记》全书五十回的回目,用的全是查慎行《敬业堂诗集》中的诗句,其中不乏佳句。

到了晚年,一生端谨的查慎行因弟弟的文字狱身陷牢狱之灾。他以赴京途中及狱中经历创作上百首诗,并集为《诣狱集》、《生还集》。

“如此冰霜如此路,七旬以外两同年”,在投狱途中,他写诗赠予同时受难的同科好友。“两月冰霜忽入春,全家赴狱岂惟生”,一语道出举家入狱的凄切悲苦。

雍正帝本要治其家长失教罪,可查慎行毕竟德高望重,皇帝不好意思太过绝情,便特赦查慎行归还乡里。侥幸回到故乡一年后,作为一代文坛领袖的查慎行便去世了。

顺治至雍正年间四大文字狱,有两起与海宁查氏有关,查家数年内不准参加科举,书生报国无路,一度盛极而衰。

有道是祸福相依。文字狱后,海宁查氏不再把重心放在八股文上,不再为政治争破头皮,反而专注于家风传承,勤奋嗜学,以文化泽被后人。

金庸的成名绝非偶然,而是承继家学渊源。他回忆道:“家中藏书很多,幼时虽然看不懂,但找书很方便,不仅有古书,还有新书。家人间的活动也很文雅,闲来多是下棋、看书。”

这一切,源自明代海宁查氏第三代、贫乐公查澄确立的“耕读为务”家训:

我今年老,戒尔诸孙:凡为童稚,读书为本。勤俭为先,兼知礼仪。及其成人,五常莫废,出则有方,入则孝悌。兄弟之间,本同一气,切勿相争,自相弃矣。妯娌之间,纺织为最,虽云异姓,和如姐妹。

戒尔子孙:毋贪于酒,酒能乱性,亦能招祸;毋贪于色,色能丧身;毋学赌博,赌则败家;毋好争讼,讼则受辱。凡此四事,警之戒之。

和于邻里,睦于亲切。择良而交,见恶责己,毋堕农事,毋失祖业,顺之则行,逆而则止。言必择善,行必和缓,毋以暴怒,招其祸衍。

食但充口,毋贪美味;衣但蔽寒,毋贪绫绢。非礼勿取,量力节俭。凡使奴婢,亦当宽缓。凡此数事,斟酌而行。

戒尔子孙,谨守良规,从之者昌,逆之者殃,成败之际,如在反掌。

金庸的祖父查文清,是查氏家训的继承者。他在清光绪年间出任江苏丹阳知县,并于1891年遇上了著名的“丹阳教案”。

当时,浙江多地的教堂相继被焚毁,上司要求查文清将火烧教堂的为首二人斩首示众,以便向西方列强交代。

查文清同情老百姓,暗地里通知那两人逃走,并回报自己的领导:此事全由外国传教士欺压良民引起公愤,数百人挺身而出,焚毁教堂,并没有为首者。

不久后,查文清因此案被迫辞官,从此闲居乡野,致力于当地的公益事业,经营自明朝就有的查氏义庄,将几千亩地的田租用于资助孤儿寡妇。凡是上了中学、大学的人,每年可领一笔津贴,如果有人出国留学,这个补助的数额更大。子女读书有不同的档次,品评后张榜贴在祠堂里,受资助后事业有成要回报给家族,以此鼓励子弟求学。

金庸幼时听叔伯说,祖父查文清出丧之日,当年他设法营救的那两个烧教堂犯人,一路哭拜而来,走一里路磕一个头,从丹阳一直哭到查家。

金庸受祖父的影响极深。他认为,祖父告诉了他两件事:一是外国人欺负中国人;二是要多读书。

到金庸父亲查枢卿时,家中还拥有多达3600多亩田地、100多户佃农,并管理着上一辈留下的查氏义庄,又出资兴办学堂,让各家孩童免费入学。

有一年圣诞节,查枢卿送给正在读中学的儿子查良镛一本狄更斯的名著《圣诞颂歌》。此书是一本极平常的小书,讲的是一个吝啬鬼的故事,却成为金庸的文学启蒙。直到成年,他还把此书带到身边,每年都要拿出来读上几段。

早在明代,海宁查家七世的查绘为这一支定下了字辈,依次是:秉志允大继嗣克昌,奕世有人济美忠良。几百年来,查家人才辈出,涌现重臣、文人、画家、名医、史学家、篆刻家和水利家等等,不胜枚举。

到了近现代,以金庸为代表的海宁查氏第22世良字辈,继承祖上的光辉,带领这一家族重出江湖,闻名海内外。

查良钊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早年先后就读于南开、清华等名校。1918年,21岁的查良钊赴美求学,拜入著名学者杜威门下,与胡适、蒋梦麟师出同门。

学成归国,查良钊先后担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兼教务长、河南大学校长、河南教育厅长等职,深受学生爱戴,被称为“孩子头”。

1930年,陕西大旱,查良钊不仅深入灾区访问,还发起“三元救一命”活动,募款救灾。后来长江发水灾,他又以灾区工作组总干事的身份,投入到赈灾中,救人无数,人称“查活佛”。

查良钊的弟弟查良鉴,则是法学界的风云人物,民国时期为废除列强剥削的领事裁判权而精研法学,解放后去往台湾。

1951年,查良鉴曾前往美国,调查空军将领毛邦初贪污案。毛邦初借在美军购之便,私吞军款。经过查良鉴的努力,成功将毛邦初绳之以法,并追回赃款数百万美元。

病重期间,查良鉴作《渺小的自我》,其中有几句颇有借鉴意义:“把自己想成是这世界上最渺小的生物,那么生活中既少苦闷,又乏忧伤,因为与世无争,与人无怨,自然烟消云散。”

他终生奉行与查氏家训一脉相承的“渺小”哲学,于1994年病逝,享年90岁。

在查良鉴赴美查案的那一年,他的族弟查良铮,即被称为“20世纪桂冠诗人”的穆旦,刚刚在美国获得硕士学位。两年后,穆旦毅然放弃国外的优裕生活,偕同夫人回国,来到南开大学外文系任教,一心想为建设新中国尽一份心力。

查良铮出身海宁查氏北支,15岁拆姓“查”取谐音,用笔名穆旦发表诗歌,翻译了拜伦、雪莱、普希金等文学巨匠的作品。全面抗战爆发后,穆旦投笔从戎,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到缅甸为中国远征军担任军队翻译工作,困在原始森林野人山,断粮八天。

学成归国后虽然道路坎坷,身心长期受到摧残,但穆旦每天仍要花费十多个小时进行紧张的翻译工作,并与伤病作斗争。为了翻译拜伦的名著《唐璜》,他耗费了15年的心血,直到他去世三年半之后,其译著《唐璜》终于得以出版。

穆旦的儿子后来回忆说,父亲在世时,我们不知道他是穆旦,只知道他是一个“为理想活着,而津津有味”的人。

这是穆旦的人生哲学,也是海宁查氏的精神传承。金庸与穆旦,一南一北,从未见面,却都是文坛的大侠。

金庸写武侠小说,最初不过是无心插柳。

1954年,为吸引读者,《大公报》旗下的香港《新晚报》决定利用当时的武术流行风,在副刊连载武侠小说。编辑陈文统打头阵,以“梁羽生”为笔名开始写作武侠小说《龙虎斗京华》。次年,为接上档期,报馆向几年前南下香港,同为《新晚报》编辑的查良镛紧急约稿。

从未写过小说的查良镛被临时顶到了前台,开始连载第一部长篇小说《书剑恩仇录》,并将“镛”字拆成两半,署名“金庸”。

这一提笔,将影响数以亿计的华人。

从1955至1972年封笔,金庸一连写下了14部长篇武侠小说,以及短篇武侠小说《越女剑》。后来,金庸将他的14部书名的第一个字连起来,作了一幅著名的对联:

“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

得益于香港的独特条件,金庸的市场意识让他摆脱了文人身份的桎梏,一手执笔,一手办报,活得潇洒。

写小说只是金庸的副业,同一时期,他还创办了《明报》。

学者陈平原说,《明报》头版的社论可能才是金庸“更重要的文化事业”。身为《明报》的老板,他的政论影响了香港一个时期的政治和文化风气,因此一度成为激进分子的暗杀目标。

当金庸正在构建他的武侠世界时,同样出自海宁查家的查济民,以纺织业起步,逐渐崭露头角,成为港商的代表人物。

查济民年轻时就读于浙江大学。他吃苦耐劳,先后在上海、常州等纺织公司工作,从学徒干起,一步步成长为纺织业界的行业精英。

解放战争期间,查济民举家赴港,在香港开始新事业,仍不忘家国情怀,为人低调,热心公益,也是海宁查氏家风的一个典型代表。

查济民生前说过:“待人宽厚一点,待人好一点就是仁。人活在社会上必须彼此尊重、互相容忍……所谓'为富不仁’,在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件很差很差的事。”

上世纪70年代,查济民为避免香港最大一块私人开发土地落入外商手中,斥资数千万港元,购买了大屿山愉景湾的一片荒地,并将其打造为区内最大型的度假式住宅社区之一。

1988年,查济民与金庸强强联合,应邀担任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推出了有名的“双查方案”。这一法案经过修订,被纳入《基本法》。

从明清至今,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海宁查家始终保持着初心,正如《倚天屠龙记》中那一句:“他强由他强,清风拂山岗;他横由他横,明月照大江;他自狠来他自恶,我自一口真气足。”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这就是海宁查家。

诗礼传家,大隐于市,这就是海宁查家。

参考文献:

赵尔巽等:《清史稿》,中华书局,1998
金庸、梁羽生、百剑堂主:《三剑楼随笔》,学林出版社,1997
金庸、池田大作:《探求一个灿烂的世纪:金庸/池田大作对话录》,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江庆柏:《清代人物生卒年表》,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洪水铿等:《海宁查氏家族文化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陈伯良:《穆旦传》,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
傅国涌:《金庸传》,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余世存:《家世:百年中国家族兴衰》,北京时代华文书局有限公司,2013
来源介绍:
来源介绍: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最爱历史,作者:我是艾公子。获取更多好看文章,请关注最爱历史。
(0)

相关推荐

  • 穆旦:每一片叶子标记着一种欢喜

    你底眼睛看见这一场火灾,  你看不见我,虽然我为你点燃,  哎,那烧着的不过是成熟的年代,  你底,我底.我们相隔如重山!  从这自然底蜕变程序里,  我却爱了一个暂时的你.  即使我哭泣,变灰,变灰 ...

  • 30·周末荐诗丨穆旦:《赠别》赏析

    上世纪九十年代年代,北师大的教授王一川和张同道主编了一套<20世纪中国文学大师文库>,对上世纪中国文学巨匠重排座次,排在现代诗人的第一位叫穆旦,小说家座次第四位的是金庸.有意思的是,穆旦和 ...

  • 金庸的哥哥,诗坛成就堪比徐志摩,大咖:周杰伦跟他比就是垃圾

    文/格瓦拉同志 凡客诚品CEO陈年(本名王玮)不仅是商界奇才.时尚品牌界的大咖,而且常年关注文艺界,对流行文化和明星都有独到的见解,但言辞常常过于极端,很容易引起争议.譬如,陈凡在2016年做客脱口秀 ...

  • 塑造中国武侠世界的家族,笑傲江湖600年

    据金庸回忆,他从小就钦仰范蠡.张良这一类高人.在他笔下,不少英雄侠士功成身退. 金庸小说中,陈家洛一心光复汉人江山,几经恩仇,退隐回疆.袁承志助闯王起义,后来隐居渤泥国(今文莱)附近.杨过在华山论剑后 ...

  • 姐姐整形死亡,妹妹曾遭绑架,香港巨富姐妹花惨剧背后,一代传奇家族陨落

    罗定邦去世之后,整个家族像被"诅咒"了一般,离奇的绑架案.神秘的私生子.喧闹的争产风波.罗家三代整形死亡--一宗宗"家门不幸"事件接连上演. |作者:咖喱 |编 ...

  • 中国传奇家族——钱氏家族

    有人总结钱家出过:"一诺奖.二外交家.三科学家.四国学大师.五全国政协副主席.十八两院院士". 究竟是什么样的家族 能够这般绵延千里,名人辈出? 孟子曾言:"君子之泽,五 ...

  • 中国最牛的建筑家族,来自江西

    故宫.天坛.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清东陵和西陵,闻名遐迩,更是我们国家乃至世界宝贵的文化遗产. 去过的人都知道,从长安街先后穿过天安门.端门.午门,进入紫禁城,跨过内金水桥,经由太和门走到太和殿前广场 ...

  • 在中国吸血百年的犹太人家族,入侵核心业务,并且控制主权

    在中国的近代历史中,外国人的银行一直扮演的角色并不是很光彩,因为无论是在清朝还是民国政府,想要从外国人的银行中借钱,就要拿中国的主权作为抵押,这样这些外国人才会把钱借给我们,在这样的长期发展之下,银行 ...

  • 中国最大的财团家族资产远超李嘉诚家族

    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我国诞生了许多富豪,比如在很多人眼中富可敌国的李嘉诚家族.要知道,李嘉诚家族是出了名的爱藏富,他这几十年都积极布局海外,恐怕资产已达到了很惊人的数额,也许除了他们自己,没有人知道李嘉 ...

  • CHO中国仓鼠卵巢细胞的家族发展史

    CHO细胞家族--谱系图 有些客户对上期的293系列细胞的发展史很感兴趣,我们这期同样也讲细胞的发展史!本期给大家讲一下生物工程界的团宠--CHO的故事. CHO的来源:1957年美国科罗拉多大学Dr ...

  • 中国最牛的县令家族,一家人当了890年县令,完全不受朝代影响

    关于县令,有个词是这么说的:破家县令.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县令这个官职虽然小,却是一方的父母官,如果他胡作非为的话,也足以使很多人家破人亡.所以历朝历代的皇帝都很看重县令这个职位,毕竟他们身处基层,最 ...

  • 中国近现代史最牛的家族,连毛主席都不禁夸赞它,如今依然存活着

    中国近现代史最牛的家族,连毛主席都不禁夸赞它,如今依然存活着 文 | 韦爵爷 大家族总有普通百姓没有的经历,而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有一个家族可谓是声名显赫.最牛的,那就是荣氏家族,令无数人都为之惊羡慕,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