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半中长大的童年

在儿时记忆中,家乡民俗节日中,除了春节就数“过月半”最隆重了。

转眼,酷热送来了“月半”,让人想起童年的“月半节”。因为童年的“月半节”,是有趣的“月半节”。虽然那种清贫,现在的孩子一定不能理解。正因为贫穷,才使我们小孩非常喜欢过月半,“过月半”的那几天毕竟是一年中最富有,最奢侈的日子,过月半的日子是我儿时的最美的记忆。因为,到了月半节,父母都要做些好吃吧,于是小孩子们就有了平时吃不上的鱼肉,糖果,鞭炮,还有一年难得穿上的那一套新衣。
在儿时记忆中,家乡民俗节日中,除了春节就数“过月半”最隆重了。

 回娘家 

土家人的“月半节”,是在一年的中间,农历的七月十五日。月半,大概的意思时光刚刚过了农历六月,一年去了一半,田里的活路少一些,有点空闲,把嫁出门的姑娘接回家,姑娘在人家屋里做媳妇儿,苦呢,做爹妈的心疼,接回来像客人一样的,玩几天,这几天回娘家的姑娘是真正的客人,田间灶头的事儿什么都不做,就住在出嫁前的闺房里,倚着门框晒着太阳,剪鞋样纳鞋底,村庄就在这簌簌的纳线声中有了一种安宁祥和的气氛。
土家人的风俗“年是拜,月是接”的,这里的意思就是说,过年的时候是要上门拜年,而月半则是要将亲人接回来团聚。
月半节里,出嫁的姑娘们要穿上最好的衣服,携带夫君和子女高高兴兴地回到娘家,与亲人们团聚,吃几天母亲亲手做的饭菜,同亲人们叙说分别后的情况,讲讲收成,一起烧香纸,祭祖宗,迎亡人,沉浸在融融的温馨之中。因此俗谚里才说:“姑娘回娘家,腿子像扬叉。”远出的游子也会赶回家。土家人更重视过月半, 素有“年小月半大”之说。

 女儿会 

在鄂西南土家族地区素有“年小月半大、鬼神也有三天假”的说法,女儿会与月半节正好为同一天,女性借赶集来幽会情人,久而久之成为民众默认的文化现象。这“年小月半大”还有一个最美好的内容,这便是土家“女儿会”。
女儿会,是一个多情的节日,是土家族儿女独显女性文化特征的一朵艺术奇葩。这一天,姐妹们成群结队去赶乡场,在这一天前,她们在家是天天练唱山歌。听她们说,女儿会就是赶场而已,对在女儿会上找对象的事情讳莫如深,不过我后来知道,有的姐妹在女儿会上认识了可意的人,通过对唱山歌交流,不久就会有媒人上门提亲。这女儿会已经盛行几百年了,也被誉为“东方情人节”。

  鬼节  

月半节,也称中元节,民间俗称“鬼节”。节日期间,民间家家迎请祖先亡魂,顿顿摆酒食供品奉献,如宴活人,还用白纸封钱成包,封面上定亡人和奉祀者的称谓、名字于十四夜烧化,以表供死者“冥中使用”之情。十五日晚,到屋外烧化纸钱,泼水饭,叫做“施孤”。
俗传此日“冥府开禁,鬼魂过年”,鬼魂均回各家与家人相聚,故有“七月半,鬼乱窜”之说。各家各户会准备鸡鸭鱼肉、豆腐等叫祖先的物品,请祖先们回家过节,通过仪式,招回死去亲人的鬼魂来享用祭品,并祈求鬼魂保佑和降福,仪式跟春节一样的隆重。
小时候,听寨子里的老人说,从七月初一开始,鬼门关就开了,一些亡魂可以回到生前的家里探望,晚上常常有亡魂四处活动,小孩或老人火气低,晚上不要出门,否则就会碰到鬼,要出门,千万别回头看,否则会招来晦气。让胆小的我们那时真的是有点怕了,一到晚上钻被窝里不敢露出头。只是我至今没有见到过鬼。只是听人说多了,让七月份的夜晚增添了几分寒意。
月半那天傍晚,一家人团聚后,吃了丰盛的晚饭,人们就提着大包小包的冥币,香,蜡,食物向坟地进发。我家也不例外,带着那份哀思去上坟,坟地上下烛香弥漫,烛焰,清香在墓前烧起,纸钱烧的火就作风势快速的化成灰色的蝴蝶在阴森森的坟地里飘散,虔诚的叩首,浇酒。
我们还没有大人的那份虔诚和缅怀。对我们小孩子来说,只不过是觉得好玩而已。我们喜欢看那飞舞的纸钱,看坟头摆放的各种祭品。在大人用锄头,扁担为祖坟培添新土的时候,我们就在坟里收捡刚才放的鞭炮中那些未爆的哑炮,然后拿回来,剥去外面的纸,用火柴点燃,听那冒着一阵烟的吱吱声。过月半的乐趣就在这些小小的事中,让我们一点点地长大。

我们意在文化传播和分享

若您有异议,请联系我们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