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介绍笔记5篇
《玉壶清话》在南宋时已有《玉壶野史》的别称,宋元时均著录为十卷。下面是学习啦的小编为你们整理的文章,希望你们能够喜欢
《玉壶清话》
宋代历史琐闻类笔记,又称《玉壶野史》,十卷,北宋文莹撰。《玉壶清话》是文莹于神宗元丰元年(1078)作于荆州的又一部野史笔记,内容、体例与两年前所撰《湘山野录》、《续录》相仿。本书前八卷近一百六十条,杂记北宋开国至神宗朝百年间君臣行事、礼乐宪章、诗文逸事、市井见闻等;而第九卷《李先主传》、第十卷《江南遗事》,则详细记录了五代后期南唐政权“累世之隆替”、“圣贤治乱之迹”,是研究五代史和北宋史的珍贵资料;其中谈诗论文之语,清曹溶则冠以“玉壶诗话”辑入《学海类编》,显现它的诗话价值。
明初编修《永乐大典》后,逐渐散阙,仅得前五卷流传,天一阁范钦等人抄访得后五卷,遂合成十卷刊行。《玉壶清话》现通行本有《知不足斋丛书》本、《笔记小说大观》本、《说郛本》;称《玉壶野史》则有《四库全书》本、《墨海金壶》本、《守山阁丛书》本。
今有:《玉壶清话》上海古籍出版社“宋元笔记小说大观”2001年版;《玉壶清话》大象出版社“宋代笔记”第一编,2005年版。
《鸡肋篇》
宋代考据辨证类笔记,三卷。北宋末年庄绰撰。庄绰字季裕,约宋钦宗靖康年(1126)前后在世清源(今福建泉州)人,上海辞书出版社《中国人名大词典·历史人物卷》说是太原人(历史上太原也曾有清源之称),误。生卒年均不祥,约北宋末前后在世。状貌清癯,人目为“细腰宫院子。”北宋末年,历摄襄阳尉、原州通判等。宋室南渡后,历任建昌军通判、江西安抚制置使司参谋官,最高官职是“朝奉大夫知鄂州、筠州”。庄绰学有渊源,是一个考证学家、民俗学家、天文学家、医药学家,对针灸尤有研究。著有《本草节要》、《明堂灸经》、《脉法要略》,皆已散佚;今尚存世的有《膏肓腧穴灸法》二卷和《鸡肋篇》。
庄绰博物洽闻,又喜游历,足迹遍及大江南北,见闻广博,《鸡肋篇》中记载了大量全国各地民俗、物产、饮食和医药知识,对我们认识宋代社会以及生产生活状况有一定帮助,如记载“皂荚”的制作过程:“京师取皂荚子仁煮过,以糖水浸食,谓之'水晶皂儿’”;定州丝绸织花的独特方法:“定州织刻丝不用大机,以熟色丝经于木杼上,随所欲作花草禽兽状。以小梭织纬时,先留其处,方以杂色线缀于经纬之上,合以成文,若不相连”。当时寒食祭祖风俗:“寒食上冢亦不设香火,纸钱挂于茔树。其去乡里者,皆登山望祭。裂帛于空中,谓之掰钱”。湖南沣州“社日”祭祀瘟神,然后装载在船上送走,为之“送瘟神”毛泽东《七律·送瘟神二首》诗题可能源于此俗。书中记载的一些医药知识如针灸、偏方也可作为今日借鉴参考。
今有:《鸡肋篇》萧鲁阳校点,唐宋史料笔记丛书,中华书局1983年版;《鸡肋篇》上海书店1990年版。
《墨庄漫录》
记载两宋典章制度、历史故实、诗文的笔记,十卷。北宋末张邦基撰。张邦基,字子贤,高邮人。生卒年、生平事迹均不祥,约宋高宗绍兴初(1131)前后在世。喜藏书;有《墨庄漫录》十卷行於世。
《墨庄漫录》杂录宋代杂事,间有考证,多有见地。尤留意于诗文词的评论及记载,较多地保存了一些重要的文学史资料,本书为研究我国古代文学史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其中有诗词欣赏:着重举出当代人的作品(或完整地举出,或摘句),并概括评论,评论颇为精当,如如称杜甫《丹青引赠曹霸》诗“微意深远”,王令《假山》诗“笔力豪放”,舒亶“香泛”联“刻削”,韩驹“倦鹊”联“太工”等。评论也颇具见地,认为作诗、读诗、概关于际遇:唐人行役,怀归感叹,故诗多“佳作”;蔡绦身“处富贵”,辄不悟杜甫晚居西川之“闷”;有诗词考释,如谓杜甫玄都坛歌“王母画下云旗翻”之“王母”乃蜀鸟,谓李商隐《锦瑟》中间四句乃形容瑟谱四曲,谓苏轼儋耳山“君看道傍石”之“石”当“者”,或出自个人发明,或祖述他人,往往有独到之处。关于文的评论;如谓苏轼、黄庭坚善题跋,属散文;谓孙觌(仲益)、汪藻(彦章)工四六,属韵文,谓张舜民(芸叟)、秦颧(少游)文法干愈(退之),属师承渊源。皆可资参考。有文人轶事,如关于苏轼者,即达二十则,除个别则外,皆不见他书。以上四个方面加在一起,略及本书一半篇幅略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许为“宋人说部之可观者”。但论诗重“箴讽”,谓元稹《连昌宫词》高过白居易《长恨歌》,以前者“微而显”,后者“终篇无所规正”,未脱儒家诗教窠臼,失诸片面。
《墨庄漫录》十卷,宋代书目未见著录,《四库全书》收于子部杂家类。《宋诗纪事》称引其文达三十八条。
今有:《墨庄漫录过庭录可书》中华书局,唐宋史料笔记丛刊,1985年版;《东坡志林》(附老学庵笔记·考古编·演繁录·墨庄漫录)京华出版社2000年版;《墨莊漫錄》大象出版社“宋代笔记”第三编,2007年版。
《默记》
主要记载北宋时期朝野遗闻的笔记,南宋王铚撰。王铚,生卒年不详,字性之,汝阴(今安徽阜阳)人。王铚出生于世代书香之家,是宋初著名学者王昭素的后裔。父亲王萃(字乐道)是歐阳修的学生。家中藏书甚富,绍兴(1131-1162)初,官迪功郎,权枢密院编修官。因纂集祖宗兵制,受到高宗赵构的赏识,诏改京官,晚年,遭受秦桧的據斥,罷为右承事郎、主管台州崇道观。避地剡溪山中,日以角咏自娱,人稱雪溪先生。王銍少而博学,善持论,强记闻。據说他读书能五行俱下,别人才三、四行,他已尽一纸。南宋的大诗人陆游很推崇王铚,在老学庵笔记中写道:“王性之记问该洽,尤长于国朝故事,莫不能记,对客指画育说,动数百千言。退而質之,无一语缪。予自少至老,惟见一人。”王铚对北宋一代的历史有著很深的造诣。據《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宋会要》等书的记载,他曾经编修过祖宗兵制、七朝国史、哲宗皇帝元祐八年补录,著有《太玄经义解》、《国老谈苑》、《默记》《补侍儿小名录》,《雪溪集》、《四六话》。《宋史翼》等。可惜的是这些书大都没有保存下来。
《默记》主要记载了北宋时期的朝野遗闻。由于王铚“尤长於国朝故事”,所以在他的《默记》中保存了很多北宋时期的遗闻轶事,可以补正史之不足,对于研究宋代的历史有一定的参攷价值。其中如记宋太祖攻取滁州清流关的经过,李煜因思念故国写《虞美人·春花秋月》而被害经过可补史料文学史之缺。其中记人物又颇幽默风趣,如记宋初宰相王溥之父王祚的父道尊严以及被瞎子糊弄的经过,颇为风趣:
王溥,五代状元,相周高祖、世宗,至本朝以宫师罢相。其父祚,为观察使致仕,待溥甚严,不以其贵少假借。每宾客至,溥犹立侍左右,宾客不自安,引去。
祚居富贵久,奉养奢侈,所不足者未知年寿尔。一日,居洛阳里第,闻有卜者,令人呼之,乃瞽者也。密问老兵云:“何人呼我?”答曰:“王相公父也。贵极富溢,所不知者寿也。今以告汝,俟出,当厚以卦钱相酬也。”既见,祚令布卦,成,又推命,大惊曰:“此命惟有寿也。”祚喜,问曰:“能至七十否?”瞽者笑曰:“更向上。”答以至八九十否,又大笑曰:“更向上。”问曰:“能至百岁乎?”又叹息曰:“此命至少亦须一百三四十岁也。”祚大喜曰:“其间莫有疾病否?”曰:“并无。”固问之,其人又细数之曰:“俱无,只是近一百二十岁之年,春夏间微苦脏腑,寻便安愈矣。”祚喜,回顾子孙在后侍立者曰:“孙儿懑切记之,是年且莫教我吃冷汤水。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铚熟于掌故,所言可据者居多。但提要也指出:“惟所记王朴引周世宗夜至五丈河旁见火轮小儿,知宋将代周一事,涉于语怪,颇近小说家言,不可据为实录耳。”
《默记》有涵芬楼宋元人说部本、明嘉靖二十三年雲山书院刻本、清张载华、瞿巸邦两抄本汪季青古香楼本。通行本有《稗海》本、《津逮秘书》本、《知不足斋》本、《四库全书》本、《学津讨源》本、《丛书集成初编》本
今有:《默记》商务印书馆《丛书集成初编》本,1935年版;《默记·燕翼诒谋录》朱杰人点校,中华书局“历代史料笔记丛刊”本,1981年版;《默记》江苏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其中中华书局朱杰人点校本较佳。
《挥麈录》
宋代历史轶事笔记,南宋王明清撰。王明清(1127-1202)字仲言,著名学者王銍次子,汝阴(今安徽阜阳)人。自幼继承家学,酷爱文史。孝宗即位之初,以父荫入仕。乾道间奉祠山阴。淳熙十二年(1185)以朝请大夫主管台州崇道观。光宗绍熙三年(1192),为杂买务杂买场提辖官。四年,任宁国军节度判官。宁宗庆元元年(1195),添差泰州通判。嘉泰初(1201),为浙西参议官。与尤袤(字遂初)、陆游(字敄观)、李焘(字仁甫)等有过交往。王明清以博闻洽识著称于世,其父王銍善治史,著有笔记小说《默记》。明清承修父业,亦以史才冠有宋,史笔精湛,态度严谨,所撰《挥麈录》为其三十余年心力所灌就,另著有笔记小说《摭青杂说》、《投辖录》、《玉照新志》等。
《挥麈录》二十卷。其中前录四卷,后录十一卷,三录三卷,余话二卷。主要记述两宋典章制度、文人士大夫轶闻,兼及诗文碑铭,内容涉及当时的政治、军事、文化、社会、经济等诸多领域等。如谈及徽宗朝对布衣荐举的不重视和民间对荐举的轻蔑,包括由荐举获得高位人品的卑劣:“本朝以来,以遣逸起达者,惟种明逸、常夷甫二人而已。徽宗朝,王易简、蔡崈、吕注自布衣拜崇政殿说书,然荐绅问多不与之也。王君仪、尹彦明后亦登禁从,距今亦三十年矣。虽屡下求贤之诏,州郡间有不应聘者,而羔雁不至于岩穴也。易简即寓之父,九江人,大观中家祖守郡,首荐之。其后改节,以媚权臣,官至资政殿大学士。寓仕靖康,骤拜二府,被命使虏,托梦寐以辞行,钦宗震怒,窜岭外。”这也可能就是北宋灭亡主要原因之一。另外谈及当时避讳和世人对此的态度:“本朝刘温叟以父名岳,终身不听乐。至其孙几,乃自度曲,预修《乐书》,可笑。”
作者不仅能够继承北宋传统笔记的编修体例及其记事特色,而且还能凭借博闻强识的自身优势,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采取存录基本文献史料、注重汇聚当时诸多人物及事件的记事方法,主要用来补足处在南北宋之交时的史料史实不足。因内含丰富的当代文献史料,多是作者亲历的当代史事,其资料来源大多得自当时的文献以及亲友的口述,加之作者选择和笔录的态度比较严谨,因此它在问世后就得到了一些著名学者的称道,被官私历史著作屡加征引,是宋代史料笔记的上乘之作。
《挥麈录》有明汲古阁本,《说郛》本,四库全书本,四部丛刊本,《知不足斋丛书》、《学海类编》本等。
今有:《挥麈录》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1年版;《挥麈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挥麈录》上海书店200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