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生活是有限的,而精神世界是无限的”|纪念周志宏先生诞辰123周年

原创 材风新媒体 上海交通大学材料学院 2020-12-28

不忘初心,宁怀故国土不恋他乡金

胸怀壮志,条件虽艰难仍炼优质钢

力学笃行,倾其心和智精心育人才

他是国际著名冶金学家、我国研究金属内部组织开拓者,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他曾担任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学术委员会主任,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校长。

他也是交大材料学院的第一任系主任——周志宏。

今天,是周志宏院士123周年诞辰,在这个日子,让我们以史鉴今,以周志宏院士的人生故事,给我们上一堂关于“人生追求”的课。

周志宏在看报(校档案馆提供)

放弃海外加薪机会,投身祖国钢铁工业发展

1897年冬季,周志宏出生于扬州市一个普通银行职员家庭。

1917年,二十岁的周志宏考入北洋大学矿冶系。在大学读书期间,目睹了国家衰败的他在心中种下了救国的种子。

周志宏出国前在上海的留影(李自德提供)

1924年,周志宏远走他乡,在美国南芝加哥炼钢厂工作,海外的工作让他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1925年秋,周志宏进入美国匹兹堡卡内基理工学院,并获冶金硕士学位。他的毕业论文“中锰钢结构研究”,引起了正在匹兹堡讲学的被誉为美国冶金之父的A.苏佛(Sauveur)的重视,要他去哈佛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在苏佛教授的指导下,周志宏于1927年提前完成了博士论文。他对钢中魏氏组织和马氏体组织的形成与机理研究的突出贡献,让他声望日隆。哈佛大学教授会议第一年即授予他冶金工程师学位,并为他申请到奖学金。

周志宏在哈佛大学的实验室(李自德提供)

1928年,周志宏获得了科学博士学位。随后,经苏佛推荐,他到美国国家钢管公司劳伦钢铁厂任研究员。厂方对这个中国来的小伙子并不不报以期望,分了他一个长期没有得到解决的课题——消除钢管表面缺陷。不久,厂方主管工程师却意外地收到了周志宏的研究报告,惊愕不已,立即给他加了工薪,表示从优续聘。思乡回国心切的周志宏婉言谢绝。

回到祖国后的周志宏仍然不断收到来自美国方面的热情来信,邀请他赴美国工作,而他一一拒绝——见过了美国发达炼金工业的周志宏更加迫切的希望用自己获得的知识来支撑起国家的钢铁工业发展,全身心投入了祖国的炼钢事业中。

条件虽艰难仍炼优质钢,炼出多个“中国第一”

周志宏于1930年被派往兵工署所属的上海炼钢厂任厂长。在上海炼钢厂工作的5年中,为我国炼钢工业创造了多个“中国第一”。

在周志宏主持下,上海炼钢厂不仅供应兵器用材,还承担了当时一些重要工程的大型设备的生产。他为钱塘江大桥设计和制造的大型桥座钢铸件,经受了半个多世纪的风浪冲击。

周志宏还是我国第一位飞机制造者。当年,我国没有可以用于飞机制造的大型设备,他因地制宜首创了铸造方法。他严格的进行冶炼成分的控制和炉后理化检验,并试验用我国丰富的锰和钼代替或部分代替贵重的镍铬以冶炼高强度合金钢,在他的主持下,上海炼钢厂的产品能与美国、德国的名牌产品竞争,为民族钢铁工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1937年,“七七事变”发生,在欧洲考察钢铁工业的周志宏立刻返回祖国,筹备汉阳铁厂复工。抗战期间,周志宏领导研制和生产了钨铁、矽铁、高速钢、冲模钢、磁钢和不锈钢等材料,不仅解决了兵工生产和民用生产之急需,并把中国冶金技术的发展推向了新阶段,填补了我国冶金领域的一批空白,成就之多,创造了我国冶金史上的纪录。

中国科学院聘请周志宏为本院技术科学部委员

(校档案馆提供)

周志宏荣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状(校档案馆提供)

点燃人生第二把火,炼祖国需要之才

周志宏说:“我有两个愿望:一个是作为宝山钢铁厂的首席顾问,我要亲手为我国最大的现代化钢铁企业宝钢的开炉点上第一把火,这个愿望已经实现了;第二个愿望是为培养祖国所需的人才继续出力。”

周志宏执教近50年,先后担任重庆大学、中央大学(南京大学)、大同大学等学校的教授。1952年院系调整后,在他领导下,创建了金属热处理专业,率先开设“金属热处理”等课程,建成具有中间生产规模的热处理试验室,积极组织热处理及工艺方面的科学研究,在上海交通大学创办了国内最好的金属学及热处理专业。

1958年,上海交通大学成立了冶金系,周志宏任系主任。初期只有“七八条枪(七八位教师)”的周先生亲自带研究生从事专题学术研究。他十分重视团队精神,材料科学系后来“兵强马壮”,在他的倡导和鼓励下,材料系出现了“上下一条心,团结协作”的局面。经过十几年的努力,材料科学系发展成为国内著名的交大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周志宏教授在教研室讨论教学计划-1954年(李自德提供)

他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讲得一口流利的英语,在大同大学和在交大早期,学生们喜欢听他用英语讲课。他的讲课很精炼,概念清楚,常常是结合实际例子,把理论讲得深入浅出。60年代,他坚持每周召开一次座谈会,与研究生进行学术讨论。他鼓励学生要有预见,勇于创新,常对学生们说:“没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人是没有前途的……选择研究方向要有预见性。”

周志宏勉励学生为“四化”奋发学习(欧七斤提供)

周志宏的生活十分简朴,家里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唯有书最多。除了读书和报纸杂志,他没有别的嗜好,他把自己的一切都放在冶金事业上了。

1987年,年近90的周志宏捐出自己多年来的工资积蓄两万元,设立“周志宏奖学金”,以奖励从事冶金和材料科学研究而勤奋学习的后辈。

周志宏在90寿辰时说:

“我追求的是实现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对此我始终满怀信心和希望。我认为物质生活是有限的,而我们需要的精神世界则是无限的。它随着我们在学术和事业上的进取和生活上的改善而日益充实和丰富。年轻的同志,难道人生不应该是这样吗?”

这是周志宏在人生道路上走过了94个春秋后为我们留下来的宝贵的精神财富。

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

周志宏先生

把个人追求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

成为了推动祖国发展的一份子。

他用一生诠释了

“物质生活是有限的,

而精神世界是无限的”,

愿他的事迹与精神

为交大人照亮前行的方向。

内容采撰自《老交大名师》《扬州名人录》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