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六种人,曾国藩坚决不用,而且一生都躲得远远的,确实有道理

曾国藩“文能应试,武能杀人”,近代以来,治兵、治学、治家无人出其右。那么,曾国藩为什么能从一个农家子弟,成为清代中兴能臣之首呢? 除了个人修身之外,更重要的是他善于识人用人,危急时刻,总能靠杰出人才化险为夷。他这个本事,为历代所推崇。

李鸿章评价曾国藩知人的能力,前无古人。“或邂逅于风尘之中,一见为伟器;或物色于行迹之表,确然许为异才。”《清史稿》也记载了曾国藩“尤知人,善任使”。 生活中很多人不会识人,更不会用人,特别是遇到陌生人,怎么判断这个人到底行还是不行呢? 曾国藩的绝招,是看外表。 每次选将,他都亲自“面试”,对来人的外貌姿态、言谈举止,身体条件进行认真鉴别。 曾国藩有一双三角眼,平时不苟言笑,有陌生客人到访,他就会盯着客人看,也不怎么说话,盯的访客有点害怕。等客人走后,曾国藩能直接判断出此人的优缺点,和相熟的人对证,几无差错。 有六种人,曾国藩是坚决不用,要躲得远远的。 第一种人:眼神闪烁鼻子歪。 曾国藩遇到一个人,先看眼睛再看鼻子。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神闪烁往往证明此人心里发虚,不敢正眼看人。 鼻子不正的话,人品就不正,所以鼻子如果有什么问题,抓紧去调整。 第二种人:精神萎靡气质差; 一个人的精、气、神,是立人之本,由智慧、阅历、才能和信心综合来决定。一个人精气神足,专注,事业就容易成功。精神萎靡之人多半身体有亏,不可使用。 第三种人:语言缺乏条理; 曾国藩认为一个人是否有条理,全在语言中。语言能够反映内心,所谓“言为心声”。如果一个人说话东拉西扯缺乏逻辑,说明内心糊涂,不堪大用。 第四种人:须眉不全; 胡须和眉毛是一个人是否有“大丈夫气概”的标志,曾国藩认为没有须眉不能称为男子汉。无论耕读传家还是战场杀敌,须眉不全之人,内心中没有必胜决心,万万不可用。 第五种人:嘴唇薄,口小; 嘴唇薄的人喜欢讲话,多刻薄,往往祸从口出,嘴唇厚之人透露着忠厚;口大之人吃四方,口小之人跑断肠。 第六种人:走路脚跟不着地。 走路脚跟着地才容易站稳,走得稳稳当当,不紧不慢,这样的人值得信任。有一类人走路虎虎生风,但脚跟不落地,只用脚掌,虽然走得快,但不稳,大多做事迅速但漏洞百出,比较浮躁,让人很难放心。 眼睛、鼻子、嘴巴、四肢、须眉、说话、走路等等外在特征,是一个人长期积累的结果。一个人留给对方的第一印象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此人可留还是不可留,有的时候我们爱说“眼缘”就是指的是这些。 曾国藩也靠着自己这番识人本领,笼络一群杰出人才,不仅自己厉害,而且让别人替自己做事,成为“古今第一完人”。 其实,曾国藩并不是一开始就掌握这套本领的。 他是一个文人,领兵打仗,光靠一支笔是不行的。 作为统帅,最重要的是调兵遣将,完成战略部署。起初他也不懂什么人能用,什么人不能用,这可把它愁坏了。 曾国藩喜欢读书,每次遇到无法解决的难题,都会查查书上是怎么说。 他遍寻古代典籍,终于发现了一套明代刻印的书--《智囊全集》,作者是明代天启年间著名学者冯梦龙,就是写“三言二拍”的那位。 曾国藩把《智囊全集》“置于案头,夜阑人静时,凝其思,品其味”,果然发现了书中有很多识人用人之术。 比如“宋太祖巧选侍卫”一节,他就跟宋太祖赵匡胤学到了如何让才学高超的人甘愿屈服的技巧。 北宋初年,徐铉是江南鼎鼎大名的学者,朝廷上下全都知道。天下初定,江南就派徐铉来朝贡,按照礼节,朝廷要派押伴使随侍左右,但大臣们因为学识不够,都不敢去。派谁去呢? 宰相也觉得为难,实在没招了,就禀报宋太祖赵匡胤。 赵匡胤说:“你们退下,我自己来选。” 过了一会,赵匡胤下令让殿前司准备十个不认识字的侍卫名单,他拿起笔圈了一人,说:“此人可!”

朝堂上的小伙伴们都惊呆了,都在想,皇上这是怎么想的,让一个不识字的人去陪大学者? 当然谁也不敢问皇上,就照办了。选中的这个侍卫也不明白怎么回事,就去迎接徐铉。 刚开始,徐铉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朝廷的人都接不上话,这个侍卫也很尴尬,只能嗯哪嗯哪的回应,跟相声的捧哏似的。徐铉一听这反应,就继续说下去,没想到一连几天,还是没回应,他觉得太没趣了,累得再也不想说话了。 要说朝廷里,没有人能和徐铉对话,是不对的,起码能对付。但赵匡胤认为大国的体统不应该这样唇枪舌剑,他要的是一种不占而屈人之兵的策略。 所以他选了用一个没文化的侍卫去对付徐铉,“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让徐铉觉得如果用自己的才智战胜一个啥都不懂的人,有点胜之不武。 侍卫嗯嗯啊啊的回应,反而让徐铉觉得侍卫很有修养,虽然听不懂,但是侍卫表现的很尊重自己,也在认真听,朝廷中侍卫都如此有修养,何况他人啊? 赵匡胤屈服徐铉的目的就达到了,其实他要十个人的名单,只是做做样子,选哪个侍卫都会有这个效果,但旁人不知,这就显露了赵匡胤高超的选人识人智慧。 不仅会选人,而且还非常准确的把握了徐铉的心理。赵匡胤的识人用人之术,让曾国藩学到了。 而在“胡少保选拔人才”的故事中,曾国藩学到了如何通过外表和言谈来判定一个人的能力。

胡少保名叫胡世宁,在明孝宗时担任左都御史,负责考核官员来决定升官还是罢免。具体做这件事的人,给明孝宗上了一道折子,奏请禁止百官私自拜访胡世宁,以免走后门。明孝宗准奏。 胡世宁禀皇上:“微臣的职责是考察官员。要去了解一个人,如果不去观察他的外貌,听其言论,就没有办法察出他心地是不是正直,才能是不是出众,如果拒绝见官员,只按照别人的评语来考评他,这就失去真实性,想要适当表扬提拔人才也是非常困难的。” 明孝宗听完,觉得很有道理,就收回了这个禁令。 这个禁令初衷是为了防范奸人,但也会失去招揽贤人的机会,对于朝廷来讲,因小失大。朝廷需要储备人才,关键时刻要用,所以不能因噎废食。 经过反复阅读《智囊全集》,结合实际经验,曾国藩总结了自己鉴人的六个绝招,任何一个人经过他这六次“扫描”,优劣与否,心中自有答案。而且在书中也学到了很多治兵和做人的智慧。 当然每次也不完全正确,拿不准的时候,就翻翻《智囊全集》,启发自己做判断。 无论古人还是现代人,识人和用人都是非常重要的,但也是最大的困扰。可以说,识人和用人是职场上最核心的能力,尤其对于管理者来讲,识人用人出现偏差,损失巨大。反之,如果做得好,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即便你现在不是管理者也没关系,一方面学习可以提升自己,另一方面也可以更好地被人赏识,防止踩坑吃亏。 而识人用人,背后就隐藏着智慧。

冯梦龙说,无论做大事还是小事,无论为官、经商还是做人,要有足够的勇气,但能否成功,则取决于智慧。 没有智慧只有冲动,吃亏的就是自己。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