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开篇“关睢”的不同解读,你中意哪个?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这是《诗经》开篇之作《关睢》,通常被认为是一首民间情歌,用兴起的艺术手法,写青年男子思恋少女。其中“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一句,可能是《诗经》中知名度最高的句子了。其实关于这首诗的解读有多种。
1.男女相亲活动的描述
著名诗人流沙河在“诗经点醒”节目中,专门对这首诗进行了解读,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一些解释,他认为这首诗描述了古代相亲活动的场面。
“关关雎鸠”,说明活动发生的地点在汉江流域,“雎鸠”是古蜀国驯化的一种用于捕鱼的鱼鹰,名叫鸬鹚。另外,古代将男追求女比喻成捕鱼,这里也把捕鱼和追逐年轻女子拿来类比。
“参差荇菜”,说明时间在夏初时节,周礼中规定,夏天的祭祖叫“礿祭”,时间是夏至前后的农历五月十五,此时荇菜正好发芽,家中的年轻女子都要到河边采摘荇菜作为供品。
这样一个民俗活动场面就出来了:河的上游,一群年轻女子在水中采摘荇菜,引来很多青年男子在河堤上争相观看。下游的小岛上则有渔船和渔夫,船上有很多鱼鹰,钻到水下把鱼衔上来,呱呱地叫,声音一直传到上游。
此时,年轻男子们聚集在岸上,弹琴鼓瑟,看看有没有心仪的女子。女子们在河里卷起裙摆,左右扭动腰肢采着荇菜,好似在跳舞,展示着自己的身姿。这种活动会在祭祀前举办几天,男子相中了哪家女子,就表示会“钟鼓乐之”,即举行婚礼。孔子将这首诗放在开篇,也说明当时对爱情、婚姻和家庭的重视。
2.婚礼庆典上的“贺婚诗”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李山认为《关睢》并非爱情诗,而是一首贵族婚礼上所唱的歌曲。依据有三点:
一是人称形式不对,淑女、君子,都是第三人称,而表达爱慕之情都用“你”或“我”这样的人称。
二是器物不对,有钟鼓,是贵族典礼场合采用的,不是民间小伙儿有实力能办到的。
三是诗篇暗示的是一场典礼才有的音乐规模,周代举办典礼,堂上唱“升歌”,以琴瑟伴奏,庭院摆设钟鼓笙磬之乐,用以“升歌”之后奏“间歌”。《关雎》先言“琴瑟”,再言“钟鼓”,正是周礼用乐的规矩。
将《关雎》作《诗经》开篇,也是反映周人对婚姻、夫妻恩情的重视。人们用婚姻形式来粘合异姓异族,打造一个文化人群的整体。而如果仅把此篇读成“爱情诗”,则其在当时社会中的重要性就被忽略了。
3.儒家经典中的“后妃之德”
《毛诗序》(“毛诗”即由毛亨、毛苌所传讲下来的《诗经》,也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版本)说:“《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这首诗是讲后妃美德的,是《诗经》十五国风的起始,是用它来教化天下而矫正夫妇之道的。风,就是讽喻、教化,用来触动、感化人们。此后的儒生对此诗进行注解,大都由此义而生发。
“后妃之德”是什么?天子之妻称“后”,“妃”则上下通用。唐代孔颖达的《毛诗正义》言此诗是后妃为周文王寻佳偶,“求美德善女,使为夫嫔御,与之共事文王”。后妃美貌却不求专宠,不妒忌,就像雎鸠鸟一样,“雌雄情意至,然而有别”,为文王寻找贤德的女子以辅助自己,共采荇菜以祭宗庙,而无伤害善人之心,令宫内和谐。
虽然有人认为此种说法是为宣扬儒家思想而牵强附会地解释。但“诗”之所以能够成为“诗经”,成为儒家的经典,占据千年的思想主流,必是和这种解读有关。没有“赞”,没有“讽”,没有这些儒家解读,如果只是民间歌乐,那么孔子所删的“诗”,或许只能是“诗三百”,而不能成为“经”。
《诗经》从成书起,注解就众说纷纭。汉人董仲舒说过“诗无达诂”,对《诗经》的理解因时因人而有差异。孔子将《关雎》放在首篇,并谓其“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必有深义。到底哪一种说法才是你心目中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呢?有兴趣的话,不妨自己也去研究一下。
( 责编:李振西)
我们意在文化传播和分享
若您有异议,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