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儿子养废后,我才醒悟:我用“煤油灯效应”,亲手毁掉了孩子的自律
卢梭曾说过:“父母拼命把孩子教坏后,又开始抱怨'孩子为什么变成这样’?”
意思是:孩子行为习惯,跟父母有直接关系,初读我很是反对,直到儿子上5年级,我才知道,他这句话道出了绝大多数的家庭教育的问题本质!
从小,儿子就是一个性格活跃的孩子,开始我引以为傲,直到后来上学。
每次老师给我的反馈都是:上课听讲喜欢东张西望;爱做小动作;爱悄悄说话;注意力不集中……
回家后更是一团糟。
从来不主动做作业,每天放学第一件事就是玩游戏、看电视,一定是在我三番四次的催促下,才能去做作业。
放假的时候拿着手机,一会儿看电视、一会儿玩游戏,甚至发呆都可以,反正星期五、星期六怎么提醒都不做,非要等到星期天的下午,才会拿出作业,三下五除二把作业赶完。
为了这件事,我苦口婆心地跟他讲道理:“有作业的时候,你就先把作业完成,然后你就可以放心玩,不然玩儿也玩不好,学也学不好。”
他答应的倒是很快,可一到真做事,一定拖到不能再拖。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绞尽脑汁,没收手机,制定时间规划表,要求他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可根本坚持不到几天。
我也狠狠地揍过他很多次,一开始他还有点怕,可是后面揍习惯了,便也麻木了。
因为他对学习的懒散应付,成绩一直都在班级的中下游,甚至还有不断下降的趋势。可他一脸无所谓,一点上进心都没有,我对他很失望!
眼看一个又一个方法在他面前失效,我也濒临崩溃!
直到一天晚上,我突然意识到不对劲,各种戏码在家里上演这么多年,都毫无用处,是不是一开始,我的方法就不对呢?
这么多年打也打了,骂也骂了,我得出的结论就是“儿子不行”,却没想过是不是自己有问题。我决定,学习科学的教育方法。
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我加入了“父母训练营”,决定通过学习,找到适合儿子的教育方式!
在这里,老师很多话,让我如醍醐灌顶!
老师说:很多父母将“教育”等同于“驯服”。
心理学上有一种说法叫“煤油灯效应”:由于权利关系引起的功能失调,即一方使用压力,来使另一方怀疑自己内在价值,以此达到影响或控制另一方的判断。
曾经有个电影,很好地诠释了“煤油灯效应”的作用:
一个丈夫为了在精神上控制妻子,设计让家里的煤油灯不停地闪烁,当妻子问他是不是煤油灯在闪烁时,他不断地给出否定,以此让妻子怀疑自己精神有问题,以此实现对妻子的精神控制。
生活中总是遇到这样的场景:
“你看吧,我就说要多穿点衣服!”
“你看我怎么说?这样做肯定不行!”
“昨天我才提醒你,这个题这样做,肯定不对!”
……
很多父母都在悄悄期待孩子失败,并以此来证明他没有自控力,一定要在父母的管理下,才能够完成任务!
换句话说,父母想达到的效果就是——“乖乖听话,按照我的要求来做!”
同理,父母的这些小动作恰恰符合“煤油灯效应”。目的就是向孩子证明“你不行,只有听我的才对!”
家长试图通过获得“管理权”,让孩子心甘情愿听自己安排,以此来给孩子培养所谓的良好学习习惯。
可是,父母们贪高求优,追求完 美而不顾孩子的心理,很少能够贴近孩子的内心,进而导致孩子对父母们的完 美要求去能为力,产生深深的自卑和焦虑,由此变得格外失控。
长期被这样管教的孩子,自卑,不敢表达自己的见解,浅尝辄止,害怕失败。越是父母想让他们做的事,他越怕去做,因为他害怕面对父母对自己的失望,害怕别人的不认同。
内在信任系统的崩溃,会让孩子开始完全依赖于父母的管教,孩子总是说一下动一下,非要等到发火,他才会行动。
因为他们已经在害怕中选择放弃,丧失重要的内驱力。
那究竟应该怎么做呢?
老师告诉我,想要让孩子拥有自律,首先就应该明白“自律难”!
自律就像走上坡,是一个完善和修正的过程,需要自我约束和克制,是人们克服固有缺点和毛病中获得成长的过程。
然而,随性自在、肆意玩耍是孩子的本性,而自律是需要不断克服本性的。
所以孩子喜欢玩游戏、看电视和朋友玩闹这都是符合孩子成长的现象,可是,怎样去平衡玩乐与学习,让孩子实现自律,却是父母一生中的首要任务。
老师说:孩子怎样会爱上学习?那一定是他通过学习可以获得在其它地方得不到的东西——成就感!
那怎样才能让孩子获得成就感呢?
老师给了一个办法——“看见孩子”。
父母高质量的“看见”,能让孩子感受到被关怀、被理解、被尊重,让他的心里更火热,更有力量和前进的勇气。怎样“看见孩子”呢?
一、认可孩子小小的进步。
心理学研究表明:每当孩子出现家长所期望的心理与目标行为之后,采用“鼓励赞扬”的方法,立刻强化,以增强此种行为出现的频率。
因为期望被父母肯定和赞美是儿童的天性。
举个例子:
孩子总是把房间弄得乱七八糟,与其天天骂他:“你看你的房间像猪窝一样!”不如在他房间稍微有一点整洁的时候赞美他:“今天房间比以前干净整洁好多,早上我看到你特意把你的被子叠起来,还把床单铺整齐,看来你也是一个爱卫生的孩子!”
当你看见孩子有细小的变化时,不要苛求完 美,而应该及时指出他的进步点,那么他就会从这件事中获得成就感,为了再次获得父母认可,那么他很有可能会再次出现类似的情况。
学习中也是同样的道理,当孩子拿回一份卷子,明明他对结果是很满意的,可是你开口就是“这里不仔细,那里头两天才讲过就忘了!”
这就是在扼杀孩子从学习中获得成就感,因为父母苛求完 美,人为地将学习中获得的愉悦拔高了一个层次,孩子难以企及,自然会选择放弃。
二、“看见”孩子,既要具体,又要善于进一步引导
经过实践,我曾经得出结论,孩子就是夸不得,一夸就上天了。
老师却说:那是因为你只能“看见”,却不会引导。
“你真棒!”“你做的真好!”……这样的表达太“偷懒”!
老师告诉我:看见孩子可表扬的地方,表扬地越具体越仔细越好!
举个例子:
有一次我发现儿子玩游戏的时间缩短了,就非常惊喜地对他说:“哟,今天你竟然比以前少玩了25分钟!你的自控力有加强呀!”
这样说其实具体指出了他的进步点“少玩了25分钟”,下一次,他就明白了该在哪里去进步。而“自控力”更是对他这种行为更进一步的评价,他会产生一种成功和自信的感觉!
所以,在表扬孩子的同时,指出他具体做得好的地方,孩子会凭借内在的自我超越和追求优越感的本能,来一步步提升对自己的改变和控制!
三、看见孩子,也要看不见孩子。
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很多父母会发现过多的夸奖,孩子就会开始依赖赞美、强求赞美,开始出现赞美疲劳。
事实上,赞美不在于多,而在于精。
如果我们每个方面都想一下子关注到位,孩子会出现自我膨胀。所以,想想你希望孩子在哪里拥有动力,就应该将你的眼睛放在哪里。而其他方面,可以暂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比如:孩子在学科上缺乏自信,你就应该将眼睛放在他学习上表现有进步的地方,鼓励他,支持他,发现他。给他简洁、精致、真诚的赞美和鼓励。
值得注意的是:“看见孩子”,不意味着拼命夸奖,在宽容之上,父母更需要有“底限”,这样孩子才能在既相对自 由,又能够尽可能地提升自信。
在老师的帮助下,我开始重新审视对孩子的教育,并将所学的方法运用到他身上。
但是,这个过程非常痛苦,每当我想心平气和地跟他沟通时,他满脸的不在乎,让我怒火中烧,我甚至一度觉得这些方法都是没用的。
但是老师告诉我:作为父母,需要接纳孩子有些时候的原地踏步,甚至退步和走弯路,允许孩子建立自己的节奏,休整、调节、充电,再上路。
于是,我转移注意力,将对孩子的要求转移到对自己的要求:
我今天跟孩子说话有没有情绪化?
我有没有不停地指出孩子的问题?
……
我给自己半年的时间改掉自己大吼大叫的习惯,并且开始“看见”他,将他的每一点进步看在眼里,并且用恰当的方式告诉他。既不让他过于骄傲自满,又给他足够的动力。这很难,但我坚持下来了。
果然,孩子默默地回报了我,他愿意跟我分享一些趣事,对某些喜爱的学科,他愿意花更多时间,就像蝴蝶效应般,他的学习从一科到另一科,逐步完成了百花齐放,而这一切,花了2年时间!
通过这件事,我明白了,要改变孩子,首先父母需要做出改变!
当然,在这里需要指出,再好的方法,都不能够解决每个孩子的问题,毕竟,不同的孩子,不同的性格特点,需要的方法也就不一样。
渴望一个标准方案,一套标 准化的流程,帮自己养出一个优 秀的孩子,这是完全不现实的。真 正有价值、能让人进步的信息,大多需要父母思考和消化。
事实证明,父母学习,再结合孩子的性格特点,尝试、调整、固化,才是有效的途径。
向大家推荐“父母训练营”,在这里,我们可以学到很好的教育理念,更有老师一对一帮助我们分析家庭教育的问题出在哪,并制定详细纠正方案。
采用训练营的模式,就好比给你配了一个随身教练!
>>有人给你制定练习计划,每天陪伴你一起实践;
>>你能看到教练怎么点评不同人的动作,以此来纠正自己;
>>练习的过程中遇到问题也能得到反馈指导;
>>还有很多伙伴家长一起互相支持、打气,不再孤军奋战!
事实上,哪有教不了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学习,就是成长为一个更好的父母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