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贱者交而讲道德,与贵者交而讲利益,都是愚蠢行为

原创 敖让 资治通鉴读史悟道 2020-06-12

【材料】《资治通鉴》汉纪 孝和皇帝 永元四年 公元92年
蜀郡太守聂尚代训为护羌校尉,欲以恩怀诸羌,乃遣译使招呼迷唐,使还居大、小榆谷。
迷唐既还,遣祖母卑缺诣尚,尚自送至塞下,为设祖道,令译田汜等五人护送至庐落。
迷唐遂反,与诸种共生屠裂汜等,以血盟诅,复寇金城塞。尚坐免。
【译文】蜀郡太守聂尚接替邓训担任护羌校尉,想用恩德安抚诸羌,于是派遣使者招抚烧当羌首领迷唐,让他率领族人返回大、小榆谷居住。
迷唐回来后,派遣祖母卑缺拜见聂尚,聂尚亲自将卑缺送到塞下,并在边关为她设宴饯行,让翻译田汜等五人护送卑缺直到部落。
于是迷唐又开始叛乱,将田汜等人屠杀肢解,用汉人鲜血同杂羌歃血为盟,又领兵进犯金城塞。聂尚被免职。
【解析】看到这里我真是气死了,这个新上任的护羌校尉,新官上任三把火,想搞出点成绩来给朝廷看看,没想到偷鸡不着蚀把米,不仅造成边关告急,连自己的官帽子也搞丢了,可以说非常之失败,在我看来,这个聂尚远不如前任邓训,他的失败,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试图调和不可调和的矛盾
汉羌矛盾几乎贯穿整个东汉,自从东汉在刘秀开始经略河西之后,汉羌矛盾就日益激烈,这是不可调和的矛盾。
为什么说这是不可调和的矛盾?因为历史的趋势就是这样,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羌族并不是汉族的主要敌人,汉族的主要敌人是北方的匈奴。
但汉族要对付匈奴,必取河西四郡,河西走廊这个地方不仅是养马地,还如同一只伸出去的左手,指向匈奴的腹地,汉朝在敦煌、武威、酒泉、张掖驻军,就好像给这只伸进匈奴腹地的手,配了四把刀。
因此匈奴的右翼直接就被牵制了,不敢轻举妄动,直接削弱了匈奴的可支配力量。同时,自从班超开西域都护府以后,丝绸之路被打通,汉朝通西域各国的贸易往来,一带一路河西走廊也是必经之路。
河西四郡对于汉朝的战略地位,不言而喻,从古至今,只要是大一统王朝,如果没有打下河西四郡,那都是羸弱的象征,强国之路,始于河西。
但是,天之道,中庸,能量守恒,此消彼长,有人笑必定有人哭。拿下河西走廊,汉朝受益了,就必定有人受损,受损的势力除了匈奴,那就是羌族了。
羌族世居青海,青海这个地方,四周高中间地,平均海拔3000以上,西南是西藏,东南是四川,正西是新疆,正北是甘肃。
在古代,羌族要发展,西藏、新疆不用考虑了,还不如青海,四川不用考虑了,横断山脉壁立万仞,天府之国是羌族无法染指的梦中情人。
所以羌族要生存,要发展,就得往甘肃靠拢,也就是河西走廊,这里水草丰美,这里蓝天白云,天苍苍,野茫茫,是个放牧的好地方。
可是,现在这个地方却在汉族手上,这就是限制了羌族的发展,但是这个地方能给羌族吗?怎么可能呢,河西四郡,当年刘秀打天下的时候可是费了老牛鼻子力气拿下来。
想拿,就得凭本事说话,河西四郡不是充话费送的。这就是汉羌之间贯穿整个东汉的矛盾,土地矛盾,怎么可能调和得了?
而且这也是大国崛起的必经之路,一个国家一旦开始崛起,各种不可调和的矛盾只会越来越多,存在感越来越强。
这种不可调和的矛盾,是永远无法解决的,除非一方永远消失了,要么是被消灭,要么是被融合,或者兼而有之。
聂尚所犯的第一个错误,就是企图调和不可调和的矛盾,明明羌族已经被邓训打到青海湖以西去了,聂尚非要把他们招回湟河一带。
光是湟河这一带的地盘,哪能满足羌族的胃口,人就没有知足的,得陇而复望蜀,谁还嫌弃钱多?如果羌族知足常乐,安分守己,之前也就不会和汉族起纠纷,就不会被邓训赶走了。
二、施恩不当
聂尚的这种怀柔,为什么羌族不吃这一套?
羌族本来就居住在湟水一带,只是迫于汉朝的压力,被打得节节败退,不得不远走他乡,有时候不甘心,时不时回来骚扰一下,企图重新夺回土地。
这个时候把湟水一带划给羌族,羌族岂能感恩?
因为他们认为这本来就是属于他们的东西,就好比地主老爷为了安稳住带头闹市的佃农,把原来属于他们家的田产还给了他一部分,希望他安安分分过日子,少给老爷添乱。
这怎么可能呢?在这个时候示弱,把本来就属于人家的田产还给人家,人家不仅不会感恩,反而会认为汉朝怕了他带头闹事了,是为了妥协而还给他地盘。
既然汉朝示弱,这说明搞事情的策略奏效了,汉朝害怕咱们搞事情,那好的很,这不仅不会使羌族安分,反而会给他们信心,让他们更加看到了胜利希望,因为他们看到汉朝怕了。
所以,这个聂尚,脑瓜子不好使,竟然想出这么个施恩法,因此不仅没有得到回应,反而遭到羞辱戏耍。本来羌族夺回土地的信心都已经快要失去了,其中的右派已经准备融入汉朝了。
现在聂尚为了稳定,在羌族的闹事中妥协,这下好了,使羌族看到武装讨地的希望,无异于火上浇油,羌乱更甚。
三、与底层讲道德
职场人常犯的两个错误,就是与底层讲道德、与高层讲利益。
不是底层没有道德,底层也很想讲道德,但是生存压力太大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衣食足而知荣辱,饭都吃不饱了,不违反法律就已经是品德高尚了,谁还将道德。
特别是面对巨大利益的时候,道德?在这种情况下,道德就是用来透支的,积累了很久的好口碑,总要找个缺口变现。
所以,在羌族眼中,汉朝怕自己闹事,经不起折腾了,所以把原本就属于咱们的湟河流域还给了我们,这说明我们的策略是非常奏效的。
但是仅仅湟河流域,这远远不够咱们创造美好生活,咱们还得往河西四郡前进再前进,胜利就在前方,前途一片光明。
在这种巨大利益下,道德算个什么?既然闹事让咱们拿回了湟河流域,那我们就应该再接再厉,把事情往大了搞!这是斗争胜利的历史经验。
所以就算迷唐想讲道德,他也无能为力,因为他也是被推着走。如果他不带领大家继续闹事,谁还拥护他?只会拥护一个愿意带他们继续搞事情的新领导。
与吃不饱饭的底层讲道德,讲信用,这本来就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聂尚以为主动示好,就可以获得对方的投桃报李。
而事实并非如此,面对他们眼中巨大的利益,他们不仅不会投桃报李,反而会更加努力的闹事,迷唐为了迷惑汉朝,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祖母。
聂尚之所以想和羌族握手言和,无非就是迫于边防后勤压力,想要减轻朝廷的财政负担,新官上任,好在皇帝面前表现一把。
而迷唐十分清楚聂尚的意图,所以将计就计,故意表现得温顺,派出自己的祖母前往汉朝访问,其实也就是当人质,让汉朝更加放心。
暗地里早就已经磨刀霍霍,准备在汉朝撤军的那一刻突袭金城要塞,继续搞事情了,至于迷唐的祖母,那都是可以放弃的棋子,至于是老人家主动牺牲,还是被迷唐哄骗,那就不好说了。总之羌族为了搞事情已经不顾人伦性命了,很疯狂。
没想到的是,这个聂尚,依然还在和羌族讲道德,将情怀,为了表示信任,还主动送回了迷唐的祖母,连人质都不要,这是希望用大义感动一群饿狼啊。
一边万马齐喑磨刀霍霍,一边歌舞升平汉羌友谊万年,这场景,真够滑稽的,如果是一个政治嗅觉稍强的护羌校尉,从迷唐派自己祖母来拜访,就该警觉了,真心派人质,应该是亲自前来,或者是派至亲晚辈来,一个行将就木的老人家,如何能够表达诚意?
说这些都没用,这些都是细枝末节,最关键的,就是聂尚不该和羌族低头妥协将道德,一妥协,人家群情激昂,斗争情绪更加亢奋,既然斗争有巨大正面回馈,榜样的力量无穷,那谁还本分做人?
层次高的人,与层次差距大的人打交道,光靠讲道德是不行的,还得讲利益。对于这类人来说,在你眼里只是蝇头小利,可在他们眼里却是巨大利益,为此他们极其愿意和迷唐一样践踏道德来获取这个利益。
层次低的人,与层次高的人打交道,光靠利益也是是不行的。受层次限限制,你眼中巨大的利益,可能在人家眼里,就和地上5毛钱是一样的,根本懒得弯腰去捡。
这个时候和人家讲利益,看着满身铜臭味的低位者尽情表演,只会想笑,从而看轻贱了这类人,又怎么能够得到应有的尊重?又岂会有平等对话的机会?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