诡异的越南书法,用的是毛笔,写的却是字母!从书法看越文化自缚
什么是书法?介绍西安碑林文物故事的央视文化类综艺《国家宝藏》,一语道破:
一是用毛笔书写,二是书写汉字。
韩国也好,日本也罢,所推崇的“本国”的书法艺术,也均是书写汉字。
在儒家文化圈,唯独越南的书法“别具一格”——它使用传统的毛笔书写,书写的纸张也类似宣纸,可写出的却不是汉字,而是字母。
这种字母,被称为越南文,实际上,就是越南语的拉丁化拼音。
这种越南文的发明者,可不是越南人,二是一名叫亚历山大的法国传教士。他是在1651年,以拉丁字母为基础发明了越南文。
说白了,这种文字,是殖民越南的法国发明的统治工具。
我在此前的视频介绍过,法国殖民者用了近两百年的时间,没有扭转汉字对越南文化界的影响力,而讲得一口流利汉语、甚至还能写汉诗的革命同志胡志明,却用雷霆之势,废除了汉字,官方推行拉丁化的“越南字”。
然而,把这些字母称为“越南字”,实在是掩耳盗铃,这拉丁字母没出生在越南、也没长在越南、甚至越南历史上都没用过,天上掉下的越南字,虽然已经通用全国,但却在越南人民中,缺乏感召力和认同力。
于是,越南文化发生了吊诡的现象——
书写字母的书法出现了!
毫无疑问,越南书法最初是书写汉字的。
早在秦汉时期,越南文化便已经受到中国的巨大影响。公元前213年,秦始皇并天下,平南越,设置桂林、南海、象郡加以管理,而象郡即包括今天广东、广西的一部分及越南北部地区。
东汉后期,锡光和任延分别为交趾和九真太守,他们二人是史载最早将中国文化传入越南的先驱者。
到了三国时期,吴国的交趾太守士燮治理越南四十年。他在当地办学校,兴教育,以四书五经、诸子百家等教授越人,两千年后,越南人仍认为:“我国通诗书、习礼乐,为文献之邦,自士王始。”’
从这一时期开始,汉字就已经作为越南的官方文字了。到了唐朝时期,唐高宗设置安南都护府,同时在安南开办学校,安南人姜公辅还曾官至谏议大夫。
这些步入唐朝文化中心的越南人,将唐朝的诗文传统,带回了越南。从此,相互题赠汉文诗歌,切磋书法艺术,成了越南的传统。
13世纪以后,越南出现较为系统的民族文字——喃字,但这种文字是在汉字六书的基础上造成,往往由两个汉字合成,书写繁杂。
据说,胡志明最初是打算以喃字,作为越南官方语,但书写效率实在太差,只得作罢。
我在查阅资料时,发现了越南阮朝皇帝嗣德的话:“我越文明,自锡光以后,盖上自朝廷,下至村野,自官至民,冠、婚、丧、祭、理数、医书,无一不使用汉字。”
注意,这是一种自豪的口吻。
而在越南语言中,越南人并不把汉字叫汉字,而是称为“chuta”,“咱们的字”。
越南人是真的不见外,哪怕是法国已经废除汉字官方文字地位、推广拉丁化的越南文,越南人仍在练习汉字书法,搞得法国人不得不迎合民间,亲手编辑书法字帖。
据《越南汉喃文献目录提要》567,目前保存在越南汉喃研究院的越南古代书画方面的典籍共有17种,而完全为汉字书法字帖的有12种,且全部是法国殖民时期所刻印。
然而,胡志明去汉字的决心,超出预料。他甚至不惜将使用汉字,与卖国联系在一起。在这样的罪名下,无人敢使用汉字,只得改用拉丁字母。
可行政命令可以断绝汉字的使用,却断不了中华文化对越南人的吸引力,毕竟,散落在越南全境尤其是北部诸省的大量碑铭,都记载着越南汉字艺术的辉煌;
河内国子监、顺化旧王宫、会安古街等历史遗迹及各地高密度分布的佛教寺院,还保留着汉字书法匾联及越南历代书法家的墨迹。
于是,心向中华文化的越南人,发明了新的越南书法,简单说,就是按照汉字的书写方式,来写字母。
比如,越南人用字母文字写对联,将每个字写成方块状或铜钱形;比如,在越南书画作品中的题字,虽然题的是英文,却也模仿汉字的方块造型。
这种书法创造的背后,便是对汉字的归属感,以及对中华文化的仰慕。
而伴随着越南开放,汉语学习浪潮,迅速回流越南。
河内、海防、胡志明、岘港,大大小小的汉语培训班多如繁星,潜藏在民间的汉字书法艺术,也开始主动发声。
现今越南文化部门有专门的书画研究机构,创建了书画网,研究和创作人群既有美术馆的专业人员,也有大学教师、各研究机构的学者以及僧侣阶层人士等,政界人士中也有不少业余爱好者。
出生于1972年的黎国越,7岁开始自学汉字和书法,2001年在美国纽约举行汉字书法展。他还有个号,叫九真郡人,心向中国,可见一斑。
每年春节期间,越南全国大街小巷卖对联和门画,而“福”、“禄”、“寿”最为常见;此外,胡志明市也会进行书法展,参观人数达万人次,更为有趣的是,越南人举办的书法展中,最常被书写的,便是胡志明在中国写的《狱中日记》组诗。这些诗都是胡志明用汉字书写的。
尽管他本人一心斩断汉字,但越南民众最终,还是没有买帐,甚至还把他,抬上了汉字推广人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