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平凹说:“男人是朝三暮四的,是喜新厌旧...

贾平凹说:“男人是朝三暮四的,是喜新厌旧的,是吃了碗里看在锅里的,不胡思乱想的男人不是男人,所谓的在性上的高尚与卑下的男人之分是克制的力量强弱,是环境的允许与限制,是文化重负下的犹豫和果断。”

在人们的印象中,贾平凹是个大名鼎鼎的作家。他担任过陕西省作家协会主席和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他的小说《废都》在国际上拿了大奖,在20世纪末创造了一个巨大的轰动效应。

但就像他接受采访时所说:“世态炎凉我体会得特别多,我这一生病多,事儿多,从来就没有过得舒坦。”他的人生路途跌宕起伏,并没有外人看起来那么光鲜亮丽。

贾平凹出生时新中国刚成立不久,日子本就不好过。十三四岁的时候,又开始闹文革,本是校长的父亲被拉去改造,养育四个孩子的重担就落到了大字不识的母亲身上。

为了供弟弟妹妹念书,他只好辍学回家务农;为了凑15块钱给母亲买辆纺车,他半夜出发走很远的路去山上砍柴换钱;好不容易靠自学完成了初中和高中的课程,考上了西北大学,又因为生病遭白眼,被孤立,享受着“住单间,不出早操,十点不熄灯”的待遇,他的文学创作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

后来,贾平凹用散文的形式把这段艰难灰暗的岁月记录下来,对应散文集《自在独行》第一章中的《纺车声声》《我的小学》《西大三年》《喝酒》《祭父》五篇文章。

贾平凹在《西大三年》中这样形容自己:“他是一个没有上过高中的乡下人,知识的自卑使他敬畏一切人,悄无声息地坐在阅览室的一角,用一个指头敲老师的家门,默默地听同窗的高谈阔论。”

他什么书都看,什么话也不讲,他喜欢黄昏时在学校的树林里独自穿行,他撕过阅览室一张报纸上的一篇文章,也曾为一个长辫子女生作过一首自己也吃惊的情诗。

他内向、敏感,还有点自卑,他不擅长和人打交道,却对世间万物有极其敏锐的观察力和洞察力。一块怪模怪样的石头,宿舍窗外的一棵杨树,一只裂背的仅是空壳了的蝉,都是他的创作源泉。

这本《自在独行》精选了贾平凹10年间创作的优秀散文,共分为五章,既有作者的亲身经历,也有他对世间人、事、物、景的通透见解,书中有许多引人共鸣的语句。

比如《说孩子》里写到:“一个家庭组合十年,爱情就老了,剩下的只是日子,日子里只是孩子。”

比如《说房子》里写到:“人活在世上需要房子,人死了也需要房子,乡下的要做棺、拱墓,城里的有骨灰盒。活着没有盖所房子,好像一个总统没有治理好国家一样,很丢人。”

如果你想读书,却不知从哪本开始,我建议你读一读这本《自在独行》,它能帮你开阔眼界,提升境界,让你用更加从容的心态去生活,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点击最下方横条看一看。
#头条品书团# #遇见好书#

(0)

相关推荐