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传记】孙传海‖独闯内蒙(5)
作者简介
孙传海,1968年10月出生于山东平度,大学学历,中共党员,1987年独闯内蒙古后先后在乌拉特前旗蓿亥中学、大佘太中学、旭日中学从教十余年。2003年考入中共乌拉特中旗委员会宣传部,并工作至今。曾任《临河晚报》《巴彦淖尔晚报》《巴彦淖尔日报》记者,《乌拉特中旗周刊》主编,乌拉特中旗电视台《今日视点》栏目制片人,在《巴彦淖尔日报》《内蒙古日报》等地市级以上媒体发表过新闻作品1500余篇,著有新闻作品集《梦回草原》。现兼职巴彦淖尔市网络与新文艺群体协会副主席。
人物传记
独闯内蒙(5)
孙传海
当代课老师的那些日子
如果说人生是一个变幻莫测的大舞台,那么每一个人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舞台上,都会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从山东独闯内蒙古的我,就是一个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舞台中扮演着不同角色的人。我做梦也没想到,在独闯内蒙仅半个月以后,我会当上代课老师,而且先后在三所中学任教,时间长达十余年。
这十余年的代课教师生涯,在我的人生舞台上留下了美好而又沉重的一幕。
初登讲台
1987年我在乌拉特前旗蓿亥中学任教时发现,当地学校的学生只有报考高中时才考英语,如果报考中专和中师,就不用考英语。
于是,每一个班里那些不想考高中的学生干脆不学英语。而那些想考高中的学生,大部分英语基础没打好,成绩很差。
蓿亥中学初二年级共有3个班,每个班里都有60多名学生。教导处给我一个班安排了5节课,一周下来共15节课。
刚接班时,为了了解学生的英语学习情况,我专门进行了一次摸底考试,结果三个班的英语平均成绩都不及格,其中三班的成绩最差,平均成绩只有28.6分。
1987年6月13日,作者(倒数第二排右三)与蓿亥中学部分老师和学生合影留念。
为了提高学生英语学习成绩,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当时虽然只有高中文化程度的我,却非常好学,一有时间就钻研教法,认真备课。
我特别注重自己的讲课风格,想方设法让学生喜欢听我的课,因为我觉得,只要学生喜欢一个老师,就会喜欢这个老师的讲课;只要喜欢这个老师的讲课,就会慢慢培养起学习兴趣;只要培养起学习兴趣,就会逐步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
正是基于这一认识,我讲课干脆利索,而又详实认真;对学生循循善诱,而又因材施教。我知道,学生一般不喜欢老师拖堂,不喜欢老师过于严肃,于是我上课从不拖堂,从不对学生故意扮出一副严肃的面孔。就是直到今天,我也始终觉得,作为老师,就要为人师表、言传身教;作为老师,就要和蔼可亲、平易近人;作为老师,就要循循善诱、因材施教。
“孙老师,您是我们遇到的最好的英语老师。”
辛苦没有白下,汗水没有白流,我的课很快就受到了学生的一致好评。
“张老师,这儿的学生英语成绩很差,请再给我每一个班加一节课吧,不用给我超课费。”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我主动去教导处要求无偿增加课时。
教导处也没想到我要求无偿增加课时,自然很爽快地答应了我的要求,给我每一个班加了一节课。这样一周下来,就共有18课时了,我有更多的时间辅导学生。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到期中考试时,我教的三个班的学生英语平均成绩全部在60分以上,有不少原先想放弃英语的学生,又重新学起了英语,并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成绩。
“期中考试已经结束,经校委会研究决定,我们学校要推选几个先进教师、文明教师。我觉得孙传海老师表现得特别不错,我推选他。”
“我同意。”
“我也同意。”
“五一”后,学校评选先进教师、文明教师,经校领导和年级老师举手表决,我被评选为学校“青年文明教师”,并奖励了我一支价值6块钱的钢笔。
不仅如此,鉴于我取得的优异的教学成绩,校领导决定让我下学期继续跟班,任教初三年级英语。
“不懂规矩”
当代课老师不到半年就获得“青年文明教师”的荣誉称号,接着又决定让我任教初三毕业班英语,按说我应该高兴起来才是,然而我却实在高兴不起来,因为下学期换了新校长以后,这位新来的校长对我“关爱有加”。
一天下午,新来的校长在校园内一个比较僻静的地方找我谈话。
“小孙,你的课代得不错啊。”
“谢谢校长夸奖,我还会再接再厉,继续努力。”
能得到校长夸奖,我心里甭提有多高兴了。
“小孙,你在这里教书一个月才挣四十来块钱,除去生活费,也剩不下几个钱了。当代课老师挣不上钱不说,主要是将来也转不了正。”
校长看了我一眼,接着又说,“我觉得你不如回老家再复习一年,再参加高考。我看你人不错,给你提这么一条建议,你好好考虑考虑。”
我当时一个月的工资是40.20元,每月除掉生活费,真的是所剩无几,但我真的热爱教师这个行业,不管何时何地,我就想终生从事这个行业。
我很清楚地知道,在山东平度老家,1985年以后就不再招聘民办代课老师了。如果老家继续招聘民办代课老师,我也不会再独闯内蒙了。
“谢谢校长关心,我也想补习一年,来年再参加高考,可是家庭条件实在不允许。其实,我挺喜欢当老师的。”我说。
如果我愿意在老家补习一年再参加高考,我何必来内蒙古呢?现在我好不容易抓住了这个当代课老师的机会,我怎么会轻易地放弃呢?
更何况,我觉得大丈夫就应该志在四方,只要有展现人生出彩的舞台,就不应该去计较这舞台是在天南还是地北。再说,我现在当代课老师,将来不一定有转正的机会。
然而,当我听到校长说“将来也转不了正”这句话后,心里真的是五味杂陈。
第二天,当我把这件事告诉一个和我关系不错的老师时,他神秘地看了我一眼,悄悄地给我说:“我听说,新来的校长想用他的一个亲戚顶替你。”
用他的亲戚顶替我?我立马感受到了空前的压力。
“我不知道我不当代课老师之后能干什么。我不愿意失去这份来之不易的工作,我真的想继续当老师,当一辈子的老师!” 我喃喃地给我的同事说。
“不行你找个时间去眊眊吧。”同事提醒我。
去眊眊?怎么眊?我还真的不懂规矩,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去眊眊。
我后来发现,我不只是在蓿亥中学,就是后来到大佘太中学乃至旭日中学,总是被一些领导予以特别的“关爱”。特别是每当我送完一届学生后,总能听到“可能要换英语老师”的消息,甚至还听到出自领导口中诸如“懂26个字母就能教英语”这样雷人的话语。
我还发现,我之所以总能被领导“关爱有加”,可能就是不懂得“眊眊”的意思,就是因为自己“不懂规矩”。
刚走出校门的我,真的不懂得有那么多的“规矩”,即便有人提醒,也不以为然,总觉得一个人如果能力出众,业绩突出,就应该得到领导的重视,应该得到单位的重用。
但是,现实往往会把梦想击得粉身碎骨。
幸亏我遇到了贵人。
1988年作者(第一排右一)和张喜旺老师(第一排左一),与部分学生合影。
张喜旺,是我来到内蒙古后遇到的第一位贵人。1987年,他在蓿亥中学任教初三年级化学,同时又是学校教导处副主任。当年是他通过人社部门、教育局、学校等层层严格考核,把我聘任为英语老师以后,觉得我年轻有为,成绩突出,对我真正关爱有加。
可惜下学期他被调到乌拉特前旗大佘太中学任教了。
我这件事写信告诉了张喜旺老师。
“传海兄弟,你来大佘太中学教书吧。你的能力我知道,我已向大佘太学区推荐了你,区长同意了,你过来直接任教初三毕业班英语。”
就在我想继续当代课老师的梦想即将破灭的时候,张喜旺老师给我回信,向我伸出了有力的援助之手。
乡音难改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来内蒙古以后,我才体会到贺知章写的这两句诗词的真正含义。
我当老师以后,才知道乡音真的是难改。
记得在蓿亥中学上完第一节课后,我就问学生:“同学们,我讲的课你们能听懂吗?”
“你说汉语和说英语一样,我都听不懂。”有一个学生笑嘻嘻地对我直言不讳。
说汉语和说英语一样都听不懂,这还了得?
其实当时学校领导也担心学生听不懂我的话,曾多次组织老师听我的课。后来校领导认为这种担心是多余的,因为自我当上老师那天起,我就尽最大努力学说普通话。
但是,我毕竟在山东平度老家生活了近20年,就是说普通话,也免不了带有山东味。
“你除了要学会普通话之外,也要学会巴盟话。”我的表姐给我说,“你学会了此地话,学生就能听懂你的讲课了。”
“乡音难改啊。”
“难改也得改。现在你赶紧学会说巴盟话,至少能听懂。你现在人家用此地话骂你,你都不知道。”表姐说,“比如说,咱们老家人说一个人'彪’,此地人说是'半脑脑’;老家人说'拉拉呱’,此地人说'叨拉叨拉’;老家人说'墙旮旯’,此地人说“圪捞捞”;老家人说'蹲下’,此地人说'圪蹴’;老家人说'被子’,此地人说'盖体’.....巴盟土话可多了,以后时间长了,你就慢慢地听懂了。”
不会就学,不懂就问。后来我慢慢地知道了什么是“圪转”,什么是“圪抿”,什么是“圪抽”,更知道“圪泡”是当地人骂人的一句土话。
其实,刚来内蒙时,不要说当地人用土话骂我我听不懂,就是“山东侉子”这个词,我也是来了蓿亥中学当老师时才听到的。
一天,初二年级的一位物理老师特意来到我的办公室,站在门口先笑眯眯地看了我一会儿,然后问我:“我们这里的人都说'山东侉侉,洗脸不洗爪爪’,我问你,是不是真的?”
我虽然是山东人,还真的从来没听说过“侉侉”这个词。不过,就是没听说过这个词,我也知道后面的“洗脸不洗爪爪”不是一句好话。于是,我就反问他:“你们这里的人叫手都叫爪爪吗?来,我看看你的爪爪长得怎么样。”
这位物理老师本来想来取笑我,见我真的想见见他的“爪爪”,说了一句“这个小侉子”,就笑着走开了。
“我们这里人称呼外地人都叫'侉子’,其实也不是骂人。”和我一个办公室的一位同事跟我解释道。
当天我专门查字典,看看“侉子”到底是什么意思。记得的《汉语词典》解释好像也不是一个专门骂人的词汇,但这个词含有一定轻蔑的意味。所以,就是直到现在,我也不喜欢有人称呼我为“山东侉子”。
“你要记住,这里人把'什么’说成'甚’,把'看’说成'眊’,把'吹牛’说成'呵砣’。以后不懂的,你就问我。”张喜旺老师见我听不懂巴盟土话,就很耐心地教我。
听不懂巴盟方言并不可怕,因为时间长了我就会慢慢听懂,慢慢学会。最令我头痛的是,我一说话就不知不觉地带有平度方言,尽管我尽量地说普通话,但由于从小受山东方言的影响太大,我的普通话水平实在不高。
经过长时间细心学习,我后来不但能听懂巴盟土话,而且也能脱口而出了,但也闹过一次笑话。
那是1988年我在大佘太中学教书时闹出的笑话。有一天中午,我在大佘太镇脑应双村参加一位同事的结婚典礼。当时酒桌上坐着三四个我不认识的人,但听他们说话,我知道都是村里的村民。
我见他们劝酒时都说“赶紧往进'抬’”,也学着用这句话劝我身边的一个人喝酒。令我啼笑皆非的是,他竟笑着给我来了一句:“我们这里人喝酒不用'抬’,小酒盅盅也不重重,用一只手端起来喝就行了。”
弄得我哭笑不得,特别尴尬。
我这个人比较笨,往往是学会了新的,忘了旧的,就像黑瞎子掰苞米。如果现在让我说我们平度老家的方言,就是说出来,也变味道了。
2009年,作者(第一排右二)在山东平度市与部分高中同学合影。
2009年,我回老家和高中同学聚会时,一位同学在酒桌上就说我:“传海,回来老家了,你就说平度话吧。”
其实不光是同学听不惯,就是我的哥哥们也听不惯,特别是当我一不小心随口说出几句巴盟土话时,他们干脆就听不懂。
有一次,我给三哥打电话,我在电话里说了很长时间也没听到三哥说一句话。等我说完以后,三哥来了一句:“老五,你怎么是打架忘了拳、出门三天就忘了本?你能不能说老家话?我听不懂你说的话!”然后把电话挂了。
唉,人笨,实在没办法。
交不起伙食费
住校老师,一般都喜欢食堂改善伙食,而我却不喜欢。
大佘太中学也是一所乡镇中学,可能由于地处比较偏远的原因吧,这所学校给代课老师的待遇比蓿亥中学要高一些,每月工资是53.50元。
1988年7月,作者(下第二排右四)和初三三班学生照毕业照。
虽说工资涨了十来块钱,但对得不到家里任何资助的我来说,光凭这点工资维持生活还是非常困难的。
不管在蓿亥中学,还是在大佘太中学,我每月总有一天最伤心,总有一件事让我最害怕。
让我最伤心的,是领工资的那一天。按说领工资应该高兴才是,怎么能伤心呢?我伤心,是因为我付出与收入的极大差距,让我心里感到极不平衡。我平时工作比很多正式老师都要辛苦,但工资却不到他们的一半,有的甚至连三分之一都不到。
让我最害怕的,是学校食堂改善伙食。原因很简单,我吃不起,所以我最怕听到“今天食堂改善伙食”这句话。如果食堂每次改善伙食,我都去吃,我一个月下来就入不敷出。
1989年,作者(上第一排左二)第一次回家与家人合影。
我这个人从小就特别顾家,当上代课老师以后,虽然挣钱不多,却就想攒一点钱寄回家里,好让父母高兴高兴,让他们偶尔也能在亲朋好友跟前显摆显摆,说“国汉又给俺们寄钱啦”。
让我没想到的是,大佘太中学比蓿亥中学更能改善伙食。虽然其他代课老师和我一样工资不高,但他们守家在地,钱不够花能问父母要,所以,他们希望食堂能经常改善伙食。
1987年,蓿亥中学食堂里的一碗红烧肉烧土豆是1.50元。按说这价钱也不贵,但我吃了一次以后,再没舍得去吃第二次。
来大佘太中学以后,我也是先去吃了一次,后来只要学校改善伙食,我不是假装有病,就是假装有事,反正是找借口不去吃。
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因为舍不得去吃饭,我好几次饿得一晚上都睡不好觉。
面对饥饿,我最终还是战胜不了我那饥肠辘辘的肚子,因为一次两次不吃行了,经常不吃,身体实在受不了。没办法,我只能硬着头皮去吃。
吃了就得掏钱。1988年有两个月,因为多吃了几次改善的伙食,工资不够,交不了伙食费了。
交不足伙食费,差下的钱怎么办?学校会计首先就不让。
一天,会计气势汹汹地闯进我办公室,指着我鼻子骂开了:“你这个圪泡山东侉子,吃饭交不起伙食费,你教那书干甚?还不滚回你山东去!”
真想和他干一架!
虽然他岁数比我大,个人比我高,脸儿比我黑,但如果打起来,他还真的不是我的对手。父亲是我们当地唱戏的武生,我8岁就开始学武术,虽然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也没学成个气候。
我的理智最终还是战胜了冲动,因为这时,我突然想起了父亲的一次教诲。
那是我八岁的时候,有一次我跟着父亲去邻居家串门,这时邻居家的一条狗突然跑上来咬了我一口,我非常生气,抄起一根木棒就追着去打狗。
“回来!”父亲对我大喊了一声,“你怎么能和狗一般见识?”
“它咬了我一口!”我愤愤不平。
“那你还想再去咬它一口?”父亲反问我,“如果你和狗都一般见识,那你以后怎么做人了?”
我也不知道那个时候我为什么会想起这个故事,我至今都很佩服自己那个时候的容忍力。
特别的爱,特别给我
已去红明小学当校长的张喜旺老师听说了我的情况后,不但替我交了欠下的伙食费,还在校领导跟前为我说了不少好话。
不想挨骂,就要省钱。怎么省钱?自己做饭!
有一个学期,我一个人住一个宿舍,于是我经常在宿舍里自己做饭。
我对吃不怎么讲究,能吃饱就行。
1988年,作者(下第一排左一)与大佘太中学部分老师合影。
苏子良是学校的校长,有一天,他把我叫到他的办公室,从抽屉里拿出一个小红本本交给我,说:“听说你自己做饭了,这是我的粮本,你拿上去粮店买上一袋子面,才一毛八一斤,不贵。”
“小孙,今天我们家吃饺子,你过来吧。”和我在一个办公室工作过的郭永胜老师经常请我去他家里吃饭。
“走吧,去我们家尝一尝我的手艺。”家住忠厚堂的赵安平老师也经常请我吃饭。
“小孙,今天晚上来我们吃鱼,你不要去食堂吃了。”教高中英语的李玉宝老师家里一吃好吃的,就经常叫我。
“咱们是老乡,你不要多心,你经常来家里吃饭。”王海庆和我是山东老乡,也经常请问吃饭。
“孙老师,我还是你的学生,你想吃什么给我说的,我给你做。”王云娥是我刚来大佘太中学教的一个学生,她师范毕业后返回家乡教书。
在大佘太中学教书的那些日子,我几乎去所有的老师家里吃过饭。
李文亮、王青师、郭永林等负责后勤的老师也总是方方面面的地帮助我。
同事关照我,学生也同样。有不少学生见我自己做饭,有的送面,有的送菜,有的送酱,有的还干脆给我送饭,或者请我去家里吃饭。
“孙老师,我给您送了点菜来。”
“孙老师,我给你拿了点肉酱。”
“孙老师,我们家今天吃饺子,你放学后来我家吃饭。”
我吃着同事和学生送来的东西,心里除了感激之外,心里也实在不是个滋味。在大佘太中学教书的时期,是我人生经历的最艰难的时期,但患难见真情,在这个时期,我也受到了大佘太中学众多师生给与我的特别的关爱。
考上大学
在内蒙古考上大学,成为我当时最大的梦想。
我要把在山东没有实现的上大学的梦想,在内蒙古实现!
1989年,在李文亮老师的帮助下,我下了户,成为了一名真正的内蒙古人。
下户后,我利用一切空余时间发愤学习。
我是一个比较自律的人,为了考上大学,我给自己制定了严密的自学计划,几点起床,几点学习,几点上班,我一天的作息都按计划来。
我的目标很明确,我就想通过自学考上大学,
“传海,晚上咱们打平伙,一块吃饭吧。”一开始,有同事不知道我要参加高考,请我参与打平伙。
“不好意思,快高考了,我得看看书。”
我一般都是婉言拒绝。我要把打平伙的时间用在学习上,我发誓,我要用知识去改变命运,
更何况,我的那点工资能打几次平伙?
1990年,作者考入巴盟教育学院英语系。
从1989年开始,我连续参加了两年高考,虽然都十几分之差名落孙山,但是1990年,我终于以超分数线110分、以全巴盟第一名的成绩考进巴盟教育学院英语系成人班。
在巴盟教育学院,我脱产念了两年大学。
我的上大学的梦想,终于在内蒙古实现啦!
介绍相亲
1992年,我在巴盟教育学院毕业后,又回到了大佘太中学任教。
那个时候,我们代课老师的月工资涨到了84.5元。
这时候,热心的老师开始帮我瞅谋对象。
其实一开始也谈了几个,但都以是外地人、成家以后没亲没靠为由而告吹。
那个时候,我经常把自己比喻成一只从山东半岛翱翔到内蒙古高原上的孤雁,虽然我并不畏惧凛冽的寒冬,也能笑迎炎热的酷暑,但一场场的风风雨雨委实让我疲惫不堪,我真的渴望有一个温暖的家。
还是一个学生的家长帮我结束了单身生活。
1993年“五一”放假那天,我的同事赵安平请我去他家里帮助干农活,当时帮他干活的还有学生家长。
“孙老师,有对象么?”
“没有。”
“给你介绍一个吧。”
“好啊。”
这是我的学生贾俊杰的父亲贾祥祥,在干活时和我的几句简单的对话。当时我也没有当成一回事,以为他也就是随便问问。
让我没想到的是,一个礼拜后,星期六的那天上午,他突然来到我的宿舍,笑着跟我说:“走吧。”
“去哪儿?”
“相对象呀。”
我瞪大了眼睛,真的是又惊又喜。
我跟上贾祥祥,在大佘太镇头分子村见到了我现在的妻子范家敏。
我们见面的地点是范家敏的大姐范家秀家。
第一次见面,我们就谈了两个多小时。
“感觉怎么样?满意不?”我的介绍人一见我们从家里出来,就拉住我,悄悄地问。
“挺好的,没想到她还去深圳打过工,也有走南闯北的经历。”我说。
“三三,怎么样,孙老师行不?人家可是知识分子。”问完我后,他又去悄悄地问范家敏,因为隔得不远,他们说话我都听见了。
“嘿嘿,你看吧。”
“又不是我找对象,我看什么?这样吧,明天就去你们家,让你爸爸妈妈看一看,行不行?”
“你看吧。”
还是一句“你看吧”。
我后来才知道,我的介绍人贾祥祥原来和范家敏的大姐夫,也就是我现在的大连襟的大哥是亲家。
第二天,我跟上介绍人去见了范家敏的父母亲。让我惊喜的是,范家敏的父母同意了我们的亲事。
“其实一开始我有一点犹豫。”妻子后来给我说。“我当天回家首先征求了爸爸妈妈的意见,让我没想到的是,当我给爸爸说你个子不高时,爸爸就说了一句'邓小平个子也不高’;当我给妈妈说你很穷时,妈妈就说了一句'穷不生根’。”
“后来怎么样了?”
“哎呀,笨蛋,后来不是跟了你啦!”
学校帮忙娶亲
我和范家敏相处了8个月之后,决定结婚。
1994年元旦,农历1993年11月20日,我和妻子范家敏在大佘太镇的一家饭店举办了婚礼。
1994元旦,与妻子范家敏在乌拉特前旗大佘太镇结婚。
这是我自己择的日子。那个时候,我对易经还没有多少研究,对婚庆择日的理论可以说是一无所知,但我想,既然这一天是全世界人民都庆祝的日子,那一定是个好日子,于是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元旦这天结婚。
结婚前,热心的学生家长帮我缝制了两套结婚被褥。菅水海老师提前帮我订好了饭店。
结婚这一天,介绍人因我事先答应给买的洗衣机没有到位,怕找麻烦,便找了个借口,没有和娶亲队伍一块去。
介绍人不去,校长去!
校长李锁锁亲自出马,和教导主任王志福、教师杨香叶组成娶亲队伍。
娶亲队伍中还一位老师,他叫梁永恒,是妻子昔日的初中同学,他的任务是当放炮小子。听妻子后来说,这个放炮小子去娶亲时没有下车露面,就坐在婚车上。
娶亲时,学校为我从学区借了一辆车212吉普车当婚车,并又专门借了一辆农用车拉床、茶几、被褥等陪嫁的东西。
结婚时,家里穷没办法,只好把牲口也卖了,再加上几个哥哥你三百我五百地帮忙,一共给我凑了3000块钱。
3000块钱显然不够。没办法,我又向单位借了1000块钱,向几个朋友借了1000块钱,再加上我平时积攒的2000多块钱,结婚前我一共筹划了7000多块钱。
结婚时,妻子见我没钱购买更多的生活用品,便想出了一个办法,她悄悄地提前安顿好她的一些亲戚朋友,随礼时不要随钱,让他们买成东西当礼品,因为这样,就能把这些东西带回自己的家里来。
妻子的这一招还真不错,结婚时家里的电风扇、茶几、毛毯、水壶等很多日用品都是妻子的亲朋好友给买的。岳父岳母不但没有怨言,还给我们买了一张双人床。
结婚时住的土房子,也是妻子从大佘太镇九分子村她的亲戚中借的。
买不起酱油
尽管1994年学校给我们代课老师的工资每月涨到了84.50元,但这点工资根本养活不了家。
1994年,是我人生中经历过的最困难的一年。
那一年,因为每月给还钱,家里最穷的时候竟然买不起两毛五分钱一斤的酱油!
“传海,你去小卖部打一斤酱油吧,家里没酱油了。”一天中午,我下班刚回家,妻子便让我去小卖部买酱油。
我搜遍了全身,不,是搜遍了全家,也没有凑够两毛五分钱。没办法,那天的炒菜就没有放酱油。
吃饭时,我和妻子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没说话。
那一年,为了省钱,妻子在院子里开地种菜;为了解决吃肉问题,妻子在院子里养猪养鸡;为了让猪长得肥肥壮壮,我在妻子表姐家的地里种上蔓菁。听妻子说鸡爱吃苦菜,我就每天一放学到处去田地里挖苦菜。
牲口和人一样,也有生病的时候。没想到当乡村医生的妻子还会给牲口看病。当猪病了,妻子给打针输液;当鸡病了,妻子就给扒开嘴往嘴里灌药。
“走吧,咱俩去地里拉点葵花杆吧。”
那一年,为了省钱,秋收一结束,我们就借上邻居家的小毛驴车,去几公里之外的田地里拉人家不要的葵花秆。拉回来的这些秸秆,不但能烧火做饭,还能加工成饲料喂猪。
这是1994年在大佘太镇九分子村借住过的房屋,1995年女儿就出生在这个房屋内。
1995年女儿出生以后,家里经济更加困难。特别是妻子奶水不够,没办法只能给女儿喂奶粉。那时的奶粉8块钱一袋,但这8块钱,对我们来说也不是个小数字。
于是,为了省钱,妻子在女儿五个月大的时候就在奶粉里掺上炒面。
“孩子那么小,可不能缺营养。”
妻子的亲戚朋友知道我们的情况后,毫不犹豫地向我们伸出了援助之手,这家一袋,那家一袋,家里的奶粉几乎没有断过。
一年后来妻子对我说:“小惠一年下来正好吃了100袋奶粉,这些奶粉大部分是她姥姥给买的。”
100袋奶粉,正好800元,这将近我当时一年的工资!
“女儿过满月的那天,我的三位发小看到咱们租住在村里一个比较破旧的土房子里,过着非常寒酸的日子,在回家的路上三个人抱在一起,大哭了一场!” 妻子后来告诉我。
尽管到1996年时,我们代课老师的工资每月给涨到了130元;尽管因为教学成绩特别突出,我每年都能拿到1000多块钱的奖金;尽管我加班加点,通过给学生补课挣点小钱贴补家用,但对我这个已经有了孩子的家庭来说,仍是杯水车薪,无济于事。
华丽转身
在大佘太中学教书时,我一直抱有将来有一天能转正的希望。
为了实现这一希望,我努力工作,因为教学成绩突出,1995年被乌拉特前旗教育局评为全旗乡镇中学“教学能手”。
但希望有多大,失望往往就有多大。国家只给1985年参加工作的民办代课老师通过考试转了正,我们这些1985年之后参加工作的后来没有任何转正的希望!
因为看不到希望,为了养家糊口,1997年我毅然离开大佘太中学,受聘于一家私立学校--乌拉特前旗旭日中学。
私立学校与公立学校最大的不同之处是,只要你有能力,只要你成绩突出,就可以聘你为教师。
更重要的是私立学校工资高。 旭日中学的工资比当时公立学校正式老师的工资还要高。
记得我1997年3月份的工资是679元。679元,和大佘太中学的130元相比没有可比性。
由于妻子是学医的,后来也跟上我来到旭日中学当了校医。
从此以后,我们家的经济状况有了根本好转。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只身在异乡打拼的我,是一个有着十分危机感的人,特别是2000年之后,我的危机感越来越重,因为我已经感觉到这所私立学校已越来越不好招生了,用不了几年就会倒闭。
如果学校倒闭了,我还能干什么?回农村种地?我不是种地的料,更何况我也没地。再回公立学校教书?不可能,因为公立学校已经在清退所有的民办代课老师。
为了改变命运,为了拿到本科文平,我痛下决心,发愤苦读。
2005年,作者(左二)与天津工业大学内蒙古工业大学培训部班主任和班委会成员合影留念。作者时任该班班长。
2002年我以超分数线162分,以全区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考入了天津工业大学英语系本科函授班。
通过三年刻苦学习,我取得了英语本科文凭。
人生的精彩有时候往往在无意中能展现出特有的光辉。和妻子结婚后才知道,我的岳父是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范仲淹的第三十二代孙,是中国著名新闻记者范长江的堂弟。
2002年7月,岳父的一个堂兄范承远来内蒙古游玩时到我家里做客。当他知道我从小就爱好写作时,便建议我报考四川大学新闻学研究生。
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我接受了这一建议,决定考研。
那个时候,我有一个很少有人知道的小秘密,那就是我自幼爱好写作,从小就想当一名作家。为了能实现这一梦想,多少年来我一直就没有放弃过写作,虽然当时并没在报纸上发表过什么作品,却几乎每天都在写日记。
我当时就想,当不成作家,将来当一个记者也不错。
2003年,作者(倒数第二排右五)在旭日中学与毕业班学生合影留念。这也是作者在旭日中学教的最后一届学生。
由于当时我正在旭日中学教初三毕业班英语,而且还是班主任。为了不影响教学,我每天只能挤时间学习。
那是我一生中最难忘的一段学习经历。在我报考研究生之后的三个多月的时间里,我每天除了正常教学以外,挤出所有的业余时间学习。
在那段时间里,我每天晚上1点以前没有睡过觉,每天早晨最迟5点起床,每天醒来第一件事就是先在床上背会80个考研英语单词。
在那段时间里,我在家里瞌睡了就睡,睁开眼就学。有一个周末时间,几个老师去我家里玩麻将,我就坐在就他们身边看书学习,我几乎没有听到他们一点嘈杂的声音!
在那段时间里,由于用眼过度,我学习两个月后满眼充血,视力严重下降,还专门做了一次眼科手术。
我当时报考的是公费研究生,由于边工作边学习,由于学习时间太短,我到考研那天连教材也没有看完,最终以只18分之差名落孙山。
不经风雨,怎见彩虹!我总觉得老天对我还是比较公平的,当老天给我关上一扇门时,也给我打开了一扇窗。
2003年6月28日,作者参加了乌中旗公开招考新闻工作者考试。这是作者的准考证。
正当我考研失利的时候,乌拉特中旗党委宣传部在全巴盟范围内招考新闻工作者,我不失时机,抓住了这次机会,并在2003年6月28日那天参加了笔试。
这是一次彻底改变我命运的考试,在这次考试中,我以全巴盟笔试和面试全部第一名的成绩夺得桂冠。
2003年9月18日那天,我正式进入宣传部从事新闻宣传工作,开始了我的新的人生征程。
“一个当英语老师的人,怎么当成记者了?”当我考入旗委宣传部从事新闻宣传工作时,以前和我一起教书时的很多同事,很长时间还是对我在人生舞台上的华丽转身感到疑惑不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