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觞说词
飞觞说词(四)《填词的方法:构思》
四、填词的方法
我们对词的基本概念有了初步认识之后,我们再来谈词与诗的区别。而易安《词论》提出词“别是一家”的论点,很久都没人能够说清楚,王国维论词中说到:“词之境阔,诗之言长”;“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要眇,即杳渺,形容深远也;宜修,绵长也)。能言诗之所不能,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不但解读了易安之论点,也从文学史上由诗而词,由词而曲的历史推演,阐明了诗与词各有千秋之意。
既然词有“别是一家”之说,那么倚声填词就不能与做诗一样,也就是说,填词必须考虑到词的特点。在设题之初,须先择词调,诵而审之,以求其抑扬顿挫,与自己所思暗合,从而可以尽倾己言。
选择词调的目的,就是为了“求音协”。分别是:择腔、择律、按谱、押韵。张炎在其《词源》认为:“词欲协音,腔不韵(和谐的气度)则不作,律不应(呼应、合适),则不美。”虽然理论上填词比较讲究,但对我们初学者来说,选调择律则是填词前必须要沈思斟酌的前提。
选调择律以后,我们怎样构思和布局,并对篇章结构进行周密设计呢?下面就来谈这些问题。
(一)、词的构思与方法
填词的方法,一般是分三步:首先是构思立意和选材;其次是布局长短结构与离合;最后就色调、文采与音节。
1、构思立意和选材。词之构思,首先是立意。古人因事作歌,抒写一时之意,意尽则止。红楼梦里黛玉和香菱论诗时说:“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是立意要紧。”所以填词要先下意。词之有意则如人之有骨。人如无骨,不过行尸走肉也。立意高则境界高,词则自佳,所以立意不可草率。如何立意?如何才能够使意格高韬?我想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立意贵深。古人云:言简意深,一语胜千百。所以,意贵深,言贵浅,意不深则会流于浅俗。
(2)立意贵新。我们所读名家之词,往往取神题外,设境意中,有着自己独特的风采、个性。李渔在《窥词管见》中说:“文学莫不贵新,而词为尤甚,不新不可作。意新为上,语新次之”所谓意新,就是别于常人所闻所见而创之意。也就是与众不同。
(3)词意贵远不贵近,贵淡不贵浓。浓而近者易识,淡而远者难求。白石《念奴娇》咏荷:“翠叶吹凉,玉容销酒,更洒菰蒲雨。嫣然摇动,冷香飞上诗句。”晏几道的《林江仙》:“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等,这些词句皆淡而愈浓,近而愈远。
(4)词意贵真。词者,随事命意,遇景得情,传神写照,皆贵于真实。所以贵自生活中来。这是我们初学者要注意的地方,贵来自真实。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也说过:敢写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
我们来看一首范仲淹的边塞词《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5)立意贵锐。贵于言外得之。立意之初,必然会遇到难和易两种途径,初学折往往舍难而求易,不太注重意为先的道理,一味的凑句。所以作品就显得支离破碎和凌乱。就是不注重炼意所致。我们说:炼句不如炼意,意到语自工。炼辞得其句,炼意得余味。思深远而有余味,言有尽而意无穷也!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尤其是初学者,对练意感觉很难,认为填词时,连味内味尚不能得,如何得味外味?我认为除了多读、多联练习外,第一要紧处是要在立意时,要出新意,去陈言!尤其不可拟古,乱用意象景物。
飞觞说词(五)《填词的方法:词的题旨和铺陈》
(二)、词的题旨和铺陈
白石老人在论诗词中说:“小诗精深,短章蕴籍,大篇开阖乃妙。”就是说,诗要精深,词章短的要含蓄而不显露,蕴藉、敦厚、隽永。长调要跌宕起伏。对词章分别做了概括的描述。下面我们逐一阐述:
1、题旨。前面我们说过,词的构成无非是“境”“情”“意”,题旨是围绕其展示的。题旨一但确定,就要从多方面入手。首先,词要尊题,不可脱离题旨。一般是抱题出句,词篇紧扣题旨,抱题“肖”之,这样可避免风马牛不相及之患。故而前人说“题有题面,有题意”,必须认之“真”,肖之“尽”,方为匠手。肖题者,无所不肖,肖其神、肖其气、肖其声、肖其貌....以词旨为中心,巧妙切入。要求有题目时,切而肖之,无题字处,补以肖之。至于“分合明暗,反正倒顺,曲而荡开,直而断义,起伏变化”,全看作者的功力和手段。但是,要把握好一个原则就是:不可不切题,亦不必太着题,太肖太切就显得局促,不能纵横自如,减弱了词的宛转遂志,润色形容,错综尽变的特点。如:易安《念奴娇》春情词,结句“多少游春意,日高烟敛,更看今日晴末”。忽然宕开,不为题旨束缚,也不为本意所苦,胸臆似云般舒卷自如。
2、铺陈。《蕙风词话》云:“词学程序,先求妥帖、匀停,再求雅秀,乃至精稳、沉著。”所以,初学词,先求妥帖、匀停,然后渐渐深入。意不晦,语不琢,才称好作。另外,在词句上力求自然,要情真、景真,恰到好处,不可太做,太做嫌琢,太不做嫌率,作词最忌一个矜字,不受任何束缚,放开思路,舒卷胸臆。楚楚作态乃是大忌,是作词大疵。当然妥帖还是要先重意,而后方及言外,不可颠倒。
3、手法于心,事在文先。前面我们讲到词的立意有很多,有的属于“题意”,有的属于“题绪”,有的属于“题眼”,故有顺、逆之虑,顺者从题首铺陈下去,逆者,从题末绕将上来。然而,意多难扼,惟有精粹,不可累赘重复。更要注意的是,文要与题意相符,题义有而文无,是谓制之减题;题义无而文有,是谓之添题。由于词更讲究,言外之意,讲究余味,文中常常用双关语,所以只要适度,以“减”或“添”以达到点染或联想的效果,也不是不可。应注意不伤题旨为上。不另生节枝。
-----------------------------------------------------------------------------------------------
飞觞说词(六)《填词的方法:词的布局之发端》
(三)、词的布局结构、起结和换头
填词,不外言情、写景、记事、咏物四种。
词的布局结构是在确定词旨、题意之后,必须精心安排和调整的问题。作词要先搭架子,把事与意有计划的分别安排在词的上下片中,就是我们常常说的匀停。只要有新意即可,不可太高远,使人摸不着头绪。小调要言短意长,忌尖弱;中调要骨肉匀停,忌平板;长调最忌演凑,处处相逢,饶不出来,要缘情布景,节节转换,要操作自如,忌粗率。长调之所以难于小调,在于它难在语气贯穿,不亢不复,徘徊婉转,自然成文。双调之词,一般是前半泛写,后半专叙。
而我们说的结构者,不外乎于起、结、换头(承转、照应)。所谓章法也指如是。词中章法要求就是:词贵开宕,不欲沾滞;乍喜乍悲,忽远忽近,方为绝妙。现在我们就词的章法的起、结、换头分述如下:
1、词之起--发端
(1)我们知道诗重发端,词也一样。要求起句见要见所咏之意,不可掺入闲事,或另入别意。而咏物词尤其不可,同时注意,词不可油腔滑调、浓妆艳抹,或是陈词滥调,《蕙风词话》也说过:词要谨避俗。俗者词之贼也。切切不可为之。
(2)长调词起处,必须笼罩全阕,紧扣词旨。现在我们作词,长调大多是“景语徐引”,到第二韵才约略到题,这种手法,往往会有“意浅笔弱”的感觉,此非起句的最佳手法。起处不宜泛泛写景,宜实不宜虚,起处便笼罩全阕,纵有它意也移挪不得。
如: 张先词《一丛花令》:“伤高怀远几时穷?无物似情浓。离愁正引千丝乱,更东陌、飞絮蒙蒙。嘶骑渐遥,征尘不断,何处认郎踪?双鸳池沼水溶溶,南北小桡通。梯横画阁黄昏后,又还是、斜月帘栊。沉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上片是情中之景,下片是景中之情。起句写愁所生,结写恨余所想。起处笼罩全阕,紧扣词旨。上片倒叙。本是情人离去,渐行渐远,柳丝引愁,飞絮惹恨,从而觉得伤高怀远,无穷无尽。进而产生无物似情浓的念头。但词人一上来先谈由自己切身的具体感受而悟出的一般道理,将离别之苦、相思之情概括为“伤高怀远”。“几时穷”是问句,而下面却不作正面回答。却说“无物似情浓”,所以这“几时穷”乃是说无穷无尽。有“此恨绵绵无绝期”之意。人孰无情?有情就会“伤高怀远”,况且此情又是极其浓厚,无物可比。
(3)词之发端,贵能开门见山。如能够从题前着笔,精神犹易振起。如易安的《念奴娇》,写的是:“春情”,词起句:“萧条庭院,又斜风细雨,重门须闭。”它就是从题前说起,然后层层围绕题意展开。再看元代的曾允元的《水龙吟》(春梦)起调:“日高深院无人,扬花仆帐春之暖。”从题前摄起题神,以下意境逐层引入。姜夔的《暗香》“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起首三句就是从题前说起,曾经情事。
(4)词之发端忌一个“矜”字。即不要忸忸怩怩,装模作样。发端要求凝重,就是要厚重、沉重、庄重。要从容整炼。凝重中有神韵。如苏轼的咏梅词《西江月》起拍:“玉骨那愁瘴雾,冰姿自有仙风。海仙时遣探芳丛。倒挂绿毛么凤。素面翻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它的起拍不仅开门见山,笼罩全阕,而且精练凝重。蕴意很深。
(5)词的起处,或渐渐引入,或蓦然顿入,其妙就在于笔未到而气已吞,气格悠然揽入,格高韵远。如秦观的《踏莎行》:“雾失楼台,月迷津度,桃源望断无寻处。”渐渐引入。白石的自度曲《石湖仙》(寿石湖居士),起句:“松江烟浦,是千古三高,游衍佳处。”蓦然顿入。
(6)起处“以扫为生”。如周邦彦《齐天乐》“绿芜凋尽台城路,殊乡又逢秋晚”,欧阳修《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这样的起句都是这种句法。欧阳修《采桑子》十首都是歌“西湖好”,惟独这首是“以扫为生”起句,先说“百花凋谢,落红满地”,这样触绪牵情,非常容易产生无限伤感的。“西湖好”岂不一反常态?然而正是这样的起,恰好抓住了读者的心,使人心里惊觉,不能不看下去。然后逐步写到“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人空。”给我们的却又是一番新鲜景色!那么“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蕴意是:细雨中双燕飞来给你传递远方人的信来了。实在是意境妙也!如果不先扫怎么生出这样的意境来?
(7)飞鸟侧翅式。就是先把题意说了,马上又从侧面另生一意来。这种起句很多,犹常见于长调。如张炎的孤雁《解连环》“楚江空晚,怅离群万里,恍然惊散”,吴文英《忆旧游》“送人犹未苦,苦送春、随人去天涯”。也有先说一层,随即又归到题意。如白石的咏蟋蟀《齐天乐》“庾郎先自吟愁赋,凄凄更闻私语”,张炎《台城路》“十年前事翻疑梦,重逢可怜俱老”。这也是飞鸟侧翅式。
(8)起句之前,似有无限之语,起处乃从千回百转中突然而发!如秦观的《八六子》“倚危亭,恨如芳草,萋萋刬尽还生”,辛弃疾《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元好问《摸鱼儿》“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易安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都是此类。
(9)单起之调,起处贵异军突起,突兀惊警。如东坡的”大江东去“吴梦窗的“渺空烟四远”等,对句起处(用对仗起首),贵从容整炼。如少游的《满庭芳》“山抹微云,天连衰草”.....这样的起句很多。
总之,还可以例举很多不同的起句方法,我们可以把他们归纳几点:
A、可以从开始,点出中心;
B、可开始从容,渐入佳境;
C、可由景始,景中含情;
D、可由情始,情中有景;
而我们常见的起句法有三类形式:
一是造势。开门见山,直抒胸臆,如东坡《“老夫卿发少年狂。左牵黄,右牵苍。”
二是造境。由景切入,引出主题如东坡〈念奴娇〉“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三是造思。先设置问题,发人思索,继而铺陈。如“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最后,我们要注意,词的起处,最要注意的是:发端用语要工!不可随意,更不可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